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解析

影响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解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能动因素主体能动因素对思维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对思维创新活动的作用。显然,主体能动性为人的思维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自身内部环境。这是思维主体能否有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个人因素。因此,每个人所遇到的特定环境,由此所形成的思维创新环境,影响着人的思维创新力的发挥。社会文化从思维习惯、潜意识、价值选择、人生目标等各方面来影响人的思维创新活动。

影响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解析

在思维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展现既有赖于主观因素,即思维主体思维活动的内部环境,也有赖于客观因素,即影响思维主体发挥思维力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构成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教育环境、人际环境、学术环境等。

1.内部环境因素

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主体能动因素以及心理因素,这里着重讨论遗传因素和主体能动因素。

(1)遗传因素与社会实践

我们不否认天才,不否认遗传因素对后天思维能力的作用。然而,遗传只为人思维能力的产生提供了正常的生理结构——大脑,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没有大脑或者大脑有缺陷,是不可能有人的聪明、才智、创新才能的。但是,如果没有来自社会实践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尽管有了大脑这个加工厂,也不可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来。所以,人脑只为聪明、才智、创新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即物质基础,它绝不等于聪明、才智本身。一个人如果离开人类社会实践,人的认识器官没有后天加以保护,为它提供得以健康生长发育的条件,其聪明才智、创新也得不到形成和发展。

(2)主体能动因素

主体能动因素对思维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对思维创新活动的作用。虽然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在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但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遗传因素与社会因素无法包容的作用,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对人的思维活动影响极大的因素。

主体能动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具有自我导向作用,它指导个体产生思维创新的动机,发动和维持思维创新活动,并引导思维创新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

我们在维修企业管理中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挖掘人的潜能,强调树立主人翁意识,其目的都是创造一个能够让员工积极地发挥主体能动思维的环境。

显然,主体能动性为人的思维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自身内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便没有人的思维创新性。

(3)思维主体的基本素养

素养是素质和修养的总称,是一个具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含义的综合范畴。从广义来讲,是指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是一个外延很宽的概念,它包括人的品质、风貌、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气质、意志、情感等;从狭义来讲,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生理性先天特征。诚然,先天的东西是可以经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以及自身实践和主观修养加以改造的。一般来说,思维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科学技术强烈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贝弗里奇(1908—不详,英国科学家)在其著作《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写道:“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具有狂热者的热情……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只有热爱科学才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从事研究的人必须对科学有真兴趣,科学必须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被他视为乐趣和爱好。”牛顿经常忘了用餐,有一次请客吃饭,他本来是想去拿东西,结果却不知不觉地去了实验室,把客人忘得一干二净;还有一次,牛顿一边在思考行星运动的规律一边在煮鸡蛋,结果却把手表丢进了锅里。爱因斯坦一边专注地思考问题一边走路时,头撞着一棵树还连声说对不起。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种对科学的狂热之情,无疑对他们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起了巨大作用。

2)永无止境好奇心和不满足的求知欲。英国发明家希罗曾和苏格兰发明家瓦特发明蒸汽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他先有好奇心,而后企图利用蒸汽的动力做玩具,才进一步发明了蒸汽机,这一发明使工业革命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3)勤奋好学和孜孜不倦的实干精神。这是思维主体能否有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个人因素。

4)奇特的想象力和直觉的敏锐性。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等,都是想象力起了大作用的典型例子。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则是得力于直觉的敏锐和迅速捕捉机遇和灵感的能力。

5)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巴斯德(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英国剑桥大学蒙德实验室有三座雕像,一是蒙德(德国,美国商业时报称其为“当今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二是卢瑟福·丹尼尔(1749—1819,英国化学家,发现氮气),三是一条鳄鱼。据说鳄鱼有一种习性,即生来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只向前看,不回头。因此,用这座鳄鱼雕像,一是为了纪念和赞颂卢瑟福一生攻克科学堡垒的顽强精神,二是为了启迪后人。

2.外部环境因素

人无论思维活动多么超脱,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每个人所遇到的特定环境,由此所形成的思维创新环境,影响着人的思维创新力的发挥。从促进人的思维创新力充分发挥这个大前提出发,对思维创新环境进行有益的改造,使其尽可能地有利于思维创新力的发挥,这就是我们阐述思维创新环境的主要目的。

(1)政治经济环境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民主所形成的宽松社会环境,最有利于思维创新的发挥。而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实际的需要,也必然会提出许多新课题,迫使人们去研究、思索,推动人们去思维创新。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等许多学术流派和大批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出了丰富的思维硕果,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文化的高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专利申报,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民间的,都超出改革开放前的几百倍,这足以说明大好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推动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社会文化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是人类创新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文化从思维习惯、潜意识、价值选择、人生目标等各方面来影响人的思维创新活动。文化使个人与周围的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文化使个人了解和懂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从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文化帮助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标准;文化使个人的思维创新有了根基;特别是不同时期对技术体系形成了有特色性的影响等。

(3)教育生活环境

1)学校教育。美国各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忌讳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美国老师欢迎学生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向老师提出挑战,当然,必须提出理由。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到美国移民史时,鼓励亚裔高中生访问家长或到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有好几名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论证否定了教科书上的“定论”,获得最高分。另一位老师甚至让小学三年级学生自己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复活节”。这种训练充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曾多次访问亚洲国家的克拉马总监举例说,他曾让加州学生和亚洲学生就举办一个展览会提出方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亚洲学生都只提出一种方案,而绝大多数加州学生能提供多种方案,而且后者的方案可操作性强。在书面测试时,亚洲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正确答案,但如果再问一个“为什么”,他们大都显得束手无策,而加州学生则答得头头是道。克拉马强调: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思维上的区别将导致他们工作能力和成绩呈现出更大的差距。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新性思维,势必在竞争中失败。

目前,加州教育界正在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人才展开热烈讨论。占上风的看法是:那些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善于创新性思维,并且拥有熟练技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将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员工。事实正在证明这一看法。

由上述内容可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重要。学校教育是造就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有培养思维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它对思维创新力的影响不仅最大,而且也可能最容易控制,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用最少的时间,花费最少的劳动,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最科学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的思维创新力得到最科学的开发和培养。教育对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力是教育的精髓。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而且还要注重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注入创新因素,培养富有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重视智能教育。知识与智能相比,知识是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智能则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步》《伟大的复兴》,还有几十篇优美的散文,被誉为“英语语言大师”)说:“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交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习以上的一种智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智能培养。

智能是人才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和智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好比人才起飞的空气,智能则是起飞的翅膀。没有足够的空气无法起飞,而没有坚硬的翅膀则谈不上翱翔。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知识和智能齐备。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一座单纯知识仓库的人,是不会有多大前途的。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对科研人员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研究人员的知识在他的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仅占1/4,而智能所起的作用则占3/4。对于从事管理的人才来说,情况更为明显。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做了大量考察之后,撰写《受过良好教育经理的神话》,得出结论“学校里或训练计划中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把研究生大学生获得的分数称为“不可信赖的尺码”。又说:“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经营者在管理上不能有所成就,一个理由是他们未能从正规教育中学到实际工作必须知道的那些知识。”即他们缺少必备的智能和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企业向西方企业界学习,某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聘请了学习工商企业管理(MBA)的大学毕业生参与管理,但是实际效果却离理想差距很大,他们的能力与他们的学历并不匹配。问题出在这些MBA毕业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知识之前,并不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应用能力只停留在知识的表象上面。所以忽视智能的人,不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技术专家,也不会成为其行业的佼佼者。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与汽车相关知识的大膨胀和整个知识的加速陈旧。因而任何一个人,要想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最重要的不是已获得的知识,而是掌握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只有智能发达的人,才能与时代并进,并取得辉煌的成就。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创新,要教给学生一支“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有的教育家说,要教给学生“点金术”,而不是供给黄金;教给学生“配钥匙的方法”,而不是给他“一串开锁的钥匙”。有志者,都应努力去掌握这支“猎枪”“点金术”和“配钥匙的方法”。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要重视智能教育。所谓智能教育,是指把发展智力放在教育的首位。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智力比知识更有力量。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人类的智能、想象力和直观思维的能力,远要比机器重要。”爱因斯坦在总结科学发现的经验时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重视智能教育就要把发展智力放在首位,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能,而不是储备记忆,是在于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家。

智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思维训练。智力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但知识的增长必然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思维训练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思维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如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点善于举一反三地联想;对老师讲授的理论和书中的论证大胆质疑;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自己试图独立取得某些新的结论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但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直接参加业余科技活动,在思维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性思维。有的同学把科技活动看得很神秘,不敢涉足其中。其实,科技活动并不神秘,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和吸收更深的科学知识,独立地提出一些科研课题,并为完成课题任务而展开科研活动,就是在进行业余科学研究。大学生参加业余科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的发明创新,而在于培养思维创新的能力,锻炼起飞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李跃滋认为,思维能力像运动员的技巧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思维训练就是通过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技巧。思维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在我国,用思维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缺乏实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思维训练绝不能技术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技术训练毕竟是不同的。智力不是知识,但它需要知识的滋养。脱离知识的积累,再好的方法也不起作用。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对方法的领会。知识丰富的人思维比较广阔,比较容易引起联想,比较容易取得成就,因此,智能教育更有效的方法是把知识教育与智能训练结合起来。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前人掌握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习到前人发现某种知识的方法。智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是要在学习知识中学习知识的产生过程。例如,不仅要学习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而且要学习他怎样发现了浮力定律,要了解他的思维过程;不仅要了解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而且要了解他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道发动机四冲程循环理论,而且要了解这一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不仅要了解汽车故障的诊断结果,更要知道故障诊断的思维过程。

2)同辈群体、同兴趣群体的影响和非正式小群体的作用。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即同辈群体,对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同辈群体依其性质可分为游戏的同辈群体、伙伴的同辈群体等。

伙伴的同辈群体,其组织已较严密,是个人在青年时期所附属的最重要的群体。其特征是兴趣与嗜好相近,态度相同且较能满足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三方面的需要。所以我们强调在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各种各样的与汽车知识相关的课余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为学生创造兴趣相投的同辈伙伴群体。

在同辈群体和同兴趣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同时在交往中显示自己的价值,获取他人的鼓励。如现实中大量的企业的学习小组、技术培训班、汽车俱乐部、汽车沙龙、车友俱乐部、汽车维修技术俱乐部等,它们将这些人的兴趣集中到一起,利用信息环境,激发活跃的思维活动;而且群体成员互相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言行举止的“自由天地”。在“自由天地”中通过同辈群体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丰富的信息环境。信息是思维的催化剂,丰富的信息刺激会使思维活跃起来,有利于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在思维创新活动中,非正式的小群体,如读书会、文化沙龙、社团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思维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利用集体的智能探索某个问题,用讨论的方式把各个成员对这一特定问题的各种见解综合起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小集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它们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情趣、需要、信念而自然组成的,群体成员在生活目的、利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一致性。②非正式群体中某个成员的灵感可能激发其他成员的联想,在此基础上就能产生大量的构想和方案,并从比较和综合中找到最佳方案。③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竞赛和心理调节兼容的环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往往能得到小群体的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人的思维创新潜能。④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对某一问题的各种构思和观点,经过群体的整合作用就能形成一个比较正确和完备的方案,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在群体创新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人与机器的信息沟通都十分重要。信息沟通与信息反馈的畅通,能及时激发思维创新,使人们的知识交叉渗透,调动人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及时了解思维创新活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过程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更好的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人与人的信息沟通还可以加深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合作,并使人从中得到鼓励、劝戒、安慰和温暖,激励人的思维创新活动。

反之,一个集体中人员之间如果很少进行信息沟通,缺乏必要的输出反馈,不仅影响个人的进步,而且会使集体的创新意识受到损害。只有冲破封闭,增加信息沟通、反馈,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思维创新,才能加速走向成功。现代维修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新的职能就是在企业中注入活力,而注入活力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信息沟通。

3)科普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与个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好奇心的养成,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思维创新个性。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教育,对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世界各国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国民的思维创新能力。(www.xing528.com)

法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在社会经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科普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发现世界”课程,让儿童从小初步了解人类生活环境、物质和人体结构。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科技课,内容包括生物、人体生理卫生、天文、地理、能源、材料和技术操作、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知识。

除课堂教育外,法国学校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个人潜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博物馆和各种展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法国各地的科普馆为学生提供了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的科普大课堂。法国首都巴黎就有集展览、资料、交流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科普中心——维莱特科学工业城、巴黎大宫科技博物馆等多处大型科普场馆。维莱特科学工业城从1986年成立之日起,就与法国教育部签订合同,按国家的要求进行科普教育。该馆每年与学校联合举办200多期面向中小学生的“维莱特班”,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向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作为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早在1831年,英国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科学节。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1990年开始举办科学周。科学节通常在9月份举办,以某个城市为活动中心,重在展示科技本身的发展状况;而科学周通常在3月份举办,在全英各大城市均开展活动,重在展示科技对日常生活生产的影响。科学周、科学节等科普活动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次展示活动中,帝国理工学院中展示的几个机器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当记者问他们将来想不想通过学习了解机器人的奥秘,并且自己设计机器人时,他们都回答“想!”

英国科普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广泛参与的三大主力军,即政府,科研、科普机构、科学家,大众传媒。他们配合默契,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使得英国公众逐步接受了科技新观念、新知识。

日本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等科普机构按照“游、智、心”并进的方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游”是指通过各种游戏加深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亲近感;“智”是指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创新性;“心”是努力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促使其价值观的形成。

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拨出数十亿日元的经费支持科普事业。科技厅科普奖励室已制订了一项庞大的科普计划,这项计划由三方面组成:①开放科研场所,使科学爱好者和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科研现场,感受研究实况,加强他们对科学的认识;②充实科技馆展示的内容,加强科普辅导力量;③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宣传。

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和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和我们一度忽视科普教育有关。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而学校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一社会资源,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另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汽车维修技术的专题活动、研讨会、展览会,都是有利于学生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2005年12月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汽车保修设备展览会上,就有来自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学院的400多名学生,他们坐客车行驶300余公里、历经5个小时到达北京,就是为了看展览,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这种做法很值得学习与推广。

(4)工作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创新活动与各种思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思维创新力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工作环境。

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人以其独具的自觉的能动性,不断否定现实,超越现实,向着更新、更高的理想目标进行伟大的思维创新;另一方面,人又必须立足于客观的现实条件,接受这种现实条例的制约。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有良好的思维环境,就会激发个人的思维创新热情。

美国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是一家有70多年历史、30多万员工的大公司,该公司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和面向人、重视人的精神,千方百计地激发员工的思维创新力。为此,公司经理实行开门政策,与员工保持密切接触,人事部门每月向员工征求意见做调查。IBM在管理实践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独立思考。他们在所有的厂房和办公室都悬挂着“思考”的牌子,公司总裁无论大会小会,总要把“思考”牌子挂在身上。

惠普公司是一家生产计算机软件的高技术公司,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激发员工的思维创新热情。多年以前他们就停止使用上班计时钟来监督工人,开始试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和实验室库房开架政策(允许工程师们自由出入库房取用工具物品带回家使用)。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一种信念和一种价值观,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希望把工作做好并乐于创新性地完成工作。

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1841—1925,法国西方古典管理杰出代表)和利克特(1903—1981,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组织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工作是要靠全体员工去完成的,而人是需要激励的。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如,麦当劳快餐公司是一家巨型食品公司,在美国有6100多个快餐店,主要分布在市郊和农村。该公司的经营思想是“适应顾客的需要,当场提供及时的服务,向平凡的行业注入自豪感和责任感”。该公司的高级经理经常下基层并动手干,关心、激励员工,给予员工相应的培训,定期开展厨师技术竞赛,层层选拔优秀厨师,最后的夺冠者被称为“全国汉堡包大王”。除了获得奖金和奖杯外,最后的胜出者可以在制服上别一块“全国冠军”的标志,这是无上光荣的。

又如,日本丰田公司内部广泛提倡创新性设想运动,并以此作为繁荣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其结果是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创新环境。1975年,公司收到318438项创新发明设想,采用率高达83%。公司虽然为开展这一活动支付了包括奖金在内的各种费用共计3.3亿日元,但是,当年它直接获益160亿日元。在这项运动中,他们强调不单纯依赖于天才,也不单纯依赖于有学历的高级技术人员,而是主张发挥每一个人的创新积极性。这就是良好的思维创新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分为外激和内激两种。例如,薪酬、奖金、别人的夸奖和尊敬等,都属于外激;满足兴趣、获得成就感等,则属于内激。管理者应如何进行管理?管理学家哈克曼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工作内容丰富化,包括以下内容。

1)技能多样化。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简单的操作,年复一年,工作单调就会令人厌烦,丧失创新性;而从事各种工序或设备的操作,技能多样化,就会引人入胜,激发创造力。

2)任务完整性。过于专业化的分工会使人感到盲目和无兴趣;而能独自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就会令人信心倍增,力求干得更好。

3)了解任务的意义。如果人意识到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工作本身就会具有极大的内激作用,激励创新意识。

4)工作自主权。人在其职责范围内享有自主权,积极性就会提高。这种自主权可以提高主人翁意识,可以起到独特的自激作用。

5)反馈。使人了解其工作效果,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或激发新的创意,不断提高工作效益。

总之,思维创新需要开放的环境,如果一个人受到许多规定的限制和束缚,只能在一个封闭的狭小天地里活动,那么就很难在各个领域中发挥思维创新的潜力。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活跃、开放的环境,这是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必须提供一个安全而愉快的工作环境,因为思维创新是干前人未干的事,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所以,鼓励思维创新就必须允许失败。对于失败的或刚刚开始的思维创新行动大加议论或横加指责、贬低,都是对思维创新的粗暴干涉和扼杀,它造成了不安全、不愉快的气氛,这种环境只能让人缩手缩脚、不知所措,对思维创新就会变得毫无兴趣。最后,思维创新需要有人人平等的机会,环境就应该提供这种机会,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从事不同的工作,是社会需要之分,而在思维创新上机会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这种平等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平等的,因为工作有难易和大小之分。创造一个开放、活跃、安全、愉快和平等的环境,就会使每一位社会成员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和思维创新力。

(5)学术环境

思维创新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活跃的学术气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思维能在广阔的领域中自由飞翔。在科学技术探索中,我们提倡开辟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探索。在这里,充分发扬科学民主,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显得特别重要。

科学技术史告诉我们,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气氛是思维创新的激发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器。爱因斯坦在兵营式的慕尼黑中学学习时,感到压抑和不安,而在思维气氛活跃的阿劳中学学习,爱因斯坦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所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时与同事经常在奥林比亚小咖啡馆中聚会,自由讨论学术问题,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就是在奥林比亚咖啡馆里孕育的。现代量子力学研究中的哥本哈根学派之所以能在物理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就与那里良好的思维气氛有关。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从来不以自己的思想束缚别人的思想。在物理研究所的食堂里,学者们经常一边吃饭,一边进行着各种学术讨论。在德国的学术名城哥廷根,街上的咖啡馆有一个规则,不马上擦掉桌布上写的各种字句和公式,因为人们自由讨论时,往往随手把各种思想写在桌布上。哥廷根大学能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科学基地,与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很有关系的。

(6)政策环境

美国科技政策专家罗伯逊提出科学政策环境概念,包括:①专利政策;②学术研究自由;③以自由选择职业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与培训的强大体系;④一个促进和鼓励革新的、活跃而富有竞争性的企业体制;⑤依靠市场途径培养技术企业家;⑥政府虽然不是科学的主要促进者,但是它是为研究与发展提供资助的主力;⑦政府必须直接承担那些由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责任,如国防、公共卫生、核能发展等,这些方面,市场力量不起作用。

显而易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良好的科学政策环境以及利用好科技资源,一定会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进一步繁荣,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后市场的繁荣。据估算,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大约80万维修技术人员。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紧缺技能人才工程,汽车维修人才列为第四种紧缺人才,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践证明,紧缺人才工程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汽车维修人才的教育成果。

(7)实践环境

科学技术事实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在正确思维过程中,科学技术事实的获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史上大量事例说明,正确的思维要立足于科学技术事实。

那么,如何才能全面地获取科学技术事实呢?主要有以下方法。

1)亲自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取科学技术事实。任何科学技术事实,究其根源,都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观察和实验等活动。特别是将观察和实验奠定为科学技术的基础之后,观察和实验作为正确思维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可以比一般的生产实践活动更能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新的感性材料,因为它不限于生产实践所提供的经验知识,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导因素,有意识地变革自然,以获得更广泛、更系统的事实材料。例如,目前大部分流行的汽车维修检测仪器的原型都来自于其他技术行业,有来自医学的,如听诊器;有来自电子行业的,如示波器、万能表;有来自计算机行业的,如扫描仪;有来自机械行业的,如相对密度仪、泄漏仪、动平衡仪;有来自化工行业的,如气体分析仪等。这些仪器向专业化发展的结果,都是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在大量维修实践当中逐步试验、改进与完善的。

1805年,美国费城的奥利弗·艾文思(Oliver Evans)制造了装有3.7kW(5马力)蒸汽机的水陆两栖车。车身自重15.5t,下装4个轮子,其后部还有一只蹼轮,这样既能在陆地上行驶,也能在水中航行。蒸汽车从费城行驶到斯克尔金河上行16km后又返回原地。这种水陆两用汽车是费城港当局为了疏通费城港,委托艾文思负责制造的。原来的打算是制造疏浚船,不料船制成以后,因发现作业场地不在海岸边,于是不得不考虑将这艘蒸汽船运送到有港口的地方。艾文思在船底装上了4个车轮,用船上的蒸汽机驱动,这样便可以把“船”运到港口,因此疏浚船便成了水陆两用车。这项发明在美国获得了专利权。这实际上是现代水陆两用汽车的先驱。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果说多疑的费城人见到这个笨重怪物时还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艾文思却明白:他已经证明蒸汽机用于交通是可行的。1812年,他写道:“这样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人们可以乘坐用蒸汽开动的驿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跟鸟儿飞得差不多一样快——每小时15~20mile(24~32km)。”

当然,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如特征信号分析、小波分析、混沌与分型诊断原理、模糊诊断原理、神经网络诊断原理以及专家系统诊断原理等,也都是经过大量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实践、研究建立起来的。就维修人员个体来讲,离开维修生产实践,就难以建立正确的维修思维方法。从事技术工作的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离开维修生产实践一天,就会担心自己的认识跟不上,尤其是那些什么车都修的企业更是如此。

2)从同行中或相关的媒体中搜集未记载的和已记载的经验总结。这其中不乏能工巧匠,有着各种技术革新和发明创新,往往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材料,这些材料一般是个人很难获得的。虚心学习,是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汽车维修技术,经验的积累与学习在维修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维修技术人员不可能什么故障都经历过,因此其成长的过程更多的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这对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少走弯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思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没有实践,思维无源,思维创新力就会枯竭。

3.适应环境,不断创新

我们阐述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说明良好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思维创新,要求我们着眼于思维创新环境的完善、优化和利用;另一方面是要强调,人既受环境制约,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己。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思维创新力的发展和成就,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的“环境决定论”是不科学的。思维主体应有足够的信心,用自己的思维创新行为优化思维创新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创新才能。积极地适应环境,是日益强化生存状态的自主性、流畅性与创新性的形成过程,表现为不失主体的弹性、不失自尊的灵活性和不失时机的进取性。积极地适应环境,就是在深谙环境的涵容性、容忍度和承受力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种种禁锢,不断领先于现实,不断超越自我,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环境素质,是美化与升华环境的有生力量。在科学技术史上,许多发明、创新都是创新者几经曲折,百折不挠,攻关不息,最终获得成功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在学校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他丰富的科学知识主要是自学得来的。“六0六”是经过606次试验制造成功的。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思维创新的主体对思维创新环境有反作用,能在思维创新中改变不利于思维创新的环境,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努力,战胜逆境,取得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

前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在《青春常在》一书中写道:“人类中有三种创新者:一种人是不断地、顽强地劳动,集中意志和力量,长年累月,突破一点而达到伟大的目标;另一种人是靠天才的火花;第三种人是两者兼而有之,或者通过顽强的劳动而获得令人耀眼的天才火花,或者相反,天才的火花推动创新者去顽强劳动,长年探索,照亮他的发明创新的道路。”在这三种人中,第一种人具有顽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持到底、重点突破的意志和力量,即使在逆境中,他们也不逃避,奋发进取,依然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第二种人,凭借其天才火花的迸发,有可能取得耀眼的成果。但这类人中的有些人,还有可能仰仗于天资聪颖而拒绝必要的劳动,在思维创新过程中遇到逆境就退却,不愿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三种人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是思维创新成果的可靠源泉。这种人借助顽强的劳动和天才的火花互激互励,天才加汗水,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思维创新主体,只要能够科学地、辩证地对待思维创新环境,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都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