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独占巴蜀有何战略意义?楚国利益受损最大!

秦国独占巴蜀有何战略意义?楚国利益受损最大!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国拥有了巴蜀,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秦国得到巴蜀,利益损害最大者当属楚国。失去巴蜀以后,楚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时刻面临着秦国的威胁。秦、楚之间的拉锯战争持续多时,对于楚国来说,巴蜀是必争之地,关乎存亡安危,所以必须倾全力夺取。在楚国与秦国相抗争的同时,巴蜀也伺机而动,反叛者接二连三地站出来,但均没有成就大气候,其中规模较大者当属蜀相陈庄发动的叛乱。

秦国独占巴蜀有何战略意义?楚国利益受损最大!

在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秦军开进蜀国,但是此次伐蜀,秦惠文王以谁为将帅却在史书记载中产生了争议。据司马错的八世孙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司马错领兵平定了蜀国,并将蜀国国君贬为侯。这种说法似乎顺理成章,首先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其次司马错是个难得的将帅,能够担起讨伐蜀国的担子。

在常人看来,秦惠文王将司马错任命为主帅合情合理,但是在史书《华阳国志》中却有另一番说辞,认为灭蜀国的乃是张仪,蜀国被灭以后,蜀国国君在武阳也被张仪杀掉。

当然,秦惠文王虽然没有采纳张仪的主张,但让张仪参与战争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将其任命为主帅就有点不合常理了。另一方面,《华阳国志》中,在讲到秦灭巴蜀时,丝毫没有提及司马错,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书的真实性了。

有学者称,《华阳国志》在论及司马氏时,多有曲笔,由此看见,作者常璩对司马氏是非常反感的,此事要从常璩的出身说起。

常璩是东晋人,按理说,晋朝司马氏当权,为迎合当权者,常璩理应美化司马氏才对,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呢?原来,常璩生于晋朝,但同时他又是蜀人,那时东晋朝廷重用中原旧族,轻视蜀人,而常璩年老,虽在朝廷为官,却处处受到歧视。

不得志的他便寄托于著书,写成《华阳国志》一书,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主要介绍了巴蜀历史,因为掺杂了作者的感情,书中对司马氏多有怨恨,也就不免有了曲笔之处。

回到我们的主题,《华阳国志》是一部重要的巴蜀地方志类史书,后人在研究巴蜀历史时多有引用,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毕竟过多的个人喜恶会影响历史的客观性。在伐蜀之战中,我们更愿意倾向于司马迁的记载。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诚如司马错所料想的,蜀国被灭以后,蜀国的土地、财富均成了秦国的囊中物,在各诸侯国之间,秦国的优势越发明显了。(www.xing528.com)

秦国轻而易举得到了蜀国,巴国就在眼前,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一个乘胜追击便将巴国也一并拿下。秦国拥有了巴蜀,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有人称,司马错伐蜀之功与商鞅变法可以相提并论,因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经济基础与战略基础。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夸张之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司马错伐蜀为秦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而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带来的则是无尽的灾难。

秦国得到巴蜀,利益损害最大者当属楚国。失去巴蜀以后,楚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时刻面临着秦国的威胁。首先,秦国往东可以顺长江而下,直达楚国的政治中心郢;其次,秦国东向而来,汉水河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者,秦国还有可能南下,出武关直入楚国腹地。种种隐患,楚国均是无法承受的。

楚国岌岌可危,楚人看得明白,所以不等秦人在巴蜀站稳脚跟,楚国就派兵气势汹汹而来,秦军稍做休整,立即投入下一轮的战斗中。楚国虽是大国,但毕竟已入暮年,而秦国刚刚崛起,正值壮年,两军相争,互有胜负。

秦、楚之间的拉锯战争持续多时,对于楚国来说,巴蜀是必争之地,关乎存亡安危,所以必须倾全力夺取。楚军拒秦军于汉中,倾注血本打算将秦国拿下,但是结果惨不忍睹,达官显贵尚且有七十人丧命,士卒更不用说了。损兵折将之后,汉中失守。关于楚国的这段耻辱,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此后,楚怀王发重兵攻打秦国关中腹地,两军战于蓝田。连续的拉锯式战争,让楚国的领地一点点被蚕食,楚国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秦国虽然轻而易举得到了巴蜀,但是,对巴蜀的管理却让秦惠文王伤透了脑筋。巴蜀乃少数民族聚集地,其桀骜不驯的民族个性再加上民族繁多,管理起来煞是困难。秦收巴蜀以后,对巴蜀文治武治兼施,但在此地的统治仍然极不稳定。

在楚国与秦国相抗争的同时,巴蜀也伺机而动,反叛者接二连三地站出来,但均没有成就大气候,其中规模较大者当属蜀相陈庄发动的叛乱。司马错受命入蜀平乱,部属甘茂将陈庄杀死,蜀乱乃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