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思维与汽车维修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思维与汽车维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这充分说明质疑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前提。这样也有可能导致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创新的产生。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与前提。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思维与汽车维修

1.质疑是创新的出发点

质疑,就是人们对现有的事物持有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的思维活动。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如《欧也妮·葛朗台》)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疑乃悟之父”,一个古人这么说。“也许有爱提问题的傻瓜,却没有不爱提问题的聪明人。”

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

学贵有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充分说明质疑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质疑在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时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人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别人对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件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在别人看起来,可能也会和你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呢?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举例来说,牛顿(Newton,1642—1727)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最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看到这里不妨想一想:如果是我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打在我的头上,我会怎么样?或许我们会想:啊!上天赐给我一个苹果,那么我就把它吃掉吧!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发现了新的规律。

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因此,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没有哥白尼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的怀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出现;没有对玻耳原子模型的怀疑,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原子力学;没有对古典经济学的怀疑,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巴甫洛夫(俄国生物学家,著名的生物条件反射理论建立者)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2.敢疑与善疑

(1)敢于怀疑

提出问题要从敢于怀疑开始。马克思的女儿也曾要求马克思填写一份调查表,其中有一栏是“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马克思挥笔填入了“怀疑一切”。一切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都有着很强的怀疑意识。要修炼自己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敢于怀疑。

提问探究,实际上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应突破思维定式,既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也不受现成结论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更不能人云亦云。提出问题是深入钻研的前提,具备一定的思维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原因。一般说来,事物发展变化总是有因有果,因果是相互联系的。找到了原因,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2)结果。在思考问题时,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想一想“这么做,会导致什么样的新结果?”在思考时,不要受旧事物结果的束缚,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甚至有时看起来是荒诞的看法,也可能导致新的有价值的结果。

3)规律。因果有联系,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规律决定的,找到这种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通过寻找规律,也会获得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www.xing528.com)

4)发展。事物总是要发展前进的,在思考问题时应大胆假设:当某一情况发生后,其发展趋势会是怎样。这样也有可能导致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创新的产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助于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与前提。但由于客观事物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发现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因此,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全面丰富的背景知识,训练有素的洞察能力,善于观察的独特视角,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以及对前人理论的怀疑态度,都有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永远不会有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因而,任何理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为了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加以怀疑,从前人的著作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够发现前人的不足,才能够产生自己的新观点。西方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其实,不但学哲学是这样,学所有的知识都是这样。如果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加以怀疑,全盘接受,提不出疑问,那么,我们实际并没有真正懂得这门知识,也不可能把这门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当新的实践与旧有的知识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应削足适履,而应该修正、发展原有的理论。

(2)善于怀疑

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地怀疑,而不是盲目地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诞生科学发现与产生技术发明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

如何做到善疑呢?可参考以下方法:

1)丰富自己的知识。怀疑并不是随便地说什么不正确,什么不合适,而是要提出之所以怀疑的理由,找出引起怀疑的证据。指出理由,提供证据,需要自己对此问题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对经验过的材料十分熟悉。正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广博,才能进行比较、鉴别。

2)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怀疑往往是从大家习以为常之处或是大家熟视无睹之点产生的。善于细微观察,精于逻辑推理,常常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3)多参加实践。由于理论与实践相比,理论有着相对滞后性,实践中产生的新现象是原来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抓住契机,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往往会有新的突破。翻开科技发展史,映入人们眼帘的大大小小的发明创新,绝大多数是在实践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决的前提下,开始探索,并最终获取成功的。

1973年,为了给新上马的公务轨道铁路专用)汽车配套,从湖北二汽引进了一台当时东风汽车专用6100型汽油发动机试用。因为是新机器,也就没有进行拆检,只是在台加上准备进行5万km前期磨合(因为铁路运行工况异常复杂,起步就是高速、大负荷)。发动机起动以后发现机油压力低,无论是低速还是高速,机油压力总在49~147kPa,而正常压力应在294~392kPa。机油压力低的原因不外乎机油泵滤清器、限压阀、机油质量、轴瓦间隙、油道堵塞等原因。经反复检查、测量、试验与清洗,同时用高压气吹洗油道,经过这样的检修以后继续装复试车,机油压力仍然低,一点没有好转。查询维修手册也没有相关信息,装配图上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不得已反复将发动机拆检多次,仍不见效。唯一有收获的就是感觉有泄压的地方,但从解体情况来看,又看不出什么地方泄压。在主油道的某个位置,应该还有个限压装置被遗忘了。因为滤清器上的限压阀,是限制最高压力的,还应该有一个限制最低压力的装置。这时忽然想到,有一次在装配6135柴油机时,将凸轮轴第一道轴瓦与机体镶嵌时,将工艺孔(大孔)与油孔(小孔)装反(见图10-3),结果机油压力也为49~147kPa,很低。后来发现后经过重新装配,机油压力恢复正常。

受这件事的启发,随将这台机器的正时机构前盖打开,拆下凸轮轴驱动齿轮(因为主油道是由缸体—缸盖—凸轮轴—轴瓦—前时规齿轮室组成),这才注意到,缸体上有一个8mm的带内螺纹的孔,这个孔与主油道相同,泄压的地方终于找到了,于是自己做了一个被缩成只有1.5mm喷孔的喷嘴(见图10-4)。

978-7-111-49611-3-Chapter10-7.jpg

图10-3 6135柴油机凸轮轴轴瓦

978-7-111-49611-3-Chapter10-8.jpg

图10-4 压力喷嘴

装复试车,机油压力在294~392kPa,正常。后来在获得第二台相同的机器以后,才知道在哪个位置应该有一个小喷嘴,是原厂在装配时遗忘了。

这件事的启发是,在道理充分、依据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怀疑,才能开辟新的思路。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一点:新的并不一定是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