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可接收3颗气象卫星资料,部署了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89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雷电监测站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1个,设施农业应用气象观测站3个,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站6个,大气成分观测站1个,中韩沙尘暴监测站1个,GNSS/MET监测站,90个人工雨量监测点,100多个水文监测站。全市已有气象助理员108人,信息员1950人,初步建成了乡镇信息终端、农村气象直播、气象应急流动广播、气象短信预警平台、气象信息网等建设。建立了60多个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电子显示屏,基本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传播。
全市共有增雨飞机(Y-12)1架、新型火箭作业装备28部、地面烟炉8座、标准化防雹作业点13个。作业范围覆盖全市12个旗县区,作业模式为地、空立体交叉作业,年均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达4万余平方千米,年均增雨量约1.6亿吨;每年5—9月为防雹作业期,自2015年开始进行火箭防雹作业,防雹保护区面积20000余平方千米,年均减少雹灾损失上亿元。“十三五”期间,增雨飞机累计进行作业70余架次,飞行200多小时;地面增雨作业1114点次,发射火箭弹3043枚;燃烧地面烟条1417根;防雹作业992点次,发射防雹炮弹22138发,防雹火箭弹172枚。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34,这仅仅是直接经济效益,而其在保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的间接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目前,赤峰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软硬件实力及业务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随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趋于成熟化、科学化,其在缓解水资源短缺、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动态平衡、持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市政府设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处,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统一指挥、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机制。气象灾害社会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主动防灾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与乡镇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乡镇明确了气象工作分管领导,落实了相关责任制,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依托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和气象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初步建立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转发和传递上级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实现了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
(www.xing528.com)
图2-1 赤峰市气象观测站分布示意图
图2-2 赤峰市人影作业点分布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