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很多学校的课程特色依然不够鲜明,甚至存在“老师无可奈何地教,学生没精打采地学”的现象,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离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教学目标更是差距不小。何故?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不准,课程整体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没有真正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价值无法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社会的新要求,关注学生的新变化,关注理论课课堂的教学质量问题,还要关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不仅要从课程这一微观系统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要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宏观视角来思考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从下面思路着手:
1.价值引领,能力本位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再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尤其强调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高职院校对课程评价的新标准是看该课程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教学内容是否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课程设计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逐渐推广到欧洲和澳洲,90年代初期由加拿大引荐登陆中国。同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也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块式技能培训(MES)等,这些职业教育理论都强调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或者最基本的归宿。于是国内把国外这些教学模式或者理论统称为“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如何教(组织、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的一种操作方案,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凭借其显著的优越性以及与高职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适切性,引发广泛关注,能力本位逐渐成为引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的教学规律,也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的特殊规律。因此,要从“价值引领的课程属性、能力本位的高职特色”双重复合的视角,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设计,着力解决“主要教什么、应该如何教、怎样去评价”等关键问题[2],在基层高校教师层面贯彻落实好“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抓手,以此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属性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深度耦合的角度来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能力目标的设计,探索“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突出高职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本土性特征,将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教材体系整体改造为以能力体系为主的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一体,彰显“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特征),探索理实互动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探索教师教学观念与素质提升的保障机制,从而总结提炼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的教学设计整体推进与协同创新的原则和路径,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能力本位”教学设计的理论创新目标。
2.塑造工匠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结构由“供给侧”向“需求侧”调整,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社会人才需求导向也由以学历为主逐步转向以素质为主,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由“技术为王”转化为综合素质技能的评价。基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感,提升高职学生自信度。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与能力,更取决于其内化的职业素养,即“职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指出,个体的素质表现可分为“冰山以上”与“冰山以下”,“冰山以上”的部分是指知识与技能等容易被他人了解、能够直接感受得到外在表现,但决定个体成功的因素却是“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等。“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技能的极致和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这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品质。培养学生做事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无疑是培养了学生的高“职商”,提升了学生的软实力,同时也提升了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概括来说就是一种对工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3]。工匠精神也因此成为全国各行业热议的焦点。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深入地对其进行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让学生养成对学习一丝不苟、对工作专注认真的良好品质。(www.xing528.com)
可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工匠精神就是对质量精益求精,在制造上面一丝不苟,对完美有一种孜孜追求的热忱。只有具有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有追求完美的态度,才能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就是有信仰的、踏实认真的工作者。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把所从事的职业看作一种赚钱的工具,更是将其当作一种人生追求,树立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做事情执着专一、对生产出来的产品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体现,是职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传统技艺的弘扬和振兴不能只靠“传统”。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开始了对传统手艺的传播与介绍,“阿木爷爷们”完全可以搭上互联网快车,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能量与基因,让文化表达和文化感知获得全新的方式,敲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零距离”接触传统手艺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追求匠心传承,让匠人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培育工匠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学校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高职院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从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实现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纳入“工匠精神”要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培养学生崇高的事业使命感。高职思政课程中贯彻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理念,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中体会到“匠心、匠德”职业素养魅力。思政课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共育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呢?
第一,塑造工匠精神为专业建设打下精神基石。工匠精神是企业选人用人的必备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精神基石,如果缺乏这块基石,专业建设只会是空中楼阁,难以形成“传帮带”的接续发展。以工匠精神的“德”滋养专业建设的“技”,专业建设的队伍方可实现接续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通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品质,为专业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满足市场和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这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不谋而合。
第二,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建设提供长久动力[4]。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不能直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专业技能发挥正向效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5]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之外,人才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创造能力,人才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升。
总之,国家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培养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变得非常迫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