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年),韩侂胄任宰相。他力主恢复中原,北伐攻金。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韩侂胄奏请宁宗颁诏正式伐金,史称“开禧北伐”。这次攻金,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一定准备,但在军事上的准备很差。
宋朝北伐部队的主力分布在江淮、四川东西两翼。江淮地区以邓友龙为两淮宣抚使,四川地区以程松为宣抚使、吴曦为副使。就在正式北伐之时,西翼宋军的主将吴曦开始叛变活动。
吴曦是吴璘之孙、吴挺(利州安抚使)之子。吴曦叛变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史载,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吴挺任利州安抚使时,南宋朝廷就怕“吴氏世袭兵柄”,“不知有朝廷”,准备更换之。绍熙四年,吴挺死。宋廷就命四川制置使丘崈派人统领其军,遂以兴州都统张诏代吴挺,而以吴曦带御器械,在京都临安任殿前都指挥使。吴曦在京都颇不得志,谋求还蜀,遂厚赂右丞相陈自强,陈为吴曦向韩侂胄通款,韩许之。[63]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以吴曦为兴州都统制,吴曦遂得以复领吴氏旧部。开禧二年三月,又命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程松虽为宣抚使,但军队的实权握在吴曦手中,领有军队六万人。四月,吴曦暗中遣人至金军,密约献剑门关外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和(西和州,又称岷州,今甘肃西和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于金,求封“蜀王”。
五月,宋廷正式下诏北伐金朝,命令江淮、四川两翼出兵北伐。金朝以密许吴曦称“蜀王”为条件,要求吴曦在金军南下攻江淮时按兵不动,使金军直驱而进,无后顾之忧。韩侂胄亟盼四川宋军主力北进,多次催促,吴曦却屯重兵于河池(今甘肃徽县),不予理睬。吴曦还命令所属部队对金军不予抵抗,进而焚河池,将部队撤至青野(青野原,今甘肃徽县南)。十二月,吴曦密受金朝令,封为“蜀王”,遂率军再退至兴州(今陕西略阳),并示意程松离去,程松乃逃出陕西。开禧三年正月,吴曦公开自称“蜀王”,建行宫,置百官,向金朝献出阶、成、和、凤四州。吴曦叛变,使宋军的北伐部署遭到很大破坏,金军得以集中兵力在宋军东线作战,打击宋军,“开禧北伐”失败。(www.xing528.com)
吴曦的叛变,遭到了他的部属和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吴曦召用权知大安军杨震仲,杨坚拒不从,饮药而死。吴曦想收用蜀中名士以揽民心,也遭到这些人的抵制,陈咸自髡其发,史次秦自瞽其目,李道传、邓性甫、杨泰之都弃官而去。他又召随军转运使安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事,安丙也称疾不赴。监兴州合江仓杨巨源和吴曦的部将张林、朱邦宁以及义士朱福等联络,策划讨伐吴曦;又通过程梦锡联络安丙。这时,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也联络军士李贵、进士杨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数十人谋杀吴曦。两股力量很快相汇,杨巨源同李好义商定,杀吴曦后推安丙出来主事。于是,杨君玉等假造皇帝诏书,命安丙为招抚使,诛反将吴曦。李好义等74人闯入吴曦伪宫,宣读“诏书”,千余护卫兵士“弃梃而走”。李贵奔入内户,杀吴曦,斩其首。遂遍宣“诏书”,“军民拜舞,声动天地”,又“持(吴)曦首,抚定城中,市不易肆”。杨巨源进而“尽收曦党杀之”。当韩侂胄得知吴曦叛变的消息后,曾密令安丙诛杀吴曦,书信未至,吴已被杀。吴曦叛变称王仅41天,就被爱国军民平定了。
吴曦之叛被平定后,宋廷命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杨巨源为通判,李好义为参赞军事。这时,军民抗金情绪极为高涨,杨巨源、李好义乘势收复关外四州,并准备乘胜北进,却被安丙所阻。安丙为了抢得平定吴曦之功,在内部制造矛盾,互相残杀。他唆使杨巨源杀死孙忠德,刘昌国毒死李好义;又诬告杨巨源谋反,下狱害死。嘉定二年(1209年)八月,安丙被任命为四川制置大使。
吴曦之叛加速了“开禧北伐”的失败,使四川地区濒于沦为金朝统治区的危境。四川军民迅速粉碎了这次叛变,维护了这一地区相对安定的局面,也表现出广大四川军民的爱国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