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乘人之危一向以贬义词出现在汉语词典中,做人自然不能乘人之危,不然会被冠以不仁的骂名。但是,当这种境况发生在国家之间时,特别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群雄相争的乱世中,乘人之危就成了一种智慧。若不能把握这种机遇,反倒有可能被冠以迂腐或者愚蠢的骂名。当下,就有一个绝好的乘人之危的时机摆在秦人面前,聪明的秦惠文王自然不会错过。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巴和蜀发生战争,打得不可开交。巴、蜀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巴、蜀地名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但是那个时期的巴、蜀只是部落,而不称国,而且巴并不以此为名,而是称之为彭,有学者称古时彭与巴音同,可通用。巴、蜀同在四川境内,巴在东,蜀在西,范围较大。巴蜀地区民族众多,据《华阳国志》记载,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等。这些民族中,巴族、蜀族分布最广、人口最多。
在古代,天灾人祸频繁,又多发战争,所以人们的迁徙十分常见,随之而来的是血缘关系的融合与经济文化的交杂,再加上地缘关系的原因,巴、蜀常并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巴蜀不离,并发展成了不同于中原的独特巴蜀文化。同时也正因为巴蜀的这种独特关系,今人研究探讨巴、蜀的族源颇有难度,更有分歧。
巴人的祖先称之为“廪君”,据说此人是从当时的五个姓氏之中经过各种技能比赛公选出来的。巴人彪悍好斗,居无定所,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廪君”及他的子孙带领巴族南征北战,活跃在川东、湖北西部及贵州东北一带,并吸纳了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壮大,到了春秋时期建立起了国家,这时才称之为巴国。
关于蜀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已有商王征讨蜀的记载。根据记载,蜀在商的统治之下,但是蜀人冒险好斗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安于本分,于是便有了征讨之说。这一时期,蜀已经称之为国。
根据神话传说,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前者是蚕,后者是鸟,这种神话传说在远古历史中并不少见。到了春秋时期,关于“杜宇”的传说流传甚广。据记载,杜宇“教民务农”,不仅蜀人受其教化,就连与之相邻的巴人也受其影响开始农耕,现今巴蜀农民仍保留着祭祀杜主以求多产的习俗。时逢大水,杜宇部属鳖灵领兵治水有功,杜宇禅位于他,是为开明帝。
成就很容易遮蔽人的双眼,鳖灵身为开明帝,一天天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变得不再开明了。鳖灵不能体恤百姓,还百般盘剥,致使百姓不胜其害,便再请杜宇。杜宇前去教化鳖灵,鳖灵唯恐被夺权,便命人去追杀杜宇。走投无路的杜宇,幻化为一只杜鹃,整日啼叫,直至啼出血来,鳖灵终被感化,成为百姓之福。神话故事摆脱不了现实的影子,虽不能全信,对现实却也有借鉴价值。(www.xing528.com)
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的疆域主要在川西平原,北抵汉中,西达氐羌,南到峨眉、乐山、宜宾,而巴国在势力增强后也不断沿着长江向东发展。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又有山川屏障,成为楚国与秦国相争的目标。
首先向巴蜀伸出黑手的是楚国。楚国兵分两路,一路指向蜀国,一路指向巴国。楚国侵食蜀国汉中之地,建立起了牢固的西部屏障,并在此设立多郡进行管辖。楚国开往巴国的兵力,同样是个大丰收,巴国迫于楚国的淫威,不得不臣服于它。
巴国人桀骜不驯,一旦有机会,自然要反抗。巴国人曾趁楚国内乱,向楚国发起进攻,也曾经在楚国与别国相争之时,落井下石,企图得渔翁之利。这些反抗对楚国虽然有一定的打击,但是仍然不能撼动它的根基,巴国也始终未能摆脱楚国的束缚。
楚国在巴蜀捷足先登,这让它占尽了优势。但楚国在巴蜀的优势,随着秦国的插足而渐渐消失。
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六国,如此,与楚国的决斗不可避免。因此,秦国的首要目标是占据楚国的大后方,然后以包抄之势将楚国一步一步蚕食。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夺取巴蜀为根据地。秦国这个后来者,能否在楚国占尽优势的巴蜀地区夺得一席之地,进而将楚国赶出此地,独占巴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