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长期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和资源匮乏两难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后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模式[31]。
在20世纪中叶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后,人们意识到追求经济的增长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随后采取了很多技术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将会于21世纪某个时段因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达到极限,进而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并提出了经济“零增长”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和生态问题全球化,人们希望能探索出一种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相继提出了经济“协调发展”“有机增长”“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等许多设想,使“经济增长”的概念开始具有了“净化的增长”“质量增长”或“适度增长”等新含义,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作了理论准备。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3年,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了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由原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首任主席,深入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4年调查研究,于1987年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调查报告[32]。报告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并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全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共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对待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它使人类从暗淡的前途中见到了曙光,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全球重要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大会的召开及其所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不同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1991年,自然保护同盟(IUCN)从自然的属性的角度对“可持续使用”所作的定义是“在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同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又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PE)、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在经济领域里,经济学家皮尔斯(D.Pearce)在1990年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在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转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布伦特兰夫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认同,即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从总体角度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也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代际与代内公平四个方面。其基本含义和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8]。
(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因为经济增长是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其效益和质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改变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www.xing528.com)
(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将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大规模开采,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若要能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则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其再生速率,而这必须依靠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激励手段,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产非污染产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
(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系统支持的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上。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时各自为政的做法,提倡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考虑和科学原则,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6)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同后代的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和冲突。
可持续发展观用于指导建筑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因为它强调的不纯粹是建筑的形象、风格,更主要的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具体技术,它是一场建筑思想革命。建筑的创作应寻求与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同时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需要。建筑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够持续地向未来发展。生态建筑的理念既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又为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