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反应谱因素讨论成果

地震反应谱因素讨论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曲线也有重大影响,在烈度相同的情况下,震中距较远时,加速度反应谱的峰点偏向较长周期,曲线峰值右移;震中距较近时,峰点偏向较短周期,曲线峰值左移。第三排为β-T谱曲线,反应谱曲线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Tg在改变,表示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Tg自左向右逐步移动。

地震反应谱因素讨论成果

(一)“试题”回顾

〖试题4.1.1〗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1999年)

978-7-111-50062-9-Chapter05-26.jpg

图4.1.13 相同场地条件的β-T谱曲线

在下列图示(图4.1.14)的四个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对于建于A点的建筑物,哪一项应按7度远震计算?

〖试题4.1.2〗设计地震分组(1999年)

关于对设计地震分组的下列一些解释,其中何项较为符合规范编制中的抗震设防对策?

(A)是按实际地震的震级大小分为三级

(B)是按场地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分为三级

(C)是按动力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加速度衰减影响的区域分为三级

(D)是按震源机制和结构自振周期分为三级

(二)场地的影响

反应谱曲线形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场地条件、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最大。在讨论这些影响之时要用到“自振周期”这一术语,应该理清有三种“自振周期”,即结构的自振周期、场地的自振周期、地震波的自振周期,这三者是不同的,不要混淆。

首先讨论场地条件的影响。场地土质松软,长周期结构反应较大,β-T谱曲线峰值右移;场地土质坚硬,短周期结构反应较大,β-T谱曲线峰值左移。

图4.1.15给出了四类不同的场地条件,自左至右依次分别表示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978-7-111-50062-9-Chapter05-27.jpg(www.xing528.com)

图 4.1.14

978-7-111-50062-9-Chapter05-28.jpg

图4.1.15 场地对反应谱的影响

第一排为土质条件的示意图,用覆盖层的分布情况来近似反映土质条件、自左至右分别表示场地土的土质由“坚硬”演变成“松软”。

第二排为通过场地覆盖层的地震波(加速度)示意图,分别表示了起主导作用的地震波自振周期,这四条地震波的自振周期是不相同的,自左至右由短周期演变成长周期;Ⅰ类场地、土质坚硬、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波被过滤掉而短周期波顺利通过;Ⅳ类场地、土质松软、地质波中的短周期波被过滤掉而长周期波顺利通过。

第三排为β-T谱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为结构的自振周期,反应谱曲线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用Tg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到,随场地由坚硬向松软演变,表示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Tg亦自左向右逐步移动。

(三)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曲线也有重大影响,在烈度相同的情况下,震中距较远时,加速度反应谱的峰点偏向较长周期,曲线峰值右移;震中距较近时,峰点偏向较短周期,曲线峰值左移。

图4.1.16给出了三组不同的震中距,自左至右分别表示自近震、中震到远震,并分别标记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978-7-111-50062-9-Chapter05-29.jpg

图4.1.16 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

第一排用等震线图表示了震中区地震烈度和震中距的示意图,在这三组中地点A的地震烈度均为7度。第一组为近震,震中的地震烈度就是7度,震中距短;第二组为中震,震中的地震烈度是8度,震中距在中间;第三组为远震,震中的地震烈度是9度,震中距长。

第二排为地点A起主导作用的地震波(加速度)示意图,其自振周期是不同的,表示起主导作用地震波的自振周期自左至右由短周期演变成长周期。

第三排为β-T谱曲线,反应谱曲线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Tg在改变,表示峰值点的结构自振周期Tg自左向右逐步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