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探析张九宗书院的建立时期

旭水斋存稿:探析张九宗书院的建立时期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九宗书院建立于唐德宗贞元时期的说法,包括贞元元年、贞元初、贞元九年、贞元年间各种表述,较早期史籍如上列《明一统志》、正德《四川志》、嘉靖《四川总志》、康熙《四川总志》等均是。张九宗举进士的时间尚未确见,贞元年间之说或有所据。有关张九宗和张九宗书院,还有不少情况需要弄清,期待于达识方家和热心学人。

旭水斋存稿:探析张九宗书院的建立时期

张九宗书院建立于唐德宗贞元时期的说法,包括贞元元年、贞元初、贞元九年、贞元年间各种表述,较早期史籍如上列《明一统志》、正德《四川志》、嘉靖《四川总志》、康熙《四川总志》等均是。此外,还见到遂州有“张九宗祠”的记载:“张九宗祠,治(遂宁县)西书台山,贞元间建。”[26]尚不知此祠是否与书院有关。

关于张九宗的生平,资料甚为稀少且零散,所以光绪《遂宁县志》写道:“唐,张九宗,贞元间进士。为戎州刺史,以治称。历同、华、普、遂、邛五州刺史。今按旧志称其兼御史大夫,德宗时持节封侯,皆不应制度。又云归典乡郡……尝撰《花台寺记》、《觉院(苑)寺钟记》并书,亦未见。又有题记在城东崇元观……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27]现据目前大致了解做些探析。

《方舆胜览》说:“张九宗,小溪人,德宗时持节列侯,归典乡郡。”[28]小溪县,唐时为方义县,“方义县,本晋小溪县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为方义县。隋开皇三年置郡,县属遂州”[29]。“武德元年改为遂州,领方义、长江青石三县。”[30]小溪县、方义县即今四川省遂宁市治。“持节列侯”,是指张九宗历任一些地方的封疆官员(州刺史、四品官)。“归典乡郡”,则指他回到家乡主持地方州郡政事,即任遂州刺史。

张九宗于何时举进士?何时任遂州刺史?未见确载,所见资料有如下几条。张九宗,“贞元间进士”[31],“仕至御史”[32],“德宗时戎州刺史”[33]。“《韦南康纪功碑》,在(戎州)江西旧州治。‘序’记:元和五年刺史张九宗立碑。”“《修花台寺记》,元和五年(810年)张九宗书。”“《觉苑寺钟记》,在蓬溪县觉苑寺,唐元和十二年(817年)[34]遂州刺史张(九)宗撰铸钟记并书。”“张九宗题记,在(遂宁)府东崇元观。其字圆劲,有虞、褚(引者按,指虞世南、褚遂良)风骨。”[35]未明载张九宗任遂州刺史的时间。

宋人杨辅所记,或可提供一点具体线索。他在《遂宁县迁学记》中写道:“刺史乔琳立学宫,礼儒士,而得张九宗。后三十年,九宗守乡,复立废学,则仍乔之旧址也。”[36]明言张九宗任遂州刺史“复立废学”,地址是乔琳办学的旧址,时间是在乔琳任遂州刺史“立学宫”的“三十年”后。如上所析,乔琳任遂州刺史很可能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的初中期(此前任绵州刺史,此后在大历年间还作过大理寺少卿、国子祭酒及怀州刺史),设若乔琳在大历五年(770年)前后任遂州刺史,三十年后当为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九宗守乡”即张九宗“归典乡郡”任遂州刺史的时间,就在贞元年间(贞元共21年,即785—805年)。杨辅,《宋史》有传,遂宁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官知眉州、知潼川府、知成都府、四川制置使、兵部尚书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知建康府兼知江淮制置使等。[37]杨辅是南宋前期人,距唐代较近,又是遂宁籍儒士、多次在四川任职的高级官员,他的记述,当是很重要的。

张九宗任刺史又兼御史,是可能的。唐代职官中,曾任州刺史(正四品或从四品)带衔御史中丞(正四品)者不少,如薛兼训、李涵、贾耽、王仲舒、田布、丁公著等[38]。乔琳也是这样,《旧唐书》载:“改殿中侍御史……罢为剑南东川节度鲜于叔明判官,改检校驾部郎中,果、绵、遂三州刺史兼御史中丞”[39]

张九宗举进士的时间尚未确见,贞元年间之说或有所据。若是,亦当是贞元初年;或甚至是在大历末年至建中、兴元至贞元前(780—784年)。有文章说“贞元十一年(795年)九宗中进士”[40],未见其原始稽据,并存备考。

史载,张九宗任过戎(今四川宜宾)、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普(今四川安岳)、遂、邛(今四川邛崃)等州刺史。其中已知任遂州刺史大约在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舆地碑目记》所载叙州《韦南康纪功碑》、《修花台寺记》,明署“元和五年刺史张九宗立碑”和“元和五年张九宗书”,可知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张九宗在叙州刺史任上。

张九宗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任遂州刺史,张九宗书院的建立很可能在这一期间(就张九宗读书处而言,或可认为建立于他中进士以前。尚待探考),则张九宗书院建立距今至少已有1200年(805—2011年)以上,是巴蜀地区和全国建立时间很早的书院之一。有学者据地方志载统计,唐时全国有书院40所,按建立时间排序,张九宗书院列全国第13位[41]

唐代中后期,中国书院的发展尚处于肇兴阶段,当时的记录甚为简略稀少,而书院建置亦未形成制度,当时的张九宗书院和唐朝许多书院一样,主要是学者的一个读书之处,尚未具备完善的教育功能,又事隔千年以上,今日探识其原貌甚为困难,需要广搜细察深究,尽量占有原始的或更早的资料,加以较辩论析。本文以此为宗旨,着力于宋代乃至唐代史籍载录钩沉梳理,亦对此后有关记载加以剖析,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遂州张九宗书院非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第二,乔琳在遂州建立学校不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而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第三,张九宗书院非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至迟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也可能是在贞元之前,至于具体是哪一年,还待新的资料佐证。有关张九宗和张九宗书院,还有不少情况需要弄清,期待于达识方家和热心学人。

张九宗书院是我国古代早期书院之一,在中国书院史和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今日的建设也具特殊作用。张九宗书院的建立与发展,与唐代为数不多的书院一道,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办学模式,为一千多年的中国书院教育的辉耀发展铺下了基石,拉开了帷幕,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书院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历史经验,是今日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建设之根本和必要镜鉴。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书院史尤其是地域书院史的研究,当前特别要重视个案的、微观的、地域的、断代的书院研究,从而尽可能提供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性强的研究成果,为当今的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尽责尽力。

(已被《西华大学学报》采用,待刊)

【注释】

[1]刘丽新、多俊岗:《书院制度兴衰的历史背景》,载《渤海学刊》1992年第3期。

[2]王彦祥:《中国藏书文化》讲义,2007年7月13日发表于“孔夫子旧书网”。

[3]《我市将与台湾开展系列观音文化交流活动》,“四川在线”2011-04-27“链接”。

[4]雍正《四川通志》卷5中“学校·书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

[5]嘉庆《四川通志》卷79“书院·潼川府”,巴蜀书社1984年影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

[6]《明一统志》卷71“潼川府·书院”,四库本。

[7]正德《四川总志》卷18“潼川州·学校”,四川省图书馆藏影抄本。

[8]嘉靖《四川总志》卷11“潼川州·学校”,此志刊刻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四川省图书馆藏影抄本。

[9]康熙《四川总志》卷8“学校·潼川州遂宁县”,康熙十二年(1685年)刻本(近卫本)。

[10]参见邓洪波《唐代地方书院考》,载《教育评论》1990年第2期;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第4~5页、第19~20页。

[11]《旧唐书》卷127《乔琳传》、卷12《德宗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12]唐·钟辂:《前定录·乔琳》,四库本。

[13]乾隆《大清一统志》卷302“叙州府·名宦”,四库本。

[14]雍正《四川通志》卷7上“叙州府·名宦”。

[15]1993年修《遂宁县志》第二十七篇“人物”,巴蜀书社,1993年,第964页。(www.xing528.com)

[16]《遂宁市志》下册第二十八篇“教育”,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672页。

[17]宋·杨辅:《遂宁县迁学记》,嘉庆《四川通志》卷78“学校·艺文”;傅增湘纂辑:《宋代蜀文辑存》(香港龙门书店1971年影印本)卷67;光绪《遂宁县志》卷4“艺文”上之上,光绪五年刻本。

[18]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史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47页。

[19]《广德寺与九宗书院·从九宗书院到滴油寺》,作者:xiong0408,天涯社区网2010-09-28。

[20]清·徐松:《登科记考》卷9,中华书局,1984年。

[21]《旧唐书》卷127《乔琳传》。又见《资治通鉴》卷230(中华书局1957年版)、《新唐书》卷224下《乔琳传》(四库本)。

[22]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6《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四库本。

[2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6“王”,四库本。

[24]参见《资治通鉴》卷230。

[25]乾隆《四川通志》卷7上“名宦·直隶潼川州”,四库本。

[26]康熙《四川总志》卷9“庙祀·潼川州遂宁县”。雍正《四川通志》卷28上“祠庙·直隶潼川州”、嘉庆《四川通志》卷57“祠庙·潼川府”亦同此说。

[27]光绪《遂宁县志》卷3《经济》。

[28]《宋本方舆胜览》卷63“遂宁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

[29]《元和郡县图志》卷33“剑南道下·遂州”,中华书局,1983年。

[30]《旧唐书》卷41《地理志》。

[31]光绪《遂宁县志》卷3《经济》。

[32]康熙《四川总志》卷15“人物下·潼川州”。

[33]雍正《四川通志》卷7上“叙州府·名宦”、卷9上“叙州府·名宦”。

[34]《蜀中广记》卷30“潼川州·蓬溪县”作“元和元年”,不知所据。

[35]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卷4“叙州碑记”、“遂宁府碑记”,四库本。

[36]嘉庆《四川通志》卷78“学校·艺文”。

[37]《宋史》卷397《杨辅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38]参《旧唐书》卷11、12、16代宗、德宗、穆宗《本纪》;《新唐书》卷38《百官志》。

[39]《旧唐书》卷121《乔琳传》。

[40]《广德寺与九宗书院·从九宗书院到滴油寺》,作者:xiong0408,天涯社区网2010-09-28。

[4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24~25页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