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00”后高职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
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00”后大学生,他们的成长期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文化多元、价值重建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等全面颠覆。网络催生了人类社会难以想象的崭新生活形态,这样灿烂缤纷又复杂多变的外部成长环境使得这一代青年的思想更为活跃、思维更为敏捷、自我意识更为充分,更加关注自我的获得。在学习上具体表现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在线课程”;对未做过的事情敢于挑战,比如微电影拍摄、视频制作等;对自我获得非常关注,比如就业创业问题等,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关注的持续力和深度都不够,比如爱好“标题党”,喜好短视频(最初不超过3分钟)、手机游戏、社团活动等能较轻易分散精力的事物。显而易见,传统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纪律轻活动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情的变化。
2.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与新时代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教学存在偏狭认识,认为思政课就是宣讲政策、解读法律,做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者,而不注重理论研究,也不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然而,教师,特别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网络技术加快普及、多元价值文化渗透冲击,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关乎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诸多困惑,加之学习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现实的落差、社会阶层的固化等,都加剧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模糊以及行为规范上的冲突。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思政教师要直面学生的理论困惑、道德困惑和价值困惑,传精神之道,解思想之惑。而“解惑”的关键就是拥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踏实的治学态度,做好理论研究,才能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疑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同时注重方式方法,通过讲故事、说历史、评案例等灵活多变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理论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触及灵魂。(www.xing528.com)
3.高职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公共课协同育人的问题
长期以来,思政课,特别是在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院校,不免出现“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这与各学科“协同育人”的美好意愿背道而驰。在现实中,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教师都是根据各自教材内容,依据已有教学经验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在实际操作中,“各自为政”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难有效支撑专业负责人或各二级分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展示各个学科同向同行、同构共建的功能,也无法充分调动包括各类专业课、通识课在内的多元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集成理论优势,在凸显思政课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发挥每门课程、每位教师的育人功能。同时,缺乏有效的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都要等到考试之后才能全面了解,对于每次课堂的教学无法做到及时地诊断与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