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一战,秦军大败,函谷关在秦国的历史上被首次攻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历了秦惠文王与秦武王两代的经营,实力大增,可谓意气风发,不想却在此栽了个大跟头,这真是让秦昭襄王窝了一肚子的火。
不论是掌权的宣太后,还是年轻气盛的秦昭襄王,均是野心勃勃的人物,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根基便是在这一时期打下的。通过又拉又打的政策,作为秦国南部威胁的楚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力,自顾尚且不能,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作为头号大敌的齐国,秦国是鞭长莫及,毕竟不彻底打通中原通道,秦国纵有百般能耐也不足以与齐国一争高低,而要夺取中原,当务之急是拿下魏国与韩国,因此秦昭襄王把目光转向了这两个诸侯国。
也许是天助秦国,就在这几年,天下大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来,本在同一阵营的齐国与魏国起了争端,处于相持阶段;二来,魏国与韩国相继更换了新君,国内形势不稳定;再者,赵国在经历了赵武灵王的强大之后,陷入内乱之中,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在内战中被活活饿死了,真是悲哉。
魏国、韩国局势动荡,这是秦国进攻的一个好时机,赵国自顾不暇,自然也不会插手,而齐国正等着看好戏,秦昭襄王的战前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面对秦国的气势汹汹与咄咄逼人,魏国与韩国走入一个阵营,联合起来,准备以倾国之力给秦国一个反击。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秦国的大军浩浩荡荡往中原而去,魏国与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韩、魏虽然曾经作为齐国的跟班,一同攻下秦国战略要地函谷关,却也知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秦国的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必须要充分重视。
韩国、魏国紧急召集了二十四万大军,其中魏国军队十六万,韩国军队八万,应对秦国的十二万大军。这是一个两倍兵力的比例,况且魏国军队中还有部分的魏武卒。这魏武卒在魏国曾经出尽了风头,是吴起在世时训练的一支精锐步兵。
魏武卒穿着有三层防护的重甲,手执长矛,背负五十支长箭,操着十二石的弩,随身携带三日口粮,半天就能够走一百里的路程,如此一番劳累之后,还能够迅速投入战争之中,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史载“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七十二场战争中有六十四场全胜,剩下的打成平局,这非平常军队所能为。如今,吴起虽死,魏武卒的精神与灵魂仍保留着,魏国请出魏武卒,足见对此次战争的重视。这一役,联军的主帅是公孙喜,秦国的领兵将领是白起。(www.xing528.com)
秦军与韩、魏联军对峙于伊阙,处于相持状态。伊阙是魏国与韩国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魏联军占领要地,据险地把守,在形势上占据了优势。
对于韩、魏联军来说,能够抢占先机,以逸待劳,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其一,秦国远道而来,士卒必然疲惫,韩、魏联军双双齐下,在秦军还未站稳根基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必然是不难的。其二,伊阙地势险要,秦国自然不是一日两日能够攻下的,韩、魏联军固守不战,只是拖延时间,等到秦军弹尽粮绝,联军再出击,自身的伤亡损失必然也是最小的。不论哪一种方案,对于联军都是极好的。
兵力上的强烈对比,形势上的巨大差距,让白起犯了难。就在秦军进退维谷之时,韩魏两国却又貌合神离,均有各自保存实力的异心,都不愿意多出一分力。一个军心涣散的组合,没有上苍的厚爱,那是万万不可能打胜仗的。
白起在综观形势之后,做出了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决策,先将目标投向了力量较弱的韩国。白起以少部分兵力在前方牵制韩军主力,然后以主力部队绕道到韩军后方,杀韩军一个措手不及。韩军方阵大乱,一击即溃,被斩首者不计其数。
魏军见韩军被攻破,军心不稳,大有畏惧之心,手忙脚乱之下也遭遇惨败。当韩魏联军主力被攻破以后,联军主帅已经控制不住形势,士卒纷纷溃败而逃,而秦军却士气大振。白起领兵乘胜追击,联军多被歼灭,主帅公孙喜成为俘虏。
伊阙一战,白起领兵以少胜多,名声大噪,韩、魏两国元气大伤,被迫割地求和,秦国东入中原的道路再也不可阻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