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通志:艺术研究与成果(1992-2005)

广西通志:艺术研究与成果(1992-2005)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3月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地举行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成果有《广西傩艺术论文集》《广西傩文化摭拾》等著作。四是对本土戏剧家的研究。有尹羲表演艺术研讨会、周民震戏剧剧本研讨会、韦壮凡戏剧创作研讨会、王志梧戏剧创作研讨会、江波彩调艺术研讨会及对谢民的研究等。

广西通志:艺术研究与成果(1992-2005)

戏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广西的戏剧研究逐渐深入和拓展。

一是以编纂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为中心,对广西的地方剧种和少数民族剧种桂剧、彩调剧、壮剧、粤剧、邕剧、师公戏、采茶戏、牛娘戏、苗戏、侗戏、毛南戏、文场戏、丝弦戏等的源流、机构、音乐、表演、服饰及代表性剧目展开全面研究。曾召开过两广粤剧邕剧历史讨论会、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学术讨论会、壮剧正名研讨座谈会、振兴壮剧研讨会、瑶剧《格鲁花》专题讨论会、全国第2届近代戏曲文学研讨会、仫佬剧学术讨论会、滇黔川桂“二花二采”艺术形态学研讨会、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学术研讨会等。

成果有《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19辑)《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彩调剧词典》《广西戏剧史论稿》《桂剧传统音乐资料》《壮剧艺术研究》《彩调艺术研究》《广西戏剧家丛书》(10集)《广西戏曲音乐简论》等著作;还有大批论文,如《太平天国戏剧活动初探》《广西少数民族戏剧与地方剧种》《壮族题材戏剧创作研究三题》《广西师公戏纵横谈》《试论近代壮族戏曲文学的审美特征》《仫佬剧创腔之我见》《师公〈大酬雷〉文化内蕴初探》《对探索性剧目的一点探索》《彩调剧的表演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广西三地彩调的异同》等。

二是对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的研究。主要有对戏剧运动整体性的研究;对西南剧展的研究;对抗战时期旅桂戏剧家的研究等。成果有《戏剧运动》《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桂林抗战文艺辞典》《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主潮论》《西南剧展》《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座谈会资料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文物史料选辑》《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桂林抗战文学史·戏剧创作编》等著作;撰写有大批论文,如《旌旗此日会名城——西南剧展概述》《桂剧发展史上的丰碑——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的卓著贡献》《田汉桂林时期戏曲活动初探》《夏衍抗战时期旅桂期间的戏剧创作》《桂林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论争与现代化的民族化》《中国现代戏剧运动史上的丰碑——试论西南剧展的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等。

三是傩戏研究。1992年3月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地举行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成果有《广西傩艺术论文集》《广西傩文化摭拾》等著作。顾建国撰写的《广西师公祭祀神像画初探》赴台湾参加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广西师道巫的关系与异同》赴日本参加亚细亚灵魂观学术会议

四是对本土戏剧家的研究。有尹羲表演艺术研讨会、周民震戏剧剧本研讨会、韦壮凡戏剧创作研讨会、王志梧戏剧创作研讨会、江波彩调艺术研讨会及对谢民的研究等。成果有《尹羲表演艺术谈》《周民震戏剧剧本集》《得失寸心知——韦壮凡戏剧创作研究集》《耕耘调子园——江波彩调艺术研讨会文选》等专著和《传统与革新的契合——漫谈王志梧同志的剧作》《追求、探索、创新——试论谢民的话剧创作》等论文。

五是对戏剧出现危机的原因和如何走出低谷展开研讨。论文有《风物长宜放眼量——谈戏剧的萧条与复苏》《居安思变——议论当前戏剧问题》《戏剧的繁荣离不开戏剧的评论》《戏剧还俗论——对广西戏剧现状的反思》《批判继承和反驳发现——戏剧发展的两条杠杆》《论戏剧的超越意识》《召唤失落的戏剧》《重建剧场》等;关于戏剧革新的学术探讨,论文有《戏剧改革的关键在于戏剧观念的更新》《形不离根 神具新意——也谈戏曲的“老戏新演”》《略谈戏剧改革的三种途径》《着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戏剧当前的主要任务》等。

六是对戏剧精品的评论:《古典和现代的统一——谈桂剧〈泥马泪〉的追求与探索》《小人物·大世界·新辉煌——彩调剧〈哪嗬咿嗬嗨〉观感》《文化沟通:民族团结之魂——评大型风情壮剧〈歌王与将军〉》《壮族“芭蕾”的魅力——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1)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成果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壮族音乐》《浅析壮族羽调式民歌的特点及羽徵调式的同音转换》《终止大二度(k2)与差频原理——广西少数民族二声部民歌和声探讨》《侗族民歌分类探讨》《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族二声部民歌的多声音乐构成初探》《侗族多声部民歌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京族民歌的艺术特色》等。(2)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成果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和《广西民族乐器纵横谈》《我国民族乐器领域的交流融合》《壮族乐器发展源流综述》《壮族蜂鼓的沿革、形式、特色和发展》《马骨胡的改革与演奏》等。(3)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研究。戏曲音乐成果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彩调剧词典》《广西戏曲音乐简论》等著作和《壮剧声腔艺术简论》《戏曲唱腔创作浅论》《仫佬剧创腔之我见》等论文;说唱音乐研究成果有《壮族曲艺初探》《曲韵》《戏韵》《广西渔鼓唱腔初探》等。还有对音乐家的评论《创作=痛苦+幸福——记广西作曲家何超立》《黄淑子歌词创作的“原点”与“复调”》等。

舞蹈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舞蹈工作者深入乡村、山寨对广西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调查、发掘,为广西的舞蹈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年间对民族舞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古代舞蹈研究。主要成果有《浅谈壮族历史上舞蹈的发展及其概况》《壮族舞蹈与壮族文化》《漫话桂林傩舞》《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动律特征》《壮族民间舞蹈动律特征初探》《左江岩画舞蹈图像试析》《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等论文和《壮族舞蹈研究》一书。(2)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代表作有《壮族民间舞蹈的稻耕文化特点初探》《试论壮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浅谈壮族舞蹈概况及其风格特点》《试论壮族“女巫舞”的民族特点》《侗族芦笙舞概述》《瑶族长鼓舞来源初探》《浅析壮、汉采茶舞的民族风格》以及舞蹈论文集《桂东瑶舞探秘》等。(3)当代舞蹈研究。论文有《在时代呼唤中思考——对提高舞蹈作品质量与品位的浅见》《对当代民族舞蹈发展流向的思考——广西第二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感想》《探源 继承 创新——从壮族宗教舞蹈文化谈起》《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民族舞蹈中现代审美意识的勃兴——谈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诱人的课题独特的风采——从舞蹈〈漓江情韵〉所想到的》。(4)舞蹈批评和舞蹈应用理论研究。有评论集《舞韵探踪》和《苗族舞剧〈灯花〉的舞蹈探索》《壮族〈板鞋舞〉的改编与启示》《海浪撞击的旋律——大型舞蹈音诗〈咕哩美〉观感》《前卫手法演绎传统文化——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等。承办全国壮族、布依族舞蹈学术讨论会,联合举行中国南方片瑶族畲族舞蹈文化研讨会,举办全国第6届舞蹈比赛广西选拔赛创作讨论会等。重要成果还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华舞蹈志·广西卷》《广西民族舞蹈史汇编》和《广西“三月三”音乐舞蹈节资料汇编》等。

研讨活动

第2届剧展剧目预备会 1986年2月27日至3月4日在南宁举行。为了沟通剧目准备信息,探讨戏剧革新中的学术问题,并商定第2届剧展实施方略,第2届剧展领导小组邀集各地、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区直戏剧团体负责人、拟参展剧目的编导、戏剧界有关人员78人与会。会议讨论戏剧面临的时代、戏剧危机、戏剧新观念、戏剧革新、戏剧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等问题。综合各种观点,达成共识:遵从人民的意愿,承应时代召唤,解放思想,拓展戏剧观念,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整体地考虑戏剧多种功能综合优势的发挥。纵向继承、横向借鉴,尝试和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流派和技巧,革新戏剧面貌,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面向观众,跟上时代,立足革新,振兴戏剧”。

两广粤剧邕剧历史讨论会 1986年3月21日—26日,由《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广东卷编辑部以及广州市粤剧研究中心、南宁地方戏曲研究会、南宁粤剧邕剧艺术研究会联合在南宁召开。有北京、广东、云南、广西的51名专家、学者、著名老艺人参加。会议从多层次、多侧面研究探讨皮黄在中国南方发展的历史及两广粤剧、邕剧的历史渊源和沿革问题,收到论文16篇。邀请广东表演艺术家罗品超、林小群为会议作学术性演出《平贵回窑》《凤仪亭》;南宁邕剧艺人为会议演出传统剧目《李槐卖箭》《姑娘查关》《双斩奸》等。讨论会为两广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戏曲剧种的学术探讨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内地和港澳戏剧同行进行艺术探讨和合作做了一些探索和铺路工作。会后编印《两广粤剧邕剧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论文资料汇编)。

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学术讨论会 1986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与会代表共59人,由《中国戏曲志》广西、贵州、云南卷编辑部和文山州文化局共同主持。会议安排5节时间宣读论文,3节时间观摩文山壮剧、广南沙戏演出及广西壮剧、贵州布依戏录像。会议收到论文20篇,与会代表就壮剧、布依戏的源流沿革、剧种艺术特点及如何编纂入志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民族戏曲发生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论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认识民族剧种发生发展的规律、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为了更广泛地交流学术成果,1988年4月会议论文编印成《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文集》。

壮剧正名研讨座谈会 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编辑部于1987年9月1日在南宁召开。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出版社等有关领导、文艺研究创作人员、戏剧工作者40余人参加。会议对壮族剧种正名、归属、分类作出结论:广西壮族有两个剧种,定名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含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开始合流;壮师剧是在师公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壮族戏曲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全国壮族、布依族舞蹈学术讨论会 1987年12月11日—17日召开,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承办,有舞蹈集成总部及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广西的83名代表出席会议,收到论文59篇。会议期间宣读部分论文,观摩录像,共同探讨壮族、布依族舞蹈的源流、风格等问题。

仫佬剧学术讨论会 广西艺术研究所分别于1989年1月13日—14日、11月16日—20日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广西戏曲学会联合在南宁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办两届仫佬剧讨论会。有关单位的领导和戏剧艺术研究工作者共30余人,就仫佬剧的走向、音乐、语言、剧目等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会议提出“立足民族、广泛吸收、发展剧目、逐步定型”十六字方针,期待仫佬剧不断发展与完善。《民族艺术》1990年第2期开辟专栏刊发第二届讨论会的10篇论文和文章。

滇黔川桂“二花二采”艺术形态学研讨会 1989年5月25日—30日在桂林市举行。有来自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及《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的代表50余人参加。收到论文39篇,有20多人先后在会上发表论文要点,就形态学探讨了花灯、花鼓、彩调、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广西代表递交论文《彩调剧的表演艺术及其艺术形态》《彩调剧唱腔音乐及其艺术特色》。会议期间观摩云南花灯、贵州花灯、端公戏、四川秧苗戏、广西彩调剧、乐业唱灯戏等录像资料。

尹羲表演艺术研讨会 1989年7月26日在广西艺术研究所召开。广西戏剧家协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艺术学校、广西桂剧团、柳州市桂剧团等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尹羲总结自己表演艺术成就,专家同行充分肯定尹羲塑造的一系列舞台形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勇于创新和突破,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成为桂剧名旦中的一个流派。会后研究文汇和尹羲著文合编为《尹羲表演艺术谈》(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广西当代戏剧理论研讨会 首次于1990年由《影剧艺术》杂志社、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共同主办。出席会议的中青年剧作家、理论家围绕戏剧创作的现实,各抒己见。《影剧艺术》1990年第3期—1990年第6期陆续刊载论文:《人生两歧:戏剧找回生命之源》《戏剧还俗论——对广西戏剧现状的反思》《人—戏剧—危机》《戏剧情节新议》《误区——探索中的暗示》《浅析观众与戏剧创作的美学效应》《“通俗戏曲”小议》《民族魂及其他》《戏剧,最大众的艺术》《戏曲与艺术变形》《戏曲的陌生代走向》《浅谈现阶段革命历史剧的社会功能》等。(www.xing528.com)

第二次于1991年12月由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著名戏剧导演余笑予、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周民震和戏剧评论家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就戏剧的主客体、历史与现状、继承和发展等问题,联系广西第3届剧展的剧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对新时期以后戏剧的走向作了深入的预测和讨论。特邀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在开幕式上作题为《戏剧是一种群体性和精神沟通》的学术报告。

周民震戏剧剧本研讨会 1990年12月13日—14日举行,自治区文化厅、广西艺术研究所、《影剧艺术》杂志社联合举办。广西文艺理论界、戏剧界40余人与会,对周民震戏剧创作道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回顾和探讨。从作品中看到作家一直在自觉地摸索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政治与艺术最佳的交融点,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既富有时代性又具有生命力。在题材的选择及主题的提炼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弘扬主旋律;另一大特点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剧作风格以欢快、轻巧见长;剧目品种多,含桂剧、彩调剧、京剧、话剧、木偶剧、歌剧等戏剧样式。

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 广西艺术研究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戏剧研究中心、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联合主办。1992年3月26日至4月1日先后在南宁、柳州、桂林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共95人出席,共同研讨傩戏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衍变。提交论文73篇,主要议题:①中国傩文化在全国的流布及相互间的关系;②桂林在沟通中原及西南傩文化之间的纽带作用;③桂林傩在广西傩文化的地位及影响;④傩文化在广西各民族地区的传播、变革与现状;⑤广西各地傩舞(跳师)、师公戏的形成和发展。讨论会采取大会宣读论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观摩演出、参观实物展览等形式。

中国南方片瑶族畲族舞蹈文化研讨会 1992年6月14日—20日,自治区文化厅、广西艺术研究所与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文化部民文司等联合在桂林举行。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民族代表及日本、越南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55篇,在大会和小组发言中,专家学者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就瑶、畲两个民族舞蹈文化的源流、动律、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进行探讨研究,论证了瑶、畲两族舞蹈的基本文化内涵以及与人类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研讨会上还就中美、中日、中越民间舞蹈文化的异同交流意见。

韦壮凡戏剧创作研讨会 1993年5月13日在南宁召开。由广西戏剧家协会、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学会、广西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广西艺术研究所主办。与会人员从各个方面对韦壮凡的彩调剧《喜事》、桂剧《泥马泪》等戏剧作品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会后出版《得失寸心知——韦壮凡戏剧创作研究集》。《民族艺术》1993年第3期发表《悲剧意识的深化:从〈没有结束的审判〉到〈泥马泪〉》等6篇评论文章。

民歌理论研讨会 1994年3月15日,’94广西国际民歌节民歌理论研讨会在南宁剧场召开。丁廷模、李振潜、李俊康等领导和樊祖荫、冯光钰、陈良、农冠品、范西姆、古笛等学者3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者就民歌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民歌的形态、美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会议提交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民歌艺术进行深入探讨,集中反映了当下中国民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于同年9月选录论文11篇汇编成册。

王志梧戏剧创作研讨会 1994年5月27日,自治区文化厅召开王志梧戏剧创作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其代表作《人情债》《五子图》《山风》《双上吊》《村长刘自忠》等,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作品以表现桂北农村生活题材见长,被称为“广西的乡土作家”“为农民写戏的剧作家”。《民族艺术》1994年第3期发表《离合出新奇 悲欢皆谐趣——王志梧的剧作〈双上吊〉赏析》等5篇评论文章。

江波彩调艺术研讨会 1994年9月,自治区文化厅、广西艺术研究所与彩调剧团、广西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到会的戏剧界专家、学者、同行对江波44年来为广西彩调艺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会后合编《耕耘调子园——江波彩调艺术研讨会文选》。

《哪嗬咿嗬嗨》专家座谈会 1996年1月2日,文化部艺术局为广西彩调剧团演出的《哪嗬咿嗬嗨》召开20余人的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郭汉城、刘厚生等认为,《哪》剧吸取彩调“三小戏”的长处并有所发展,把它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题材抓得准,内容发掘很深。编、导、演、音、舞美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营造一个融洽的舞台氛围。一致认为,这个戏有着精品的基础。

彩调艺术发展研讨会 2003年9月22日彩调艺术大赛期间在宜州举行。自治区内外80名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参加。与会人员发言内容要点:①总结50多年来彩调艺术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彩调艺术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彩调艺术的思路和建议;②彩调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语言采用桂柳话方言,内容来自民间平凡趣事,表现形式通俗活泼,传统剧目常演常新;③彩调剧具有喜剧性、生活化、调子如歌性、审美单一性等艺术特征;④代表作有《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等传统剧目和《刘三姐》《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等现代剧目;⑤要在建设戏剧强省(自治区)的总目标下提升彩调的质量和定位,加快培养彩调新人,促进彩调艺术进入市场,重视政府对彩调艺术的扶持,深入开展彩调艺术研究。

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5年10月16日—19日在南宁举办。有东盟10国与中国的舞蹈家、理论家、政府官员100多人出席。会议交流各国舞蹈发展情况,共商东南亚乃至亚洲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计。研讨会期间,观摩南宁市民俗舞蹈表演并观看舞剧《妈勒访天边》,以舞、说并重的研讨方式,围绕“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主题进行交流。

编纂艺术集成志书

编纂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西卷》《中国曲艺志·广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七部艺术集成志书工作始于1979年12月。各编辑部均设于广西艺术研究所,各级参与艺术集成志书工作的文艺工作者有几千人之多。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深入民间,蹲图书馆、档案馆,调查采访、搜集史料、研究考证,至1985年完成广西86个县(市)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普查及部分县(市)的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戏剧的普查,完成资料汇编近千万字。

1986年1月30日,文化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七部艺术集成、志书编纂费请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通知》,同年3月5日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发出《贯彻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将艺术集成(志)编纂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艺术集成(志)必需的编纂费列入预算以便安排,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编纂工作深入进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1986年11月后相继编印《京族舞蹈》《毛南族舞蹈》《仫佬族舞蹈》《彝族舞蹈》《苗族舞蹈》《壮族舞蹈》(上下)分册及《壮族舞蹈研究》《广西民族舞蹈史料汇编》(二辑)。集成于1992年10月出版。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部1986年后召开苗戏、毛南戏、侗戏审稿会和桂东南地方戏曲审稿会。先后编印《桂剧壮剧彩调志提纲》《广西当代戏曲家传略》《壮剧艺术资料集》《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19辑)等。志书于1995年2月出版。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于1987年2月完成修订工作,召开审稿会议,对音、谱、图、文、像进行审定。1988年12月、1990年11月、1991年10月,总编辑部进行三次审稿。集成于1995年5月出版。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1986年3月成立编委会和编辑部,4月召开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讨论编辑方案;9月在南宁召开记谱工作座谈会,统一制定民族地方戏曲记谱规定;10月印发《锣鼓经谐音字谱方案》。1987年5月召开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讨论桂剧、邕剧、丝弦戏、粤剧、侗剧、苗剧、彩调剧、牛娘戏、鹿儿戏、客家戏、白话师公戏和壮族师公戏等剧种的编写提纲,随后召开壮剧音乐分卷审稿会。相继出版了《桂南采茶音乐》《广西戏曲音乐简论》《壮剧音乐分卷》等。集成于2002年5月出版。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西卷》于1984年成立筹备组,开始着手器乐曲的收集整理,后因人员不足工作停顿。至2000年1月成立编委会、编辑部及各市编辑小组,随即开展普查、收集、整理工作。于2002年8月完成初稿。2006年8月完成编纂任务。全卷共收入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水10个民族的器乐曲713首,分为民间器乐曲、祭祀音乐和宗教音乐三个部类。民间器乐曲516首,分为独奏乐、双奏乐、合奏乐;各民族祭祀音乐134首;宗教音乐63首,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乐种述略分别介绍各乐种的源流沿革、流布和发展概况及其艺术特色。

《中国曲艺志·广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1988年3月举行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1989年9月编辑室携末伦、唐皇、卜牙、琵琶歌等8个曲种赴贵阳参加少数民族曲种鉴定会。之后对广西各民族各地域的曲种进行普查、采录工作,多次召开编纂工作会议对曲种进行甄别、鉴定,最后确定出32个能反映广西曲艺的源流发展、风格和艺术特征的曲种。1988年至1991年,先后编印《广西曲艺资料汇编》(4册)及《广西传统剧目曲目汇编》(2辑)。1992年后,由于人员、经费等问题,编辑工作基本停滞。2000年重组编辑部。曲艺音乐集成编辑部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出、个别采录、上下结合等有效措施,开展普查、挖掘、采录工作。确定26个曲种入卷。2002年6月《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征求意见稿)评审会在南宁举行,2003年进行终审,2005年9月出版。2001年10月《中国曲艺志·广西卷》完成初稿。2002年5月《中国曲艺志》主编罗扬和来自全国的10名专家、审稿员及广西曲艺界人士、广西卷编辑部人员在南宁召开初审会。

《广西通志·文化志》是地方志书。1986年自治区通志馆决定由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文联共同编纂。1986年4月成立领导小组,文化厅厅长周民震任组长,副组长为文联书记处书记谭流。第一编辑室设于文联,第二编辑室设在广西艺术研究所。1987年3月,自治区文化厅主持召开编委扩大会议,自治区直属文化系统17个单位及桂林曲艺队的编委委员和编写小组负责人共29人参加会议。1989年2月20日召开第一、二编辑室联席会议,对篇目提纲进行修订。1995年自治区文化厅负责编纂的艺术、群文部分完成初稿,并进行了评审。1996年1月,与自治区文联分开独立成志。1987年至1998年陆续编印《广西文化志资料汇编》8辑。1999年9月志书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