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网民负面情绪词频高,中国动漫受欢迎

三国网民负面情绪词频高,中国动漫受欢迎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8三国正负情感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负面情绪情感词在各国网民评论中的使用率的统计发现,负面情绪词的使用率普遍高于正面情绪词的使用率,但各国的比值存在差异。通过统计评论中的关键词发现,“可爱”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或许跟日本网友对漫画内容的接受度比较高有关系。统计表明,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网民都较钟爱“腐文化”。

三国网民负面情绪词频高,中国动漫受欢迎

1)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对漫画中的暴力事件表现出较一致的负面情绪

在评论样本中,我们从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见图6-8)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负面情绪词的使用量均明显超过正面情绪词的使用量。其原因是:校园暴力普遍引起公众的共鸣;校园暴力本身的延续性和危害性,让公众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漫画群体集中,情绪相互影响,网络渠道加快了负面情绪的扩散。

图6-8 三国正负情感词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负面情绪情感词在各国网民评论中的使用率的统计发现,负面情绪词的使用率普遍高于正面情绪词的使用率,但各国的比值存在差异。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漫画出产国韩国,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的比例高达2∶1,关键词多为讨厌、可怜、吵架等负面关键词,其中,外貌、减肥、身体等词的出现频率也远高于其他国家,从中可以看出韩国人对外貌的重视;中国网民对校园暴力的态度较为强烈,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网民更关注真实现实与漫画的对比,公共、学习、高年级、欺辱等词的出现频率较高,这种漫画影射现实的需求跟中国原创成人动漫类型较少有直接的关系;动漫大国日本的网民对待校园暴力漫画的情绪以负面为主,但是相差比例较小。

下面,我们对日本的校园暴力漫画进行对比。如果说《看脸时代》只是韩国少年荷尔蒙泛滥的结果,那日本的《校舍的后方埋藏着天使》则是精心策划的群体暴力事件,漫画中小学生的行为足以让成年人心惊、心寒、心颤。通过统计评论中的关键词发现,“可爱”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或许跟日本网友对漫画内容的接受度比较高有关系。

2)动漫中的“亚文化”现象影响网络情绪的表达

“亚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体系中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现象,也指一些非主流个体或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呈现的文化现象被称为“越轨文化”(帕森斯,1951)。相对于主流文化,亚文化最初在媒体上的形象多为负面,在新媒体语境下其形象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虚拟性为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模糊了亚文化的负面形象。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亚文化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虚拟空间,亚文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亚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高速传播,主流文化甚至有意识地迎合、培植、推动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以谋求自己的利益。由漫画衍生出的亚文化被网络和新媒体进行了解读和改编,被当成了消费热点,甚至威胁到主流文化的存在。

3)“媒介化暴力”容易模糊网民情绪的性质,弱化网名的道德底线,引起情绪的转化

出于媒介转述和图景化描述的需要,为引人注意而出现的暴力的刺激性内容,称为“媒介化暴力”。漫画世界中的生活状态尽管是虚拟的,但暴力元素被大量使用,并且以图景化表达方式直接传播给网民。相较于显性暴力,漫画中出现的隐性暴力往往因宣泄感情的作用而使网民忽视了暴力产生的负面影响。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暴力情节的代入感在潜意识里得到了网民的认可,暴力行为得到美化,甚至形成了所谓“暴力美学”的思维定式。漫画创作者利用网民对正义渴望将暴力内容隐藏在漫画人物和故事之中,改变了网民初期对暴力的态度。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发现,网民对校园暴力的态度反映了他们曾经的经历,情绪较激烈时,多次使用欺负、恶势力、恶霸、报复、反抗等词。网民由反对暴力过渡到默认暴力,甚至参与暴力。作为漫画的主体受众,暴力内容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建立,使他们接受事物的底线模糊化,同时使他们的道德底线弱化。(www.xing528.com)

较一致的负面情绪激发了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网民的情绪认同,即反对校园暴力。媒介化暴力的介入,让网民对校园暴力的态度出现了差异。我们通过对样本的关键词词频的统计发现,网民更加关注如何解决校园暴力这一问题,三个国家的样本中共同出现的高频词包括讨厌、欺负、校园、妈妈等。从高频词的分布可以看出,网民的情绪集中表现在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愤怒上以及解决校园暴力的途径上。

4)不同国家对漫画的情绪关注点不同,“腐”文化呈现出高唤醒度特点

我们对高点击量和高评论量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网民在不同内容上表现出的网络情绪存在差异(如图6-9)。

图6-9 中、韩、日高频词可视化

在采样的动画内容中,韩国的漫画排名与点赞数以及评论数呈正比,韩国网民因漫画的暴力内容产生的负面情绪最多;日本的漫画排名和点赞数呈正比,与评论数的比例关系不是很明显,网民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可爱的事物或者动物的影响;在比例关系上,中国样本与韩国样本是一样的,因漫画暴力内容而引起的负面情绪更激烈,但中国点赞数较高的评论中出现的负面情绪远低于韩国。通过对样本的词频统计发现,网民对漫画中的校园暴力背后的“家庭生活”和“拳头文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三个样本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讨厌、战争、报复等词。由高频词可以看出,网民的情绪集中在对纵容校园暴力行为的愤怒上,以及对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的无力感上,其中,“反抗”“逆袭”是网民对角色表现出的期望情绪,呈现高唤醒度特征。

情绪分析结果表明,各国网民在不同效价的情绪中均表现出高唤醒度和高参与度的特点。我们对各类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后发现,日本网民使用“可爱”和“痛苦”两个单词的频率较高。这些词语频繁出现的原因是日本“御宅”族对现实生活的规避,他们希望在漫画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世界。在中国的评论样本中,“包子”和“欺负”的使用频率较高,“包子”是网络语境中形成的新词语,指的是受欺负不还手的人。“包子”只是对这类人的称呼,但是“包子”的行为一般不是网民认可的行为。网民认可的行为被否定导致的行为受阻,是网络愤怒产生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国的统计样本中出现了“媳妇”这一词语,结合漫画剧情,我们认为这指的是男男之间的其中一个恋爱对象,属于漫画中常有的“腐文化”的表现之一。我们对漫画群体进行分析后发现,观看漫画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对平等婚姻的渴望更强烈。统计表明,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网民都较钟爱“腐文化”。我们对评论数和点赞数最高的集数进行统计后发现,漫画中会出现男男恋(同性)的故事情节,这也是“腐女”们的谈资。多数评论内容表现出对男男恋爱的认可,情绪关键词多是喜欢、窃喜、大爱等具有高唤醒度的词语。因此,漫画中的“腐文化”在网络情绪中呈现出高唤醒度和高参与度的特征。

5)网络情绪寻求文化模式的身份认同

研究发现,网络情绪表达的差异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对事件中的负面情绪进行分析后发现,韩国网民使用“生气类”词语的频率最高,占27.6%。韩国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大韩主义。个体的情绪表达以崇尚韩国文化为基础,直接与韩国的政治、文化挂钩,韩国网民会直接在平台上表达情绪;三个样本中“喜欢类”词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占比为16.3%,相较于欧美漫画的英雄崇拜,日本漫画更多强调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中国样本中,“焦虑类”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些“焦虑词”的背后是网民对暴力题材漫画的真实状态的担忧。在新媒介语境中,东方文化一直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而存活发展,在缺少工业化文明的发展背景下,思想上并未完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化过程。无论是《千与千寻》的人本主义情怀还是《魁拔》系列的宏大的故事框架,东方的动画片无一例外展现出沉重的文化改造使命和社会伦理色彩。东方动漫从思想启蒙到视觉造型,都强调本民族的特色,寻求认同,这种情结也在网民评论中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以上三个国家的情绪表达都显示出明显的相似性,这说明三个国家的网民具有较一致的价值观。但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公众的网络情绪因而存在微妙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