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基础是资料,而文化的基础更广,被统称为资源。汶川大地震给文化资源带来的破坏,使我们深感切肤之痛,也更加认识到保护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文化品牌的打造,一定要着力保护已有资源,进一步发掘和搜集资料,充分地科学地运用这些资料。
(1)资料缺少,是目前鱼凫文化研究的最大难点。长时期以来,学者所凭据的多是《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和其他有关地志、方志等文献所录载的口传或文字,广汉三星堆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等考古发现,提供出了检验文献记载、认识鱼凫历史事实的科学资料。寄希望于对已有考古资料的科学解读,寄希望于有更多的相关考古发现,因此考古资源的保护是第一要重视的。同时,要认真保护文献资源,着手全面系统搜集、编纂有关鱼凫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辑佚[3]、碑碣、专著中有关内容、代表性论文等等[4]。最近出版的《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先秦至清代)》[5]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成果。
(2)王光祈文化遗产的资料相当丰富,温江区已做了许多搜集、保护、整理工作。据互联网介绍,单是四川音乐学院“王光祈作品书目库”收录该馆全部王光祈作品及研究王光祈的著作的书目即达82种。以“王光祈”为题,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79—2008年),相关学术论文有489篇;检索“百度网”,相关条目有20500条、图片30张(迄于2008年6月30日)。建议在全国乃至国际(重点在德国)范围,对王光祈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征集、复制,并借鉴“李劼人研究”的做法,全面清理,悉心保护,加以陈列或结集出版。(www.xing528.com)
(3)持续积累和广泛利用资料。在相关机构里(如温江区图书馆、王光祈纪念馆),或者联合有关学术机构(如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西华大学有关研究机构或图书馆)建立鱼凫文化研究和王光祈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包括纸本与电子文本、特别是全文数据与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并向社会开放。
(4)加强地方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基础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2007年科研课题指南》中,有两个课题就是这方面的,一是“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研究”,一是“地方文化资源的评估体系研究”,立题创新,具有学术的、应用的价值,希望早日出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