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2005年,广西舞蹈事业的发展可分为转型期与创新期两个阶段。
1986年至1996年是广西舞蹈创作的一个转型期。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一方面继承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遵循前人总结的创作经验进行创作,如民族习俗的现实再现,民族风情的浪漫展示,民间舞蹈不离原貌的改编,再现现实生活的事件等,创作出一大批舞蹈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拧》《桥》等。另一方面,一些中青年编创者他们要作新的探索,寻求个性的展现和风格的变化,一批有探索性质的作品纷纷出现,代表性作品有《摆嘎摆》等。
1997年至2005年广西的舞蹈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广西的舞蹈创作人才以艺术团体、艺术院校为结合汇集点,逐渐形成了中、青年相承接的梯队。他们相互交流、探讨、合作,达成一个共识:舞蹈作品要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要突出创编者的艺术个性,要能够展示时代的风貌。这个舞蹈创作队伍由于年龄层的差异和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创作上两种不同的取向:中年编创人员多偏重于选择文化意蕴较浓的民族民俗题材,在形式上也多从民间舞蹈、日常生活中提炼动作元素来结构,如温国鸣、温海夫创作编导的《担》。青年编创人员则较为注重题材的当下性,动作元素的选取也较为宽泛和多元化,彰显出年轻人的朝气,如李紫君、刘滨创作导演,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的《壮族大歌》;高骞、闵锐创作编导的《追潮》。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是观念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因此呈现出许多好作品,形成了广西舞蹈创作的高峰。
舞蹈作品
《拧》苗族群舞。邓锐斌、黎晓娴编导,李学伦作曲。1986年创作。百色右江民族歌舞团1986年在百色首演。王恩文、郭玉华等表演。一个勤劳勇敢的苗族小伙同时喜欢上了4个瑶族姑娘,他向每个姑娘都送出了求爱的信物,有3个姑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并拒绝了他的信物,使他感到惭愧和灰心。唯有一个姑娘看到他有悔改之意,接受了他的爱意,以表达爱的行为在小伙的腰部“拧”了一下,小伙顿时高兴了起来,心中重新燃起爱的火花。1986年获第2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表演、音乐三等奖。
《打棍出箱》古典舞蹈。韦泉英、罗传江、温国鸣编导,黄有异作曲。1986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宋朝才子范仲禹赴京赶考回归途中,得知妻子被恶霸葛登云抢走,范登门辩理,被葛用计灌醉乱棍打晕,装入大箱投往郊外。京城科场放榜,主考官发现高中状元的范仲禹失踪,急命两差人四处寻找,差人在荒野发现箱子,遂打锁开箱,救出范仲禹。舞蹈特色为演员出箱跌箱的特技表演。1986年获第2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编导三等奖。
《秋歌》女子独舞。韦娜编导。1988年12月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秋日雨后空气凉爽,皎洁的月光在山林间洒落,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缓缓流过。一个壮族少女被山村迷人景色所陶醉。1997年获第7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创作优秀奖。
《莫一大王赶山》壮族男子双人舞。温国鸣编导,滕国雄作曲。1988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该舞取自壮族传说莫一大王用神鞭赶山妖的故事。1988年获第2届广西 “三月三”音乐舞蹈节一等奖。
《海恋》京族三人舞。钟丽春(特邀)编导。1990年创作首演。舞蹈表现生活在海边的京族少女“赶小海”的独特生产方式:她们赤脚在细软的沙滩里探索海螺的存在,并把它们从银沙中挑挖出来,满载而归。1990年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演员表演三等奖。1992年6月随广西民族艺术团赴越南参加中国文化周演出。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摆嘎摆》壮族女子群舞。黄秀红、黄汉雄编导。1993年创作。百色右江民族歌舞团首演。壮族少女惬意地行走在乡间田野的路上,行走在街墟里,似乎是漫无目的和随意地感受着生活。作品以壮族姑娘挑担起伏的律动与壮戏的台步为基本素材,形成一手掩口一手按腹抬腿收臀扬颌、收腿腆腹收颌的独特行走步态,行走间腿、臀、腹、颚的依次而动构成很别致的起伏动律,鲜明的黑衣壮的服饰给这舞动增添了靓丽的色彩。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01年获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二等奖。
《桥》群舞。李文良编导,娄连广作曲。1994年创作。柳州微型汽车厂五菱工人艺术团首演。龙建德、毕春玲等表演。作品开端把洪水泛滥、人民受难的场面铺展开,子弟兵临危受命,奔赴抗洪第一线。一度空间的翻、滚、跌、爬,强烈地渲染了人民生命财产严重受损与子弟兵奋勇抢救的场面,为抢救遇险的群众,子弟兵以自己的脊梁搭起一座桥梁,小孩走过去了,老人走过去了,孕妇走过去了……感人的画面如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1995年获第2届全国企业舞蹈比赛(专业组)创作、表演一等奖。1996年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元宵文艺晚会演出。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群舞《桥》剧照(1994年)
《打磨秋》彝族三人舞。温国鸣、黎晓娴编导,李学伦作曲,1994年右江民族歌舞团创作并首演,同年获广西“五菱杯”民族舞蹈调演演出节目一等奖、编导一等奖。1995年经广西歌舞剧团再创作后,参加全国舞蹈比赛获创作、表演三等奖。2000年11月随广西文化艺术团赴澳门,在同乡会联谊会上演出,2002年2月在中国—马来西亚联合发行《珍稀花卉》特种邮票首发式文艺晚会上演出。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瑶山孕》瑶族三人舞。温国鸣编导,钟庆民作曲。1994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舞蹈表现了作者对瑶族生活的感悟,通过舞蹈来表现对生命生生繁衍,父母儿女家庭亲情的理性认识。1994年获广西“五菱杯”民族舞蹈调演节目演出一等奖。1997年获第7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三等奖、优秀表演奖。
《荒原·生机》女子群舞。黄纯军编导、编曲。1997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荒原”是对荒野中一座残房的联想和思考,脆弱而又坚强的生命,在大自然或人为所带来的一切水深火热面前,不屈的抗争和遥远的希望。“生机”是表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蓝天白云,芳草无边,生命的最高希望美丽而并不遥远。1997年获广西民族音乐舞蹈调演演出一等奖、编导一等奖。
《结》瑶族三人舞。黄纯军编导,冼华作曲。1997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作品表现两根藤缠绕着一棵树,纠缠不清的千千结。两个瑶妹同时爱上了一个瑶族小伙子,剪不断理还乱,结连结,千千结,怎了结…… 1997年获广西民族音乐舞蹈调演演出一等奖、编导一等奖。
《出寨》壮族三人舞。黄汉雄编导,农余彬作曲。1997年创作。右江民族歌舞团首演。作品以传统的瑶族节庆欢乐之情为开端,带出欢快的气氛。长鼓一次次搭成的寨门、寨楼点出了一个偏僻山村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长鼓敲击的动律传达出质朴的韵味。表现瑶族青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中的心路历程。1997年获第7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同年获广西民族音乐舞蹈调演演出一等奖、编导一等奖。
《担》壮族双人舞。温国鸣、温海夫编导。2000年创作首演。作品取壮族生活中挑担的一个形态为主题动作,运用现代舞的舞蹈语汇来编织舞蹈语言。在运用现代舞的舞蹈语汇中,巧妙地把壮族师公舞的“三元指”融入其中,构成夫妻情感交流的语言,经过风雨、闯过险关后的小憩,夫妻互相问候和关怀在指与指的粘连缠绕中勾勒了一幅相知相爱夫妻同心的温婉画面,成为作品的亮点所在。2000年获第10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一等奖。
《姑娘不穿鞋》壮族女子独舞。郭玉华编导,刘钢宝作曲。2000年创作。南宁市艺术剧院首演。作品开端,姑娘跪伏着身子,一双灵巧的小手如松鼠般灵活跳脱地轻触绣花鞋,既像两小嬉戏,又似顽童戏猫,意趣盎然,一双绣花鞋化成了“我”与“他”,一下子就有了“我”与“他”对话的意味,情感交流随之而生,起始便有了“物”之实与“情”之虚的意蕴。一虚一实的运用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之说,美学品位就那么自自然然地铺陈开来。2000年获第10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独舞编导一等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02年入选首届中国舞蹈节舞蹈精品展演。
独舞《姑娘不穿鞋》剧照(2000年)
《铜鼓·传说》壮族三人舞。白桦铭、白韵荻编导,王士胜作曲。2000年创作。南宁市现代舞蹈学校首演。作品讴歌壮族儿女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为保护铜鼓与恶魔展开生死搏斗,最终战胜恶魔,保卫了家园。运用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壮族民间舞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古代的神话传说,把铜鼓象征权力、象征吉祥、象征美好希望的意味表达了出来。2000年获第10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表演二等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瑶山绣》瑶族服饰歌舞乐。温海夫编导,钟庆民作曲。2000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舞蹈以舞展服,以歌衬舞,配以深沉的瑶歌吟唱,展示广西瑶族不同分支的服饰,与歌舞、铜鼓乐并重,突出瑶族服饰和艺术的斑斓多彩。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56个祝福”展播。
《拉网谣》京族舞蹈。曾强、钟丽春(特邀)编导,何超立作曲。2000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描写北部湾海边的渔民们打鱼拉网的生活情景。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56个祝福”展演。
《闹新春》仫佬族傩舞。李钒编导,黄有异作曲。2000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新春佳节,仫佬族人民以民族特有的面具舞来表达丰年鱼旺的欢乐情景。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56个祝福”展演。2002年2月在中国—马来西亚联合发行《珍稀花卉》特种邮票首发式文艺晚会上演出。(www.xing528.com)
《壮乡歌圩》壮族歌舞。温国鸣、韦娜编导,黄有异作曲。2000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舞蹈表现壮族是歌的民族,他们的歌声闻名遐迩,从古到今三月三歌节年年不断。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56个祝福”展演。
《铜鼓传人》壮族男子群舞。李钒、张小春(特邀)、温国鸣编导,朱诵邠作曲。2001年创作。广西歌舞剧团首演。舞蹈通过铜鼓在舞者手中的不断传递,表示壮族文化在中华文明背景下的传承关系,表现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力量、性格和韧性。2001年获广西民族舞蹈比赛节目一等奖、编导一等奖。
《柳州姑娘爱梳头》侗族舞蹈。何晓彬、杨世萍编导。2001年创作。柳州市歌舞团首演。同年获广西民族舞蹈比赛节目一等奖、编导一等奖,第5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2002年应邀在首届中国舞蹈节闭幕式第3届“荷花奖”颁奖文艺晚会上演出;同年9月在“甲天下”第2届柳州国际“奇石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录像并向全球播出。
舞蹈《柳州姑娘爱梳头》剧照(2001年)
《追潮》群舞。高骞、闵锐创作、导演。2001年创作。广西艺术学院首演。《追潮》反映当代青年敢于追求、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以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为素材,取海燕展翅飞翔之形,塑浪潮汹涌澎湃之态,勾勒出一组组浪起潮涌、穿浪戏潮的舞蹈画面。将古典舞的语汇与现代舞的编排技法相结合,既有古典舞的严谨、规范的程式意味,又有现代舞的自由、灵动的气象。2003年获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大赛创作银奖、表演银奖。2004年获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群舞创作金奖、群舞表演银奖。
《壮族大歌》壮族群舞。李紫君、刘滨创作、导演。2003年创作。广西艺术学院首演。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运用现代舞的舞蹈语汇编织舞蹈语言,以“跑”为舞蹈的主题动作元素勾勒画面,构塑“追寻”的意象。作品通过群舞与领舞的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塑造领舞“妈”的形象,营造一种对信念持之不渝的意境,表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壮族大歌》以壮族生活中提裤脚的动作为舞蹈的核心亮点,以壮族民歌为音乐素材,以黑衣壮的服饰为舞美特点,共同构成舞蹈作品的民族标识。2003年参加第7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创作、表演两项金奖。
群舞《壮族大歌》剧照(2003年)
《埋伏》群舞。王天佑、田甜编导。2005年创作。广西艺术学院首演。这是一个借用“十面埋伏”的传统典故来展示战争与人性的作品。以三个领舞(两男一女)来设定人物的复杂关系,以人的情感为主线,把战争与人性在三人的情感纠葛中一层层地展露。古典舞的动作元素与现代舞的编排技法相结合,体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水袖的运用也较好地塑造了女领舞的艺术形象。同年获全国青少年第8届“桃李杯”金奖。
群舞《埋伏》剧照(2005年)
大型歌舞
《骆越神韵》歌舞乐。1988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梁文江(执笔)等编剧。谭启忠等作词。黄有异、谭天作曲。梁文江、韦泉英导演。韦泉英等编舞。以红水河流域壮民族地区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表现壮民族神秘奇特的古文化,野艳纯净的生态风情,温馨浓烈的村寨情爱,从贫瘠和危难中磨炼出来的特质,走向未来的渴求和希望。1988年参加第2届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被誉为“壮族舞蹈的瑰丽诗篇,值得在中国舞蹈史上大大地书写一笔”(艺术节《简报》第6期刊文)。1991年应香港葵青艺术节组织者邀请赴港演出。
《民族之光》民族歌舞。温国鸣总导演,温国鸣、龙老太、覃文衡等编导。丁承策、何超立、钟庆民等作曲。1991年11月10日在全国第4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献演。歌舞以恢宏的气势,隆重和热烈的场面,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表现广西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展示广西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情。
《歌海情潮》民族风情歌舞。1993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谭天艺术总监,谭天、兰秋云、韦泉英、罗传江等编导,黄淑子作词,谭天、黄有异、冼华作曲,梁文江总体设计。1993年为广西首届国际民歌节献演。歌舞以风格浓郁的情歌、奇特的婚嫁习俗展现一个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歌海广西。
《咕哩美》民族舞蹈,因为借鉴了诗歌的结构方式进行创作,所以作者名之为舞蹈音诗。1997年12月北海市歌舞团创作、演出。冯双白总撰稿,赵士军总导演,邓锐斌、余大鸣总编导。作品分《灯》《网》《帆》三个篇章,由13个节目片段组成。通过纵横两个方面以叙事诗的笔调叙述京族生活风貌。《灯》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民族的历史,《网》似一组工画,勾勒出民族的风情,《帆》是一声奋进的号角,表达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1998年获第8届文华新剧目奖、音乐创作奖、舞美设计奖。1999年获第7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台好戏奖。2000年获第2届中国“荷花奖”舞蹈大赛铜奖、优秀舞美设计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咕哩美》剧照(1997年)
《回归颂》歌舞。1997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温国鸣总导演,温国鸣、郭玉华、黄纯军、韦泉英、李紫君编导,黄淑子、黄有异作词,何超立、钟庆民、黄有异、张文明作曲。同年在广西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献演。
《金色足迹》歌舞。1998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黄淑子、温国鸣台本,温国鸣总导演,韦娜、李文良、温国鸣等编导。歌舞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勤劳的广西各族人民建设新广西的光辉历程。同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献演。
《歌海春秋》歌舞诗。1999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张仁胜台本,胡嘉禄(特邀)总导演,韦泉英、钟丽春、韦娜等编导,苏隽杰(特邀)作曲。同年为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演。
《母亲颂》歌舞。2001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温国鸣总导演,任丹阳、黄纯军、张小春等编导,何超立、农余彬、冼华、蓝启金、傅磬音乐作曲,黄露瑶、黄萍、农冠品、潘琦、苗人等作词。该歌舞以颂扬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历程为主题。同年为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演。
《漓江诗情》民族歌舞。2001年广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张仁胜总体设计,胡红一台本撰稿,温国鸣总导演,杜鸣(特邀)音乐统筹。2004年修改定稿。作品反映漓江流域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第一章《漓江春华》,以自然风光带出漓江人的思绪,漓江月色、渔舟唱晚,烟雨潇潇、春色如丝。第二章《漓江欢歌》,重在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渲染生长于斯、生活于斯的人们的情趣,展露漓江人的情感世界。第三章《漓江诗情》,把漓江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抒发漓江人的情怀。整个结构体现了歌中有舞、舞中有歌、各有侧重但又相互映衬的特点。2001年9月获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表演、舞美三个金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漓江诗情》剧照(2001年)
《八桂大歌》民族音画。2003年柳州市歌舞团创作演出。张继钢(特邀)总导演,何晓彬执行导演。符又仁文学统筹。杜鸣(特邀)音乐总监。作品分“劳动篇”“爱情篇”上下两个篇章。“劳动篇”以生产劳动的节气运行来铺展,既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的劳动节律,又有一年四季的生产劳动的自然规律运行周期。以生产劳动为切入点,用欢乐的基调来渲染劳动的情绪。“爱情篇”把与爱情相关的许多生活情境,一个一个地展开、铺陈,展现相恋定情、出嫁新婚、生儿育女的生命过程。含蓄地传递了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2004年获第11届文华大奖,文华编导、舞美、音乐创作奖;同年获第7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八桂大歌》剧照(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