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是传统儒学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宋代兴起并形成的新儒学。北宋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到了南宋,其代表人物有朱熹、陆九渊等。四川地区也有一些著名的理学家,他们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陈抟(?—989年),五代末宋初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学者称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先后在武当山、华山隐居。曾为周世宗、宋太宗召见,均不愿出仕。端拱二年(989年)卒于少华山。宋太宗称他为“方外之士”,《宋史》把他列入“隐逸”列传,后世有的称他为“传奇式人物”或“道士”[266]。陈抟平生好读《易》,著《指玄篇》81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600余首。[267]
关于陈抟的里籍,历来诸说杂陈,纷殊不一,所知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华人或洛人”(今陕西华县或河南地区)、“莫知所出”、“夔州府人”(今四川奉节)、“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诸说。笔者检订文献记载和经过实地考察,认为陈抟出生在“普州崇龛”,唐宋普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岳,而崇龛县(有段时间为镇)的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光辉乡境内。[268]因而以籍贯而言,陈抟是四川地区的人。
在中国道教史上,陈抟占有重要地位,他被列入“高道”一类,道徒们把他奉为继老子、张陵以后的道教至尊,称他为“陈抟老祖”[269],道教经典总汇《道藏》大量收集了有关他的事迹、传说的记载[270]。在中国思想史上,陈抟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人物,从封建理学的发展来看,陈抟的一些学说对理学的奠基具有影响。陈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南宋理学家朱震在《汉上易卦图》和《进周易表》中,曾列举北宋象数学的统系:陈抟——种放——穆修,然后穆修传《先天图》于李之才,再传于邵雍;传《太极图》于周敦颐,再传于程颢、程颐。所以有学者认为陈抟的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271]。陈抟对于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周敦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于理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源之功”[272]。
张行成,字文饶,学者称观物先生。两宋之际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学《易》于谯定,通经博古。绍兴年间,辞去所任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杜门十年,专意研治《易》学和象数学,著成《述衍》18卷、《翼玄》12卷、《元包数义》3卷、《潜虚衍义》16卷、《皇极经世索隐》2卷、《观物外编衍义》9卷、《周易通变》40卷。他认为:“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知理。”[273]他是南宋初期四川地区著名的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年),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徙居衡阳,字敬夫,一字钦夫,一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张浚之子。以荫补官,历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主张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抗金复仇。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卒后追谥“宣”。[274](www.xing528.com)
张栻是南宋时期重要理学家之一。其学受业于胡宏,以“天理”为义,“人欲”为利,强调“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他与朱熹友好交往,时人认为他们二人共同接续了北宋以来的道学,杜杲在淳祐三年(1243年)撰写的《重修张南轩先生祠堂记》说:“中兴以来,文公朱先生(即朱熹)以身任道,开明人心。南轩先生张氏,文公所敬。二先生相与发明,以续周、程之学,于是道学之升,如日之升,如江汉之沛。”[275]朱熹、张栻是当时齐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著作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
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人,学者称他为鹤山先生,卒后追谥“文靖”。其著作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他是南宋后期的名臣之一,有治绩,曾提举编修《武经要略》。[276]他也是著名的理学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魏了翁是后期的重要代表。
在传播理学和促进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方面,魏了翁有显著的作用。他出仕的初期,正是程朱理学被定为“伪学”的时候,许多人“讳言道学”。魏了翁却续承濂洛一派学说,积极传播。他丁父忧解官返乡,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士子争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在知泸州、知潼川府的任上,一些蜀中名士“造门受业”;被谗降官,于靖州居住时,“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嘉定四年(1211年),他“上书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赐爵定谥,示学者趣向”,宋宁宗“如其请”[277]。在确立理学的统治地位的过程中,魏了翁起了重要作用。
魏了翁在理学上的成就,不仅撰著了“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的《九经要义》100卷[278],还在理学发展上有其突出特点。他先接受了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后来又将朱熹的学说与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学说相糅合,最后转到以心学为主的立场。他把心、理融合为一体,主张“义理之说”是“千百载而一日,千万人而一心”[279],凡“民心之所同,则天理也”[280]。并且认为程、朱等人所说的理或天理,存在于千万人的心中;如果千万人都能“推是心也,见善而迁,有过而改”,则天下国家“必将如风厉雷迅,不顷刻安也”[281]。这些主张,表明他兼蓄朱、陆,融合心、理,从客观唯心主义变化到主观唯心主义的独特道路和学术风格[282]。魏了翁的理学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学者慕名向他求教,使他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283]的盛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