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感是创新性劳动和科学探索的产物
灵感必须以创新活动中艰巨的劳动和探索为前提。离开了创新性劳动,离开了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不可能出现灵感的。研究和探索某一问题,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思索,在大脑中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这时潜在意识便会在其中起作用。一旦受到某种刺激或诱发,“寻它千百度”的问题就会一朝得到解决。
例如,科赫(1843—1910,德国医生,传染病学的开创者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细菌的特点、规律,致力于分离出单一纯种的细菌。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仍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天,偶然听见妻子在厨房里说了一声:“呀,这些土豆怎长出红点和白点来了?”科赫立即跑进厨房,把土豆带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点内全是球形细菌,白点内全是杆状细菌。科赫心里一亮,心想,如果在土豆上繁殖细菌,不就能分离出单一纯种细菌吗?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细菌接种在土豆切面上,但因土豆营养太少而未获成功。科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又一天,在饭桌上看见一盘琼脂胶,科赫的灵感火花马上迸发出来。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基吗?于是叫妻子做好带肉汤的洋菜胶,然后倒进培养皿中,把细菌接种在凝固成胶冻状的平板上。
试验成功了,单一纯种细菌的菌落终于得到了。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每个细菌实验室还在使用的“固体培养基”。不进行艰苦的创新性劳动的人,企望灵感的来到,只能是守株待兔。
2.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
灵感是突发式的、飞跃式的。它常常发生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灵感之所以使人感到玄妙,是因为它和逻辑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不同。逻辑思维是有意识的,而灵感触发不知不觉地钻进头脑里来。在宁静闲适的环境中,心情恬淡,特别是紧张工作的稍事休憩之际,更是灵感闪现的大好时光。临睡前,梦中醒来,散步时,在上下班路上,乘车之际,在穿衣服、刮须、洗澡的瞬间,在与人交谈、争辩时,都是灵感闪现的大好时光。
美国药物学教授洛威在研究神经递质时,一天夜里醒来,突然想到一个极好的实验设想,但他当时没有清楚地记录下来。第二天他在实验室整整坐了一天,面对熟悉的仪器,却怎么也回忆不起那个设想,到晚上的时候还是一无所获。可是到夜间,他又一次醒来,脑子里又冒出了前晚的设想。这次他就仔细记录下了这个实验设想。第三天他走进实验室做了一个生物学史上少有的简单的实验,证明了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他刺激一只泡在盐水里的蛙心迷走神经,使心脏停止跳动,再浸泡第二只蛙心时,他满意地看到,盐水对第二只蛙心的作用,同刺激迷走神经对第一只蛙心的作用一样,正在搏动的心脏停止跳动。这说明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已有神经递质释放在盐水中。
我自己有过两次印象比较深的同样经历:一次是在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一道几何证明题白天怎么也没做出来,一条辅助线就是不知道该往哪加,没想到一觉醒来,发现我睡觉的床倚靠的墙壁上梦中用指甲划出的题图完全正确,后来老师说,我是班上唯一正确做出这道题的人。(www.xing528.com)
另一次,在工厂进行发动机与变速器匹配试验,一连7天没有睡觉了,因为有一个零件设计方案怎么也确定不了,这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一不小心掉在修车的地沟里,等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天亮,正感到浑身上下疼痛难忍时,却发现地沟的白瓷砖墙壁上,梦中用手指沾着油泥画着一幅零件图,看着这张图,眼睛一亮,赶紧找来一张别人扔弃的烟盒纸,迅速临摹下来,结果生产试验一次成功。我曾经为此写过一篇短文,并在《中国汽车维修市场》杂志上发表名为《梦中的灵感》。
很多人都有过与以上相似的经历。
3.灵感往往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产生
灵感既不是在体力和脑力极度疲劳时发生,也不是在心情烦恼和沮丧时出现。灵感往往是在良好的乐观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
懂得灵感闪现规律的人,在一个问题久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常常有意放一放,休息一下或者换一种劳动方式,以诱发灵感。
高尔基有这样的习惯,他有一次写小说,感到有一个地方用词不当,可是怎么也想不出恰当的词来。出版社不断催稿,他也不肯把文稿寄去。他在看马戏时,突然一个词涌进脑际,他再也顾不上看马戏了,立即回家修改文章。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经常在散步时产生新思想,他曾经这样说,他的小说“内容常常是在道路上展开,全部的题材几乎是在道路上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