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与思维:解密汽车维修

知识与思维:解密汽车维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我国特点,关键能力应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说的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基础。简而言之,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对于一名优秀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来说,汽车维修专业理论知识是根本,其他知识居从属地位。

知识与思维:解密汽车维修

汽车维修工程职业教育除了强调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强调在掌握实践技术、职业技能和处理复杂问题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所谓关键能力,是国际上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关键能力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受到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根据我国特点,关键能力应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大哲学老子对“道”这个哲学概念有着精辟的阐述。这是他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在常态中可以用常法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则应该用非常方法。它不是常规思维,而是突破平常思维的一种异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创新思维。

老子还说办事要“圣人处无为之事”,即我们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无为胜有为,有思胜无思,这种做事的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不妄为,不非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为实则绕开主要矛盾,采取迂回战术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实乃大为也。现代汽车维修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和正确思维的指导与确立。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学习

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在北京大学作讲演时提到:“我想到,各位今天除了各有专精之外,宏伟的思维一定是跟各位在这个校园里面那些服务过的前辈先行们一样。”这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四年或六年的学习除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宏伟的思维方法。对学习汽车维修而言,更是如此。(www.xing528.com)

所谓智慧型维修人才,是指具备很强、很灵活的思维能力的维修人员,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复杂的非专业思维能力,但是要想具备专业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专业思维科学的学习与训练。思维学是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它研究思维中的有效思维形式,并把它们表述为系统的知识形态。学习这些思维方法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日常思维的能力。显然,思维方法知识并不等于思维能力,懂得思维方法知识的人未必比对思维方法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把思维方法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首先应当指出,无论如何,学习思维方法知识对提高思维能力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单就学习思维方法知识过程本身而言,就是提高思维能力的较好训练。然而,这样的训练过程如同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一样,毕竟不是自觉运用思维方法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因而,若要在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所掌握的思维方法知识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日常思维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

知识与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基础。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没有大脑思维的创新性活动,就不会有知识的产生。简而言之,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对学习汽车维修而言,更是如此。

汽车维修是一项要求实践性很强,综合技术很高的工作。因而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的广泛性与兴趣的多面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智慧型维修人才。请注意这里强调的知识的广泛性与兴趣的多面性。

对于一名优秀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来说,汽车维修专业理论知识是根本,其他知识居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没有或基本没有汽车维修理论知识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有一点粗浅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而主要靠实践经验的人,只能做个“江湖郎中”。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其他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维修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或虽然懂得但不会应用,那么他可以是一位熟练的汽车维修人员,但却很难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在维修实践中,是否善于采用最恰当的维修手段,结合最贴切的综合辅助方法,使被维修车辆得到维修所能带来的最大效益,对于一名优秀的维修技术人员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因此,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两个技术水平差不多的维修技术人员,对同一个故障现象、数据等表征,却有着不同的感知和分析结果,当然,车辆维修结果乃至客户的反应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汽车维修技术职业教育都应尽量避免走极端,不要轻视理论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教育),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目前对汽车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的理解就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形而上学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课时人为地划分为六比四、七比三,其实我们强调实践与理论的比例,其内涵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由于理论教育的肤浅造成很多维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以讹传讹,就拿最简单的更换机油来讲,大部分人判定机油的好坏是看其色闻其味,这是毫无道理可言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机油的组成,对既有的作用一知半解。类似这种最基本的幼稚错误比比皆是,如20年前发动机许多重要配合件的基准制就已经改变,但至今教学中仍在沿用旧的基准制;10年前就提出了螺栓预紧力“精度”概念,可至今大部分维修技术人员并不知晓,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这不能不说是职业教育中理论教育缺失的遗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习过汽车设计理论的人,在从事汽车维修时一定比只学过汽车维修理论的人,对汽车故障的理解和认识上高出很大一截。淡化或者减少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砍掉部分理论知识,而应当是将相关理论知识按实际需求进行重新精简、提炼、整合。技术理论知识是技术实践传承、发展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