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大起居[1]。搢笏舞蹈。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百官以下谢坐讫,宰执、禁从[2]、亲王、宗室、观察使[3]已上,并大辽、高丽、夏国使副,坐于殿上。诸卿少百官,诸国中节使人,坐两廊。军校以下,排在山楼之后。皆以红面青墩[4]黑漆矮偏钉,每分[5]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6],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教坊色长[7]二人,在殿上栏干边,皆诨裹[8]宽紫袍,金带义襕,看盏。斟御酒。看盏者举其袖唱引曰“绥御酒”[9],声绝,拂双袖于栏干而止。宰臣酒,则曰“绥酒”,如前。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皆裹长脚幞头,随逐部[10]服紫、绯、绿三色宽衫,黄义襕,镀金凹面腰带。前列拍板[11],十串一行[12]。次一色画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黒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若流星。后有羯鼓[13]两座,如寻常番鼓子,置之小桌子上,两手皆执杖击之,杖鼓[14]应焉。次列铁石方响[15],明金[16]彩画架子,双垂流苏。次列箫、笙、埙、篪[17]、觱篥[18]、龙笛之类,两旁对列杖鼓二百面,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襕。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襕,镀金带。自殿陛对立,直至乐棚。每遇舞者入场,则排立者叉手,举左右肩,动足应拍,一齐群舞,谓之“挼[19]曲子”。
【注释】
[1]大起居:宋制,文武朝官每五日赴内殿参见皇帝一次,称为大起居。每逢大起居,宰执应侍班于垂拱殿隔门外东廊庐中,而三帅则应在庭下声喏。此时大殿上卷帘及半,天子起身答礼。这是大起居的主要礼仪。
[2]禁从:指皇帝身边的随从人员。特指如翰林学士之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随从官员。
[3]观察使:宋朝于诸州设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也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
[4]青墩:草编或木质的坐具,俗称草墩子、木墩子。这里指官员座位木墩子,上面蒙红色的布面。
[5]分:同“份”。
[6]看盘:供陈设的糕点果品。也有用猪羊等熟食做成看盘的。
[7]色长:教坊司管理乐工的属官。教坊通常隶属于宣徽院,设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等官职。
[8]诨裹:头巾一类的东西。裹成各种滑稽样式,以逗乐取笑。
[9]绥御酒:“绥”或作“啐”字。指在为皇上庆寿的大礼完毕后,开始饮用皇上所赐的御酒。
[10]随逐部:艺人在教坊所属的部。部,指教坊里的部,而不是官署的乐部。
[11]拍板:简称“板”,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有大小之分,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拍板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流行于唐代。宋以后不仅用于宫廷雅乐,也用于说唱艺术中。
[12]十串一行:由十个执拍板的人组成一行。串,指一个拍板,因为一个拍板是由六或九片木板穿在一起而成的。
[13]羯鼓:我国古代的一种鼓,也称为两杖鼓,腰部细。据说起源于羯族。
[14]杖鼓:北宋时期,始有杖鼓之名,用于宫廷燕乐的大曲部、鼓笛部。唐朝时杖鼓被称为“两杖鼓”,因为两头皆用杖。宋时,只用手来击打杖鼓的一头,另一头用杖击。
[15]方响:一种古磬之类的敲击乐器,始于南朝梁时。由十六枚大小相同、上圆下方、厚薄不一的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铜锤击奏,声清浊不等。隋唐时燕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
[16]明金:一种金玉装饰品的制造工艺,把玉饰品嵌入金器或鎏金铜器中,金玉辉映。
[17]篪:古代一种管乐器,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音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18]觱篥:古簧管乐器。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本出西域龟兹,后传入内地,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19]接:轻拍或轻揉。
【释文】
农历十月十二日,宰相、执政、亲王、宗室成员以及百官都进入宫廷,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的拜寿朝贺典礼(大臣们要手执笏板,跪拜磕头并山呼万岁)。音乐还没有开始演奏,集英殿的山楼上,有教坊司的乐人模仿百鸟的鸣声。殿内殿外都变得十分安静且严肃,只听到半空中传来的鸟鸣声,如同鸾凤在空中聚会似的。百官向皇帝谢恩落座之后,宰相、禁从、亲王、宗室、观察使以上的官员,以及辽、高丽、西夏国三国的副使臣都坐在大殿上;朝廷六部及各寺、司的官员,外国的一般使臣与宾客,坐在大殿两边的廊下;禁军军官以下的官员,列在山楼之后。都坐在蒙有红锦布面的墩子上,墩子侧面钉有大盖的铜钉。每个人面前的桌上都摆放着一份由环饼、油饼、枣塔摆成的看盘,还堆放着一些水果。只有辽国的副使臣面前的桌上多加了一份猪、羊、鸡、鹅、兔带骨的熟肉作为看盘,每块肉都用小绳子扎着。桌上又有生葱、韭、蒜、醋各一碟,还有三至五人共用的面汤一桶,桶边放着几个构。教坊的色长两人,站在大殿前的栏杆旁边,都穿着宽大的紫色袍子,腰系金带义斓,任务是看盏斟酒。所谓“看盏”,就是举起长袖并高声唱令道:“绥御酒!”令声一落,他的两只袖子就拂到栏杆上停了下来。这样就结束了一次斟酒。下面一轮是宰臣酒。这两个色长就唱令道“绥酒”,袖子还是和刚才那样拂动。教坊司的乐部排列在山楼下的彩棚里,乐手们都头裹长脚子幞头,按照要求着装,身穿紫、红、绿三色的宽大长衫,腰间是黄义谰,束着凹面镀金的腰带。面前排列着拍板,十串排成一行。下一排是清一色的带绘画图案的琵琶,共五十把。再下一排是两台箜篌。箜篌高三尺左右,形状像一个木梳的半边,上了黑漆,上面雕刻着花纹和描金彩绘,下面有台座。箜篌有二十五根弦,演奏的人要跪地用两只手交互拨弦弹奏。再下一排是两面高架大鼓,鼓身上都是彩绘的花纹,画着金龙。击鼓的人两个宽大的袖子反束到背上,胳膊上套着黄色的窄袖,手里拿着两根垂着丝带、镶着金箔的鼓棰,两手高举着交替击打鼓面,动作像流星一般迅速。后面又有两座羯鼓,其形状就像通常见到的外番鼓那样,放在小桌子上,击鼓者的两只手各执一鼓棰击打。杖鼓的声音和它相应和。再后一排是金属和石质的方响,镶金彩绘的架子,两边用流苏装饰。再后排排列的是箫、笙、埙、篪、霄篥、龙笛之类的乐器。两边对称列着杖鼓二百面。这些杖鼓的击鼓者头戴着长脚子幞头,紫绣抹额,背上系着紫色宽衫,胳膊上套着黄色的窄袖,腰间系着黄色义裥。杂剧的各个角色都是艺人打扮,各穿着本角色的紫、红、绿色三种颜色的宽衫,腰系义斓,束镀金腰带,从殿外边的台阶处相对而立,一直排列到乐棚那边。每有跳舞的艺人入场,这些排在两侧的杂剧艺人就两手叉腰,耸着双肩,两脚快速地动作,应和着节拍,一同整齐地跳起舞来,这叫“接曲子”。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20]一名,唱中腔[21]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22],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宰臣酒,乐部起倾杯[23]。百官酒,三台舞旋[24],多是雷中庆[25]。其余乐人舞者诨裹宽衫,唯中庆有官,故展裹。舞曲破、[26]前一遍,舞者入场,至歇拍,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盏,左右军百戏入场,一时呈拽。所谓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27]之类,即不用狮、豹、大旗、神、鬼也。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镌柱窠[28],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29]。
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30]子。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31],诸杂剧色打和[32],再作语,勾合[33]大曲舞。下酒榼:炙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宰臣酒,独打方响。凡独奏乐,并乐人谢恩讫,上殿奏之。百官酒,乐部起三台舞,如前毕。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小儿各选年十二三者二百余人,列四行,每行队头一名,四人簇拥,并小隐士帽,着绯绿、紫、青生色花衫,上领四契[34],义襕束带,各执花枝排定。先有四人裹卷脚幞头紫衫者擎一彩殿子[35],内金贴字牌,擂鼓而进,谓之“队名牌”,上有一联,谓如“九韶翔彩凤,八佾舞青鸾”之句。乐部举乐,小儿舞步进前,直叩殿陛。参军色作语问,小儿班首近前进口号。杂剧人皆打和毕,乐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又唱《破子》毕,小儿班首入进致语,勾杂剧入场,一场两段。是时教坊杂剧色鳖膨、刘乔、侯伯朝、孟景初、王颜喜而下,皆使副也。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惟用群队装其似像市语,谓之“拽串”。杂戏毕,参军色作语,放小儿队,又群舞《应天长》曲子出场。下酒:群仙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驾兴,歇座[36],百官退出殿门幕次。须臾追班[37]起居再坐。
【注释】
[20]歌板色:歌板:指拍板,是一种打击乐器。在歌唱时用歌板来打拍子,所以叫歌板。色指艺人。“歌板色”是一个艺人,他在演唱的时候有人为他执歌板击打节拍。
[21]中腔:宋朝大曲的构成内容之一。
[22]遍:乐曲的一套。
[23]倾杯:即“倾杯乐”,词牌名,又名《倾杯序》,一百零四字格,双调,上阕十句,四仄韵,下阕十一句,四仄韵。最有名的是柳永的《倾杯乐》,是柳永落第离京后所作。
[24]三台舞旋:按照三台舞曲的旋律起舞。三台,本是唐教坊曲名,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
[25]雷中庆:北宋神宗时著名舞人,舞艺极天下之工。
[26]破、:“破”“撷”与下文的“歇拍”都是古代宫廷大曲的术语,是大曲演奏过程中的各步骤。
[27]擎戴:一种拿顶技巧,是在北魏时流行的倒立技巧和柔软体操,以及唐人的“叠置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节目。宋朝比较喜欢双人表演的对手顶。
[28]柱窠:石墩上凿出的榫眼,以便竖柱子时把柱子下端嵌在里边。
[29]双下驼峰:指饺子的形状像骆驼的双峰。角子,即饺子。
[30]谭:“谭”应是“诨”字之误。吴自牧《梦粱录》卷三:“教乐所伶人,以龙笛腰鼓发诨子。”
[31]致语: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的说唱颂辞。口号:宋代宫廷举行宴会时,乐人念诵的给皇帝的颂诗,一般简短,内容多为歌功颂德。(www.xing528.com)
[32]打和:演出。
[33]勾合:合并在一起。勾,结合在一起。
[34]上领:指布衫另外缝上衣领。四契:指上衣的领子分成同等大小、向外伸出的四块。
[35]殿子:即垫子。
[36]歇座:酒宴中间的短暂休息。
[37]追班:指百官按位次排列,谒见皇帝。起居:请安。
【释文】
第一轮酒,皇帝饮酒时,一名歌板色出场。唱完中腔歌曲一遍。之后先用笙、箫或笛子各一种为她伴和,又唱了一遍。整个乐队一起奏响,却只能听到唱歌的人的声音。宰相饮酒时,乐部的音乐再起。百官饮酒时,乐队演奏名为《三台》的劝酒曲,演奏的同时有舞旋演出。一般是雷中庆出场。其他舞蹈艺人,都是普通艺人打扮,身穿宽大长衫,只有雷中庆一人有官职,所以他的服装比较特殊。舞曲演奏到“入破”“正”之前的“排遍”的时候,舞者入场,演奏到“歇拍”时,另有一个舞者入场,两人对舞几个拍节后,先前上来的舞者退场,后上场的舞者一直跳到曲终,这叫“舞末”。
第二轮酒,皇帝饮酒时,一名歌板色出场,唱的曲子与第一轮相同。宰相饮酒时,演奏的是慢曲子。百官饮酒时,和第一轮时一样。
第三轮酒,左右军表演百戏的艺人入场。这里说的“左右军”指的是京城大街的两侧,不是指禁军里的左右军。献演的百戏有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跟斗、擎戴等,而不用狮子、豹子、举大旗的神仙鬼怪等。演百戏的艺人有男有女,都头裹红巾,身穿花衣。大殿前面本来就设有石座柱子基孔,所以艺人一入场,很快就在那些孔上竖起供表演用的高竿。每逢御宴进行到第三轮酒的时候,才有下酒的菜肴,如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等。
第四轮酒,和上一轮的仪式相同。舞蹈表演完了,艺人开始作滑稽娱乐表演。参军色手拿竹竿、拂子上场,朗诵解说词和祝颂词。各杂剧角色配合参军色一唱一和,再来念一段颂词,指挥音乐奏起,并进行大曲舞。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是炙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
第五轮酒,皇帝饮酒时,一位艺人上场独奏琵琶。宰相饮酒时,是方响独奏。凡是独奏乐,独奏的艺人要先行谢恩礼,之后才能上殿演奏。百官饮酒时,乐部奏乐并表演三台舞,和前几次仪式相同。这些表演结束后,参军色手持竹竿子上场说解说词,指挥音乐奏起,导引小儿队的舞蹈队入场。小儿队是经过挑选的,年龄为十二三岁的儿童,共有二百余人。上场后排成四行,每行有一名领队,领队由四个小孩簇拥着。孩子们头戴隐士帽,分别穿着红、绿、紫、青四种颜色的布衫,上衣领子四扣,腰间围着义斓束带,手里拿着花枝,排着整齐的队形。先有四个头戴裹卷脚幞头、身穿紫衫的儿童,举着一块彩色垫子,垫子上贴有一块金色的字牌,随着擂鼓的节奏前进,这叫“队名牌”。字牌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九韶翔彩凤,八佾舞青鸾”之类的句子。乐部开始奏乐,小儿队踏着舞步向前,一直到靠近皇帝座位的台阶下。参军色致辞并发问,小儿队的总队长便向前跨几步,朗诵颂诗。杂剧艺人就跟着颂诗的朗诵配合着呼叫,制造气氛。之后乐队便开始奏乐,小儿队开始舞蹈并合唱,又唱了一段大曲中的“破子”。之后,总队长再走到前面,声唱念颂词,引领杂剧艺人入场,一场表演两段。这时,教坊司的杂剧角色鳖膨、刘乔、侯伯朝、孟景初、王颜喜等人,都是使副级别的了。在皇帝面前表演杂戏,因有外国使节参加宴会,艺人不敢过分做滑稽动作,便适可而止,用市井间的说法这叫作“拽串”。杂剧演出结束后,参军色又上场致辞,然后他引小儿队谢幕。接下来是集体舞《应天长》一曲,之后便退场了。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有群仙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皇帝起身到旁边休息。宴会暂停。百官退出殿门,在幕帐里候着。没多久,他们再按次序进场落座。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左、右军筑球[38],殿前旋立球门[39],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40]。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41]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膁[42]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膁打过,或有则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盌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跄[43]。下酒:假鼋鱼、密浮酥捺花。
第七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皆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讫,参军色作语,勾女童队入场。女童皆选两军[44]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45],鸦霞之服,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46]销金银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杖子头四人,皆裹曲脚向后指天幞头,簪花,红黄宽袖衫、义襕,执银裹头杖子。皆都城角者,当时乃陈奴哥、俎姐哥、李伴奴、双奴,余不足数。亦每名四人簇拥,多作仙童丫髻仙裳,执花舞步,进前成列。或舞《采莲》[47],则殿前皆列莲花。槛曲亦进队名。参军色作语问队,杖子头者进口号,且舞且唱。乐部断送《采莲》讫,曲终,复群舞,唱中腔毕,女童进致语,勾杂戏入场,亦一场两段讫。参军色作语,放女童队。又群唱曲子,舞步出场。比之小儿,节次增多矣。下酒:排炊羊、胡饼、炙金肠。
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合曲破[48]舞旋。下酒: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
第九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曲如前。左、右军相扑。下酒:水饭、簇饤下饭。驾兴。
御筵酒盏,皆屈卮[49]如菜盌样,而有手把子。殿上纯金,廊下纯银。食器,金银、漆碗碟也。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呵引[50]从人皆簪花并破官钱[51]。诸女童队出右掖门,少年豪俊争以宝具供送饮食酒果迎接。各乘骏骑而归,或花冠,或作男子结束,自御街驰骤,竞逞华丽,观者如堵。省宴[52]亦如此。
【注释】
[38]筑球:古代一种击球游戏,兼有竞技和表演的性质。用杖击或用脚踢球。初兴起于唐代。
[39]球门:筑球场上东、西各设一门,有人守卫,对方击球入门为一胜,得一筹。先得三筹者胜。
[40]断送:古代口语有“打发”“差遣”的意思,文中指筑球时首先由哨笛和杖鼓发令,宣布开始。
[41]小筑:轻缓地敲打。筑,打击,敲打。
[42]大膁:筑球术语,当指击球的技法。
[43]抹跄:应是失败一方的球员在头上或身上所加的标记。
[44]两军:即前面“第三盏”中“所谓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之意。不是禁军的军队。
[45]仙人髻:亦称“仙髻”。绾于头顶。相传此髻始于秦始皇宫里,至唐宋犹有为之者。
[46]生色:颜色鲜亮。
[47]《采莲》:即《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48]曲破:词的一种体裁。它将一部大曲分开,用其中的一遍演为歌舞。一般有曲无词,将故事融入歌舞之中,类似于歌舞戏。《凉州彻》就属于曲破。
[49]屈卮:有曲柄的酒杯。
[50]呵引:即喝道。
[51]破官钱:由官库支给赏钱。
[52]省宴:即朝廷中书省、门下省、内侍省举行的宴会。
【释文】
第六轮酒,皇帝饮酒时,笙独奏起慢曲。宰相饮酒时,音乐也是慢曲子。百官饮酒时,三台舞起舞。接着是左右军上场表演筑球赛。大殿前很快便立起球门架子,高三丈左右,装饰了五色彩带结络,留出的球门宽一尺左右。左军球队队长是苏述,头戴长脚子幞头,穿红色锦袄,其他球员都是头戴卷脚幞头,也穿着红色锦袄,一共是十多个人。右军球队队长是孟宣,也是十多人,都穿着青色锦衣。乐部吹起哨笛,敲起杖鼓,筑球比赛开始。左军先发球,球在队员之间相互传递,他们只用轻缓的动作相互传球,有两人在离队长不远的地方击球几次,看准时机,就把球传给队长,队长“打大臁”把球打过球门。轮到右军发球。右军的队员们拿到球后,也相互传球,用轻缓的动作彼此传递,在离队长不远的地方也和刚才一样把球传给本队队长,队长用“打大臁”把球送入球门。哪个队击球进球门的次数多,哪个队获胜。获胜的队会被赐给银碗和锦彩,这一方队员就向皇帝叩拜谢恩,用赐的锦彩一同披在身上进行拜谢。输球的一方,队长要挨一鞭以示惩罚,还要在身上涂上标记。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是假鼋鱼、蜜浮酥捺花。
第七轮酒。皇帝饮酒时,演奏慢曲子。宰相饮酒时,也奏慢曲子。百官饮酒时,三台舞起舞。结束后,参军色出来致辞,并且引导女童舞队入场。女童舞队的小女孩都是经过挑选的,市民中年龄小且美艳者,共有四百多人。有的头戴花冠,有的把头发梳成仙人髻。她们身上穿的是黑红两色的衣裳;有些头戴卷曲花脚子幞头,身穿四道扣的红黄相间的销金绵绣衣裳。打扮虽不一样,但都是当时的时新装束,各尽其妙。作为“杖子头”的角色有四人,都头戴曲脚子向后指天的幞头,头上都簪了花,身上穿的是红黄两色宽袖衫,腰围义斓,手里拿着银裹头的木杖。其中一些是当时京城里很有名气的角色,如陈奴哥、俎姐哥、李伴奴、双奴等,其他的就不值得一一提起了。这些名角也是每人由四个女童簇拥着,大都扮成仙童的模样,头发梳成丫髻,穿着仙装,手上持花,踏着舞步,和各自的四个簇拥着的女童排成一列前进。舞队跳《采莲》舞时,大殿前就会排列着莲花。前排和第五轮酒时的男童表演一样,也显示队名牌。参军色致辞后向持牌的女童发问,四个“杖子头”就走上前来唱念颂诗,而且是边舞边唱。乐部发令演奏完《采莲》之后,一曲完毕又跳起集体舞蹈,而且唱中腔。中腔唱完之后,一个女童上前致辞,引导表演杂戏的艺人入场。也是一场表演两段。杂戏演完之后,参军色出来致辞,让女童舞队退场。合唱了一支曲子后,女童舞队踏着舞步退场。和第五轮酒的小儿队相比,女童队表演的节目内容增多了。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有排炊羊、胡饼、炙金肠。
第八轮酒,皇帝饮酒时,有一位歌板色上场唱《踏歌》。宰相饮酒时,演奏慢曲子。百官饮酒时,仍然是三台舞,以及踏着“曲破”节拍的舞旋。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是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
第九轮酒,皇帝饮酒时,演奏慢曲子。宰相饮酒时,仍是慢曲子。百官饮酒时,三台舞起舞。为跳舞伴奏的音乐和前几次相同。接着有禁军的相扑队上场表演。这一轮的下酒菜肴是水饭和簇钉下饭。然后,皇帝起驾返回内廷。
祝寿御宴上用的酒杯,都是曲线杯,就像菜碗的形那样,且有手柄。大殿上那些人用的酒盏都是纯金的,廊下用的酒盏都是纯银的。所有的食器,都是镀金或镀银的上漆的碗碟。御宴结束以后,所有臣僚都头戴皇帝赐给的簪花回自己的住宅,跟班的随从们也头戴簪花,而且能从朝廷的官库领到些赏钱。参加表演的女童队从右掖门出皇宫。京城里的年轻的纨绔子弟,争先恐后地拿出心爱的宝物送给她们,还备有饮食酒果,来迎接她们。这些女孩子都骑着骏马回归住处,有些人戴着花冠,有些人着男装,从御街上驰骋而过,展现自己的俏丽。沿路围观的人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有时中书省、门下省、内侍省举行的宴会,也是这样热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