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个专门文件是在2008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至此文件后,各高校迅速响应该意见精神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设立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培养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思政课建设的首位。2015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举措;201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2019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谈到要“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规格之高、意义之重、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希望和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就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方案明确规定了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就是讲好思政课,并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1∶350的师生比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数。
虽然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方行政和高校也纷纷响应,但是由于经费限制、编制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大规模扩招,各类迎检评估工作等还未能及时、完整地将政策精神落地落实。这成为当前高职思政教师队伍现状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建设的机制体制尚未完善(www.xing528.com)
早自“05方案”就开始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的要求,以及“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目标。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开始组织全国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考察活动以开阔和丰富教师视野和阅历,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都有很大促进作用;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通知》,在四川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首批12个基地,为思政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常规化、制度化、系统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中央及各级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法规,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思政课教师在职或脱产培训、考察实践、科学研究等提供支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众多机遇。但是,部分高校的管理理念与配套机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独立部门)的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人员配置等尚未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审、培训学习、职业发展、业务提升等渠道等尚未打通,这也是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生成的原因。比如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还要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专著出版、教材编写等职称评审的硬性指标,这就致使思政课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加之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等,使其无力再参加各类培训,职业倦怠,迷茫不期而遇。
3.思政课教师角色转换与自身职业认同的过程尚不顺畅
当下,特别是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后,全国思政教师如沐春风,倍感幸福,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指数倍增。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与自身职业认同的过程中尚不顺畅。就客观因素而言,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赋予了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地位,但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轻视,加之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不一,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政策制度、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科研培训、职称评审、课时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限制,这无疑是给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过程设置了较大的障碍;就主观因素而言,部分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对课堂教学、学生互动等教育教学工作都有较高的期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深刻影响,能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然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想变化等并不如预想,加之青年思政教师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这些都会严重挫伤青年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