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官员欺压,求生反抗!

旭水斋存稿:官员欺压,求生反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朝军队官兵虽以骄惰失律著称,但不少士卒仍处于艰难境地,遭受武将文官的欺压和盘剥,苦差重役,生计贫窘,因此激发了一些士兵反抗斗争的哗变。三月初五,苗、刘发难,随即逼迫宋高宗传位于幼子,改元“明受”。南宋兵变的发生,既与当时朝廷的政治状况、军事措施和将官作风有关,也与宋朝传统的军事制度相联系,诸如募兵制、收武将兵权、“强干弱枝”、“养兵”政策等。

旭水斋存稿:官员欺压,求生反抗!

宋朝军队官兵虽以骄惰失律著称,但不少士卒仍处于艰难境地,遭受武将文官的欺压和盘剥,苦差重役,生计贫窘,因此激发了一些士兵反抗斗争的哗变。建炎二年秀州(浙江嘉兴)代知州朱芾“颇肆残虐,军民怨愤”,“茶酒卒徐明”率众囚芾,迎前知州赵叔近复领州事。御营中军统制张俊率兵至秀州,杀赵叔近,“秀卒见叔近死,遂反戈婴城,纵火殴掠”。六月,张俊“破秀州贼数万,缚徐明斩之”。[15]嘉定七年(1214年),“楚州(江苏淮安)工役繁夥,士卒苦之,叛入射阳湖,亡命多从之者”[16]。嘉定十二年(1219年)闰三月“癸亥,兴元军士张福、莫简等作乱,以红巾为号”[17]。其起事原因,史载:“明年己卯(嘉定十二年)春,调戍卒之关外,旧比给绢一疋,钱十八贯三百文,而吏尅其三百,众推卒莫简、张福为变”[18]。张福、莫简率变兵“焚利州,杀总领杨九鼎,破阆、果,入遂宁,游骑在潼、汉界,将窥成都”,屯于普州(四川安岳)茗山,沔州都统张威率兵六千人于七月平之,生擒变兵张福等1300余人,杀福等为首者17人,莫简自杀。[19]亦有兵变与民变相结合的。嘉定七年“时岁凶,(福建莆田)部卒并饥民作乱”[20]。淳熙九年(1182年)三月,“大安寨将”张百祥等土丁之变又为一例。当时,知黎州(今四川汉源)龚总、汉源县令冯师心“纵吏辈非理役使土丁,又令(张)百逢将盐科买烦扰,(张)百祥父子乘此鼓众作过”[21]。李心传指出:“(龚总)视事之初,首谋边备……欲置军器,则令土丁采材木;欲建寨栅,则令土丁执工役;欲教武事,则令土丁习行阵;欲措置盐酒,则令土丁被科率。次第行之,犹以为扰,况一人之身,兼是数役,而趣办于一旦,此所以重失其心,而激成其变也。”[22]

南宋兵变次数多、地区广,有的还具很大规模。南宋朝廷在兵变频发的情况下,除个别叛宋兵变而外,均能及时将其一一平定,足见南宋君臣对兵变的危害性极为重视,也反映出南宋皇帝掌握军权和控驭主要部队(三衙、御前诸军、屯驻或屯戍大军等)的力度。他们对兵变既采取武力镇压,又招抚收编,但立足于武力镇压,或调集州县地方部队合攻,或派遣中央直属部队或屯防大军进剿,平其变乱,惩其首要,整编其部。在实施上大多是以重兵临境而加以招抚。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的平定即是一例。三月初五,苗、刘发难,随即逼迫宋高宗传位于幼子,改元“明受”。在朝宰相右仆射朱胜非等大小官员与苗、刘周旋,在外统兵将帅张浚、吕颐浩、刘光世等起兵“勤王”,且相互联络,谋划平变。二十五日,时任秘书省正字的冯檝到兵变“军中”去谕说苗、刘,又致书道:“今张枢密(浚)握兵在平江,遣冯郎中来请上(高宗)为大元帅,意在复辟(指高宗恢复帝位)而后已也。……兵权既归睿圣皇帝(高宗),然后下反正之令,太尉(指苗、刘)能违之乎?如不可违,是使他人有复辟之功而自处以废君之罪。如或违之,近则张枢密,远则杜充、王庶、张深……之徒咸起问罪之师……唯太尉自请反正而得皇帝亲赐誓书铁券则无后患矣。”[23]苗、刘二人以“唯唯”相应。冯檝当即向朱胜非禀报“二贼已听从”[24]。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苗、刘接受了高宗的招安,兵变遂平,四月初一高宗复位。

兵变是南宋军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仅对所见史载较为著名的兵变做简要分析。南宋兵变的发生,既与当时朝廷的政治状况、军事措施和将官作风有关,也与宋朝传统的军事制度相联系,诸如募兵制、收武将兵权、“强干弱枝”、“养兵”政策等。南宋兵变情况多样、性质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掌握更多资料,深入分析,特别是在加强个案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才能弄清其真实状况,准确认识其性质和历史作用。

(载粟品孝等《南宋军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有学者说,建炎元年至四年的四年之间,兵变“不下五十余起”。参见聂乐和《南宋建炎年间的兵变》,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29、36、37,建炎三年十一月丁未条、建炎四年八月戊戌条、建炎四年九月己未条,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本,第570、698、710页。

[3]《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十二月戊寅条,第583页。

[4]孙觌:《鸿庆居士集》卷11《与范丞相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壬子条,第644页。

[6]《系年要录》卷21,建炎三年三月癸未条,第416~421页;《宋史》卷475《苗傅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3803页。

[7]《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十二月壬午条,第585页。

[8]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69页。

[9]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23《兵制》,张守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2931页。

[10]《系年要录》卷11,建炎元年十二月甲子条,第250页。(www.xing528.com)

[11]《系年要录》卷31,建炎四年正月丁卯条,第603~604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988页。

[12]《宋史》卷27《高宗纪四》。

[13]陆心源辑撰:《宋史翼》卷30《刘滂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第1304~1305页。

[14]《系年要录》卷113,绍兴七年八月戊戌条,第1826~1828页;周密:《齐东野语》卷2《淮西之变》,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24~26页;《金史》卷79《郦琼传》,第1781页。郦琼叛归刘豫究竟有多少部众,诸书记述不一,此以《系年要录》为据。

[15]《系年要录》卷15、16,建炎二年五月戊申条、建炎二年六月乙丑条,第321、330页;《宋史》卷369《张俊传》。

[16]《宋史》卷406《崔与之传》。

[17]《宋史》卷40《宁宗纪四》。

[18]方回:《桐江集》卷8《先君(方琢)事状》,《续修四库全书》本。

[19]《宋史》卷403《张威传》。

[20]《宋史》卷422《陈仲微传》。

[21]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三三,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2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辛丑沈黎土丁之变》,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第862页。

[23]《系年要录》卷21。

[24]冯檝:《临安录》,转引自《系年要录》卷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