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上,亦有稍纵即逝的灵感,一闪之后,因没有被及时地捕捉下来而被忘记,或者因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使灵感有利于产生的条件和环境而影响成功。这便产生了如何掌握灵感的产生条件,如何才能有效地捕捉到“突如其来”的灵感,使其不至于“白白而来”的问题。
1.积极的创新性劳动是灵感产生的基础
灵感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像储存在脑中的知识。灵感必须以创新者长期的探索性劳动为基础,灵感是创新者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果。
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取得成就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们那种精力高度集中,思考问题专注的精神,真是达到了入迷般痴狂的程度。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入无人之境。牛顿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煮,爱因斯坦吃了心爱的鱼子酱还不知吃了什么,爱迪生穿着结婚礼服差点忘了结婚日,等等。这些传为佳话的故事,说的就是这种精神。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其有关资料进行连续的、长期的、专心致志的思考,“精神集中到一个焦点”,已经达到了思想“饱和”,甚至是“过饱和”状态,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达到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想忘也忘不了的程度,这就把他们带到了富于灵感的境地。这时只要有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接通这里面的难题与其答案有关的知识的思路,灵感就会突然产生。
当希洛王叫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是否掺假时,他陷入了终日的沉思之中。正是经过了这种积极的创新性思索,才使他在洗澡时,脑中来了灵感,发现了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因此,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2.良好的环境与时机
创新者的工作环境如果宽松、和谐,那么对于灵感的出现将会有很大的益处,这也便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在长期的紧张工作和思考之后,散步、闲谈、爬山、听音乐、跳舞和唱歌,会常常有灵感到来。有的人还认为,在吃饭前肚子较“轻松”(饥饿)之时,晚上临睡前或经过一夜酣睡,早晨醒来之后,灵感最易出现。
美国化学家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他提出,阿基米德之所以在沐浴时能够想到他著名的定律,是因为浴盆里条件最好,而不是因为他注意到身体在水中的浮力。总之,想办法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将会对创新成功有好处。
试着把你目前的先入之见放在一边。你用来解决问题的要素不应该仅仅是那些特别针对你卷入其中的行业和过程的东西。只使用这些,你将会得出同样的老结论。要记住你的大脑还储存着有关千百种不同问题的材料,从烹饪一直到足球。关于维修问题的答案可能恰好来自于古典音乐的欣赏。所以,永远记得去求索。
一次,欧洲男篮半决赛在保加利亚和捷克两队之间展开。离结束还有8s时,保加利亚队领先两分并且是保加利亚队底线开球。由于保加利亚队在其他场次小分不如捷克队,这场比赛必须净胜捷克队5分才能出线,而要在最后8s中内打进3分真是太难了。保加利亚队教练果断要求暂停,向两名球员面授机宜。比赛进行后,两个保加利亚队球员从底线开球带至中场,这时5名捷克队员全部退回自己的半场防守。突然,带球的保加利亚队球员一个大转身,将球投中自己的篮筐。同时,比赛结束,双方战平,根据比赛规则,必须加赛5min。在后5min,保加利亚队全力相拼,最终不多不少地以5分优势赢了这场比赛,拿走了决赛权(只有实现持平局面才有可能获得加时赛,而在8s想要持平,依靠对方进球并且要恰到好处,是不可能的。那么采取反常规做法,自己投自己一个球,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3.兴趣和知识的准备
兴趣是促使人们刻苦获取知识的动力之一。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留意工作、学习和日常中与之有关联的事物。若有广泛的兴趣,便会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也是捕捉灵感的一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科学技术史上的许多创新发明,都与科学技术人员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有关。李四光提出著名的“地应力”的概念,便是与他具有牛顿力学的丰富知识有关。如果他对牛顿力学毫无所知,或者缺乏深入的研究,便不可能提出“地应力”的概念。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创立物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丰富的古典诗词知识和对花草树木生长荣枯的兴趣(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测量包括气温、气压、风向、温度在内的气象要素。每年他都要仔细记录北京北海公园冰冻和融化、植物始花、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的日期,从不间断)。
4.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注意发掘潜意识的作用
按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常常使思路堵塞、思维迟钝、反应迟缓,阻碍寻找新问题的答案。有人称这种习惯性思维已将“解决问题的大门关上了”。在这种状态下,似乎已经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寻找不到出路,脑子十分疲惫,最好休息一下,暂时转做其他事情,摆脱那种受限制的思考,放松一下大脑,改变一下那种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封闭状态,让新的信息涌进来,从潜意识中激发出灵感来。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好比一座浮在水里的冰山,其中有意识的智能是在水面上能看见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而水下看不见的十分之九是潜意识的智能。可见一个人的智能潜力大得很。所以当你对解决问题尚无头绪时,有时似乎有很多新奇的设想,有时又似乎觉得都不行,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就要更加注意发掘你的潜意识作用,并且要做到有感则录,把潜意识的想法交给有意识的见解去鉴定,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创新思维的着力点就是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要打破固定模式。打破思维定式,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由于这种思维定式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得在刚开始思考问题时便封锁了其他思路,所得结果也自然落入俗套而无新意。之所以创新思维能够推陈出新,是因为头脑中排除原有思维定式的制约,让思想插上翅膀尽情翱翔。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则笑话。
有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父亲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5.发挥原型启发的作用
原型启发在捕捉灵感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是捕捉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原型启发是从已有或类似的事物中得到启迪,通过联想,爆发出创新的火化,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模仿是创新的根本。当心中产生共鸣时,真正的模仿便开始了。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汉堡,19世纪欧洲乐坛的一颗巨星,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交响曲第一回第四乐章酷似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九回第四乐章,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了。并且,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构思灵感,要追溯到首次公演的在此之前23年盖尔巴尼的作品,这也是史学家们尽知的了。盖尔巴尼(德国音乐家)的作品在贝多芬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而贝多芬的乐章又在勃拉姆斯心中留下了鲜明强烈的印象,成为通往名曲的天梯。(www.xing528.com)
汽车、发动机以及所有的机械都要历经与之完全相似的过程。必须与前人的作品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把这种共鸣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去,于是杰作诞生了。
如前所述,康特萨是从模仿雷诺4CV发展起来的。雷诺4CV是由汽车和发动机的设计大师波尔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因成为战犯而身陷囹囤时绘制出设计图,并完成开发工作的。据记载,法国工业部长曾提出,把奉希特勒之命诞生的,当时尚未投产的大众车法国化后生产,但遭到了雷诺公司的反对。总而言之,受波尔舍影响的雷诺4CV,作为杰作风靡一世。
就连大众车的结构设计中,也是巧妙地融汇了许多前人的构想。1933年,在柏林汽车博览会上,当年1月份执政的希特勒来到会场。他对别的汽车不屑一顾,径直向太脱拉的展台走去,他是太脱拉车迷。在那里,他会见了太脱拉的设计师——汉斯·雷德温卡,并说起他驾着太脱拉·茨茵到奥地利游说,行程达100万km云云。
太脱拉·茨茵是装有1100mL、空冷2缸发动机的脊梁式车架的捷克斯洛伐克制小型车。希特勒仔细地听取了有关空冷V8型后置发动机的新型太脱拉的介绍。并且,当晚雷德温卡又被希特勒召见,叙谈到22点以后。据说在告别时,希特勒说,德国的新国产车就应该制作成像太脱拉那样强大的空冷式的。
在那一年岁暮,波尔舍集中了人们对国民车的构想,向纳粹的运输部长递交了第一份报告。翌年伊始(1934年1月),又呈上了第二份长篇报告。尔后不久,有名的波尔舍—希特勒会谈在柏林的盖瑟霍夫饭店举行,此次会谈与大众车的诞生息息相关。希特勒命令,一定要造出像太脱拉那样的车来。
1938年5月26日,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厂的开工仪式,由站在擦得锃亮的大众试制车旁的希特勒的演说拉开了序幕。然而,这时太脱拉公司向大众公司发出了多达10项侵犯专利的通告。例如,发动机布置在脊梁式车架后部的结构,是雷德温卡潜心钻研后置发动机噪声对策的结果。还有,变速器的齿轮箱布置、冷却气道形式等,都被原封不动地运用到了大众车上。雷德温卡是1921年离开斯泰尔公司,波尔舍于1929年接管斯泰尔公司的工作后,弄到了所有的设计资料。并且,如上所述,在1923年以后波尔舍在戴姆勒公司的汉斯·尼贝尔手下工作,通过本茨170H及上一级车130H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后置发动机的经验。
波尔舍根据这些宝贵的资料和自己的宝贵经验,以及无与伦比的、自身激发的对小型国民车的热情,坚定了已有信念的构想。
大众车的杰作并不是简单地盗用他人的构思,而是吸收了前人的技术精华,融汇到自己的经验中去,把与自己心中的形象产生的共鸣作为信念固定下来时,杰作便在绘图板上一泻千里。
因为一个新想法往往是一些老要素的新组合,所以应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组合。把它加倍,就像城市的双层公共汽车;把它减半,就像比基尼或超短裙;把它扩展,就像能一处购足的购物中心或波音747大型飞机;把它弄干,就像一小袋汤料粉;把它切开,就像面包;把它拉长,就像工装裤或加长轿车。
索尼公司把耳机与一架收音机组合起来,发明了随身听。高压炸熟的鸡和一种特殊的调料相结合,成为肯德基炸鸡。尼龙与紧身短衬裤结合产生了连裤袜。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立了迪斯尼乐园。商店与停车场连在一起就产生了购物中心。通用汽车公司把分期付款和提供不同漆色的销售方式结合起来,结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6.利用学术讨论促发灵感的出现
学术讨论具有一个平等轻松的气氛,大家都积极提出新的学术见解。新颖的思想和奇异的论证,会使大脑不断地受到鲜活的刺激,而处于异常兴奋活跃的状态,有利于灵感的到来。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巴甫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触媒”。
7.运用所有的感官
有意识地试着投入你所有的感官,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的问题已经被精确地界定了,那么试着想象某些答案。记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样产生的,那时候他在做白日梦,想象他以一道光的速度在作太空旅行。就这样做,直到你的头脑浮想联翩,然后……
明代著名画家徐文长小时候非常聪明。一天,正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村里的一位老者为了考考他,拿了一根长竹竿走过来,竹竿的顶上挂着一包点心,他说:“谁要是能够不把竹竿横倒就拿到点心,点心就给他了。”别的小朋友想不出办法来,但是徐文长却做得很好。他将竹竿插入井里,取下点心后再将竹竿拿上来。
英国的斯蒂芬逊不但解决了火车出轨的问题,铺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真正使火车成为有效的运输手段的人,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汽车迷。1802年,他造了一辆蒸汽车,以后便日夜苦思冥想,试图把他的杰作改进得更合理。一天清晨,朦胧中他突然想到一种改进方案,此时他已经来不及起床,就干脆用手指甲把草图画在妻子的背上,并嘱咐妻子千万别动。“你难道不知道你背上的将是什么吗?”他兴奋地问妻子。“当然知道,”她心不在焉地答道,“是傻瓜的手指!”画在妻子背上的草图很快付诸现实,成为一辆有名的蒸汽车。
8.随时做好记录的准备
苏轼曾经在诗中描绘过灵感的转瞬即逝现象:“作诗火急迫亡甫,情景一失永难摹。”金圣叹亦云:“饭前思得一文未及作,饭后作之,则为另一文,前文已不可得。”
小贴士
灵感的出现就是这样,具有鲜明的突发性、瞬时性,因此,有创新经验的人都喜欢随时携带纸和笔,当灵感一出现,马上就掏出纸笔记录下来,尽管有时记录下来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形象还不太成熟,或仅具雏形,但记后便有了进一步思维加工和试验的条件,有希望获得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一次,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正在餐馆吃饭,忽然一段音乐灵感袭来,由于一时找不到现成的纸和笔,他便在自己的衬衣袖子上写起来。灵感的催动,使他有如神助,在衬衣上写下了一首后来流传世界的名曲:《蓝色多瑙河》。
笔者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正在开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等到了目的地时,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有时正与别人聊天或者开会时,听到别人的发言,突然感觉悟到了点什么,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就会想不起来。所以后来,笔者就在身上、车上、枕头边甚至卫生间经常放着小纸条和铅笔,随时记录一些突发奇想,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