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泸州及其羁縻州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泸州市(含属县)和宜宾地区的大部及其相邻的云南、贵州地带,在这个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在宋代被统称为“泸州部”、“泸州蛮”或“泸夷”。宋代史籍中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称谓纷杂,有“乌蛮”、“蛮”、“夷”、“僚”、“僰”、“夷僚”、“蛮僚”等。有的研究者认为,其中有“乌蛮”,是彝族的先民;也有非“乌蛮”集团,“属为僚人”。[254]此外还有哪些民族成分,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泸州部”中,“淯水夷”的活动有较为集中的记载。
宋代史籍中所说的“淯水夷”,是指以淯州(宋泸州羁縻州,后改为淯井监,今长宁县)为中心地带的少数民族,其分布地带有“十州五囤”,大致在今合江、纳溪、江安、长宁、兴文、珙县、叙永、高县一带。“淯水夷”所包括的少数民族较多,《宋史》说:“淯水夷者,羁縻十州五囤蛮也,杂种夷僚散居溪谷中。”[255]据今了解,至少有僚人和彝族的先民“乌蛮”。
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初,这一带为“乌蛮王子”得盖所控制。宋朝为此复建姚州羁縻州,以得盖为刺史。得盖死后,其子更自称为“罗氏鬼主”。此后,直到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以“乌蛮”最强,其中以晏子为首领的和以斧望箇恕为首领的两个“乌蛮”部落尤著。
晏子部在今长宁、宁远以南,斧望箇恕部在今纳溪、江安以东。他们“劫晏州山外六姓及纳溪二十四姓生夷”,“夷弱小,皆相与供其宝”。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宋朝廷派熊本管理“淯水夷”,仍采用羁縻政策,命其首领为知归来州、知姚州、把截将、西南夷部巡检等官职。此后,这一带少数民族部落有的为宋朝羁縻,有的对宋朝时附时离。政和五年(1115年),晏州(今兴文县)部落首领卜漏起兵攻宋,势力甚大。宋朝发兵3万人,以赵遹为泸南招讨使。经过战斗,“县州平,诸夷落皆降”,宋朝“拓地环二千里”,并在这里“画疆亩,募人耕种”,设置沿边安抚司。[256]
晏子部的后裔为吕告部,其聚居地在今滇东北地区、南广河上游;斧望箇恕部的后裔为阿永部,聚居在纳溪河上游及河源一带,即今四川叙永、古蔺等地。[257]阿永部与内地的联系较吕告部为多。宋徽宗政和年间,阿永恢复了与宋朝的臣属关系。宋高宗时,阿永部经常向宋朝“献马”,并“博易于市”[258]。此后,阿永部一直雄踞于纳溪河源和上游地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1276年初)阿永部归附元朝,其首领被元朝命为“西南番蛮安抚使”[259],设“安抚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其地为“永宁路”[260],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www.xing528.com)
“叙州三路蛮。”《宋史》载:“叙州三路蛮:西北曰董蛮,正西曰石门部,东南曰南广蛮。”[261]
“董蛮”,其地“在马湖江右,僰侯国也,唐羁縻驯、骋、浪、商四州之地”,其地当在今雷波至马边一带。首领为董氏。宋初,首领董舂(一作春)惜向宋朝“贡马”,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自宋神宗至宋徽宗时期,宋朝均派有官吏进行控制。
“南广蛮”,其地“在叙州庆符县以西,为州十有四”,其地在今四川省高县、筠连至云南省盐津、镇雄一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该部首领罗永顺、杨光荣、李世恭等各以其地归属宋朝,宋朝曾一度在此地设置滋州、纯州、祥州。
“石门部”,其地是唐朝曲、靖等12州,在“南广蛮”之西,即石门(今云南省盐津县西南之豆沙关)西南各部,当今云南省昭通、会泽、巧家一带。
在宋朝“叙州三路蛮”的地区,元朝设置了“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领二路:叙州路,隶宜宾县(今宜宾市)、庆符县(今高县西北)、南溪县(今南溪县)、宣化县(今宜宾县西北)、富顺州(今富顺县)、高州(今高县北);马湖路,隶长宁军(今庆宁县南)、戎州(今兴文县)、上罗计长官司(今珙县东南)、下罗计长官司(今珙县西南)、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2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