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类
D型投影幻灯机 广西玉林地区行署文化局李炳枚完成。获1983—1984年度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4年度文化部文化科技进步四等奖。
单光源全旋转球型效果灯 广西话剧团李汉光、薛惠广、杨保全、甘运生、张国臣完成。该项研究通过对光源、灯体及旋转度的重新设计,实现新型效果灯的高光效、旋转灵活,属国内首创。获1985—1986年度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文化部文化科技成果四等奖。
正面照相背景装置 广西玉林地区舞台美术研究所李柄枚、陈百龄、陈俊昌、蔡明豪完成。照相背景相影装置是在室内生活彩色照相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改良后的新型照相背景投影装置,一改传统绘制方法的单景结构为摄影方法的复杂结构,而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实景制成投影景片。然后根据摄影对象需求选择背影景片,采用定向反射和同轴成像的原理,把相机固定在接座上,把相机镜头对准分光镜上的光轴点,再按动同步装置,就可拍出身临其境的效果。拍出来的照片,其光、色、景都更趋于丰富、真实、立体。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广西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历时五年半完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表演舞台为2平方千米的漓江水域及12座背景山峰,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启用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藏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障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2004年正式公演,是广西享誉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品牌项目。获2005年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乐器类
定音铜鼓系列研制 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张颖中、黄仲裕、王国忠、金海鸥完成。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其铸造技术已经失传。经科学配方研制出的定音铜鼓系列是在原始铜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铜鼓系列有39面。其中大型定音铜鼓有l8面,音域从大字组C到小字组d,半音齐全;微型铜鼓有21面,半音齐全,可独奏、合奏。该成果已应用于艺术团体演出,先后出访过法国、荷兰、卢森堡,并收藏于苏联、加拿大、日本。1989年获河池地区科委科技一等奖,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广西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文化部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大型定音铜鼓1986年获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微型铜鼓1989年获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壮族吹管乐器啵咧研制 广西歌舞剧团李平完成。获1985年广西文化厅器乐改革特别奖,1989年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文化部器乐研制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
壮族弦乐马骨胡研制 广西歌舞剧团彭民雄、满瑞星完成。琴筒由原来整骨改用骨块和硬木(红木)拼合而成,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琴筒容积,加长琴杆及有效弦长,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使高音纯净而柔和,低音圆润而刚劲,在乐队中与其他乐器的音色协调一致。造型也较之原来的乐器美观,改革后的马骨胡高、中音琴既能更好地发挥原有的独奏及重奏作用,同时又成为壮族地区民族乐队的主奏弦乐器和弦乐群。1993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京族独弦匏琴研制 广西歌舞剧团何绍完成。改良后的匏琴在保持原始“独弦”的特点,保持其音色不变的前提下,改善制琴材料。一是琴体由竹质改为棕榈木材料,解决了发音尖、音色沉闷不足的问题,使音色柔和,音质纯正;二是选用优质牛骨改造琴的“摇杆”,使音域大大加宽,“上摇”可至五度,“下摇”可至八度,同时具有受力大、弹性好、还原迅速的特点;三是增设指板品格,采用“佩拨套指”进行弹、拨、挑、轮、滚、打、按、抹等手法,把多种乐器特点融于一弦之中,丰富了该琴的表现力。在国际、国内的500场各种形式上展示获得好评。1993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防城港市成立研制工厂,年生产琴50枚。
石琴研制 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完成。用广西巴马的墨玉响石制作,利用响石天然音响组合成石琴的形、音,新颖独特。乐器形态取传统木琴的条状块,半音排列,耦合式共鸣箱体,加上琴架支撑。其音响透明、清亮、悦耳,表现丰富,音域从小字组c到小字三组c,达三个八度。该成果已应用于艺术团体演奏、陈列,曾随演出团体出访法国、日本、荷兰及东南亚各国。1989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展”。
乐谱模板 广西艺术学院吴远雄完成。乐谱模板根据模板绘图原理设计,用明塑料注塑而成,可用来绘制五线谱、六线谱、简谱等多种标准规范的乐谱及学习音乐知识等。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一块模板便汇集了中国和世界各国通用的乐谱符号和多种图形;用途广泛,不仅能绘制各种精美的乐谱,还可绘制花边图案等,既能当学具,也可作教具;简便易学,适用面宽,造价低廉等。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团体、学校及广大音乐业余爱好者。该项研究为乐谱绘写的规范化、推进音乐普及教育提供了简便易用工具,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广泛应用的价值。1995年获广西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艺术医学类
药物化妆品研究 广西歌舞剧团、广西文化系统医务室杨馥萍、贾小玫完成。该项药物化妆品具有美白作用,使用效果明显,造价低廉。1985年获广西文化厅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www.xing528.com)
艺术嗓音选材研究 广西文化系统医务室虞池林完成。该项研究有艺术医学研究价值。获1989年广西文化厅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
图书馆类
图书馆视听室的设计和服务 自治区图书馆承担,主要研究人员庄燎原、蔡燕鸿。1987年2月技术鉴定专家给予“该设计功能多,技术美学运用于视听室造型,开支合理、工程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推广使用”的评价。获广西文化厅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1986年度文化部文化科技成果四等奖。
桂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 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郭志高、王勇、徐欣禄、李竺铁、魏曦完成。该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选择交换式以太网来建立一个图书馆的intranet内域网。它基于TCP/IP网络,通讯协议和WWW技术规范,将馆内已建的不同操作系统的数据库联系起来,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专线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互联,实现图书馆内域网上的用户可以对Internet信息进行浏览和查询,同时能将本馆文献信息上网,对外提供服务。该网络系统信息资源丰富,有书目、题录和全文等数据库。使用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特点,用户界面良好,易学易用,操作方便。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结构合理,便于扩充和管理,社会反映良好。获1998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 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合作项目。完成人:孙承鉴、镇锡惠、许绥文、缪其浩、高芹、王大可、王昆、刘炜、刘刚、周小璞。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中国实验型数字式图书馆。主要有中国古籍善本、历史与图片、国内外旅游多媒体库等9个数据库。2005年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电影类
16毫米、8.75毫米电影放映涂磁录音非晶磁头 广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黄毓琳、李锐完成。电影放映涂磁录音非晶磁头是解决放映机录、还音质量的关键器材,有效地解决了电影涂磁配音设备的录音质量,属国内先进。获1983—1984年度广西文化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广西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四等奖。
电影统计微机管理系统 广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雷军、李清、蔡荣、陈世光完成。该系统全部汉字化,功能齐全,能自动进行数字汇总、数字平衡校验和错误检测,在全国电影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8年6月11日该成果列入广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登记,获1990年广西文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文化艺术教育类
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携手融合 创建一流中等艺术学校 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李江、陈瑞武、殷强、韦寨英、彭仁斌、陈玲、温少展、刘旭朝完成。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建成了覆盖所有教学和办公场所的校园网,形成了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大型 VOD/AOD点播系统、多媒体电脑教学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数码摄像监控(网络直播)系统等网络设施,实现了远程教育卫星系统(天网)、宽频带教育区域网(地网)、闭路电视网三网合一和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了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舞蹈音乐美术等各专业教学资源、文化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信息等丰富而实用的教学资源与管理信息库。2005年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广西文化厅文化科技成果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