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挑战与解决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挑战与解决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3.职业归属感缺失的挑战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个标题就多次出现在各级各类报道的头版头条中,这让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倍增。

1.教学诊改实效性要求的挑战

在高职全面铺开的教学诊改中,依照“8字”质量改进螺旋,是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监测下,在质量生成的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及时跟进调控和改进。虽然,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如何设置教学实效性量化监测因子,如何及时监测课程实施效果,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更是困扰思政教师的首要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效果评估法,比如在每节课结束后请学生进行反馈,其中包括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课堂互动等满意度评估;比如在课前课后对于问题的认知是否发生变化,理解是否更加到位的学习评估;比如在课程结束后其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或是否容易被错误思潮左右等行为层次评估;比如通过期末考试考察成绩的结果评估等。虽然这些评估能从不同层面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但是需要一个评估周期,否则也不够量化客观,很难达到教学诊改所要求的实时量化监测,及时改进反馈的要求。

2.教师队伍数量、结构不合理的挑战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不合理早已是老生常谈,虽然教育部多次下文明文规定1∶350的师生比,但大部分高校都尚未达标,这就直接导致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都承担了超负荷的授课任务。在对陕西省某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其思政课教师年平均讲课在300学时左右,普遍高于专业课教师,且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年课时量超过500课时;部分高校长期聘请校内外思政兼职教师,这些都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同时,当下各高校都出现了队伍断层现象,队伍年龄老化,35~50岁的中坚力量比重过小,有些高校35岁以下思政教师少之又少,同时还有相当部分的思政课年轻教师学科背景多样,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与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www.xing528.com)

3.职业归属感缺失的挑战

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个标题就多次出现在各级各类报道的头版头条中,这让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倍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在大多数高校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待遇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思政课教师出现被“边缘化”的危险,致使其职业归属感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这种缺失是稳定与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