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郑清之佚文初辑与略析

《旭水斋存稿》:郑清之佚文初辑与略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郑清之的诗作,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本文不赘,只就其佚文做些搜辑和简析。关于郑清之的文集,已见有两位宋人谈得比较集中。[55]他谈到郑清之所留文字共60卷及其体裁类型。郑清之的少量文章,散见于他书,有学者曾加以搜荟辑佚。2.对佛教、道教的崇奉与研究郑清之不但自称“安晚居士”[62],还撰写了《劝修净土文》,可见他与两宋不少宰执官一样,是佛教信众,也是佛学研究者。

《旭水斋存稿》:郑清之佚文初辑与略析

郑清之还是晚宋时期的著名文人、诗人,其文“自场屋之作至宗庙朝廷典册之文,莫不精妙,传者纸贵”[51],其诗“大都直抒性情,于白居易为近”[52],是“江湖诗派”中的著名诗人[53],留有《安晚集》。然而,今存《安晚集》只有诗而无文(且存诗亦不全),故《四库全书》收入时命名曰《安晚堂诗集》,并写道:“(郑清之)所撰《安晚集》,本六十卷,宋时刊于临安。此本所存仅第六卷至第十二卷,但有诗而无文,较原目仅十之一。考王士祯《蚕尾集》有《安晚集跋》,亦称仅古今体诗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则康熙中已无完本矣。”[54]可见其存诗亦不全,12卷中只存7卷,较之原足本的60卷,则仅存11.6%。对郑清之的诗作,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本文不赘,只就其佚文做些搜辑和简析。

关于郑清之的文集,已见有两位宋人谈得比较集中。

为郑清之撰写行状的刘克庄云:“昔艺祖有宰相须用读书人之训,及公(郑)宅揆,朝野皆曰上(理宗)用真儒矣。自场屋之作至宗庙朝廷典册之文,莫不精妙,传者纸贵。然散落未尝收拾,虽玉堂制草,家无副墨。所存惟录潜邸圣语及表、奏、启、劄、诗、赋、箴、铭、赞、偈、记、序、跋、策问、疏、致语、醮词、谥册、墓碑、祭文等,共六十卷藏于家。”[55]他谈到郑清之所留文字共60卷及其体裁类型。

为郑清之文集作序的林希逸写道:“公(郑清之)……高文大册,流布人间,黼黻两朝,既极文章之用;敷陈九陛,无非仁义之言。谏稿多焚,仅存其略。乃若渊跃龙潛,初继大统,两宫同异,监在治平,公竭忠忱以裨圣孝,时则有甲申尊亲之书;逆全(李全)骁张,声震江南,廷议不齐,类唐淮蔡,公赞其决,卒成圣功,时则有绍定当国之书;亲事法宫,乾纲甫正,公忧旁落,力折机牙,时则有政柄之疏;和使往来,国是未一,公条间惎,迄如蓍龟,时则有边备之疏。他如敬思二铭,元吉十箴,与乎祖训四言,发挥帝梦,又宗社之大计也。功言共立,不既伟乎!……今公薨十有七年,诸孙粹公遗文而出之,以余受公异知,俾为之引……”[56]他较为具体地谈到郑清之文稿的几个方面内容,特别是透露出在郑清之死后17年(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郑的孙子汇集其遗文,编为《文集》并请林希逸作序。

宋史·郑清之传》说:“清之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与上述二人所云相合。《安晚集》初由“临安府棚北睦亲坊陈解元书铺刊行”,在60卷的《安晚集》中,诗占12卷,文则占48卷,现存《安晚堂诗集》则已是有诗而无文了。“宋刻久佚,其传本明代已无著录……后世仅存诗七卷,故改题曰‘诗集’。”郑清之的少量文章,散见于他书,有学者曾加以搜荟辑佚。民国十年(1921年)李之鼎为《补编》二卷,又另编《辑补》一卷,辑有郑文9篇,并标明出处[57]。《全宋文》的编者于郑清之文搜荟较多,计25篇(载该书第308册,卷七○三六、七○三七),表列其题目于下:

①从文中云“臣爵位已极,光阴无几”看,此奏札当在淳祐七年郑清之再相之后撰写。
②表中括号内题目,见李之鼎《安晚堂集辑补》。下同。
③从文中云“绍定己丑,得(米芾)真迹于户书胡公槻”看,此文撰于绍定二年(1229年)之后。
④“嘉熙”,《全宋文》作“嘉禧”,“禧”字误。
⑤本文题款云“绍定元年(1228年)十一月癸巳”奉诏“书其事于石”,其撰文当在此后不久。

续表

①从文中云“清之投闲忧国”看,此记当在他罢相后、第二次任相前撰写。
②从文中云“淳祐丙午(六年)”、“今阅中书”等内容看,此记撰于淳祐七年(1247年)郑清之再相之后。

这些文章大致有以下几类:制、诰、敕,5篇;奏疏,3篇;序,2篇;跋,3篇;赞,2篇;铭,1篇;文,1篇;记,8篇。

除上列25篇之外,笔者还见到两篇,即:(1)《郑清之〈清静经〉跋》[58],全文共154字。(2)慈谿《道爱堂记》[59],只见目未见文。(www.xing528.com)

此外,还在互联网上见到一篇郑清之代拟的《讨李全诏书》[60],因尚未查到文献记载,故存此待考,不列入统计。

从以上辑佚的27篇郑文中,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郑清之的思想学术,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一些更为具体深入的资料和认识。

1.郑清之与史弥远的密切关系

《乞将史卫王配享宁宗奏札》将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和郑清之在其中的活动谈得更具体,写道:宋理宗之能为皇帝,“实基于故相史弥远之忠虑,培根沃膏,非一日矣”。史弥远“矫诏”废济王立理宗的当夜,“是时臣(郑清之)于济府(济王府)讲官卢子章并居,臣恐其密有启白,俾臣男易服来往于济门之外,伺察动静。忽以赫递报济,将入禁中,已促前马矣。弥远亟遣人谕以朝廷方举行奏告礼,不宜深夜骇惊睹听,济乃掩关就寝,弥远始获一意区处。”次日早晨,史弥远曾向杨皇后进奏已立理宗,“当时帘前所奏之语,臣尝见弥远录本,自合进呈,付之史馆,而弥远以言功为嫌,止藏于家”[61]

2.对佛教道教的崇奉与研究

郑清之不但自称“安晚居士”[62],还撰写了《劝修净土文》,可见他与两宋不少宰执官一样,是佛教信众,也是佛学研究者。在有关文章中他也阐述了对佛教的见解。如:“佛、人、我,一性也,戒、定、慧,一法也。因法入性,三无差别,万法错陈,戒为枢户,是故佛祖由此门入。一切众生能持戒心,履戒行,渐次成就,不失本心,不堕恶道,由此精进,定慧现前,三明六通,何远之有!”[63]“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64]在道教方面也有著名文章,如《太上感应篇至言详解序》对于“善恶报应”和“积善”的阐述等[65]。清人指出:“《太上感应篇》不知起自何时,而唐宋经籍、艺文志俱不载,惟宋理宗命郑清之作序,自是始大行于世。”[66]

3.名胜古迹游记

诸如杭州净慈寺《双井记》、《白公(居易)竹阁记》、《少游留题龙井跋》,宁波《黄公祠记》、《大石桥碶闸记》等等,反映出他功力精深和文采飞溢的文学素养。如《双井记》写道:“钱塘左江右湖……方雨盈于浍,瀑飞于山,濯烟岚而走尘陌,汪洋衍肆,可润而瀦,可渎而注,可沚而环也。至于遥岑不云,平畦断遂,水之行乎地中者,江湖实驱而有之。或未旱而绠汲匮,虽灵山福地不免焉。净慈为寺,甲于杭,负山面湖,出清泚而胶渌净,宜若不啬于泉也。而铿鲸击鼉,千衲颐哺,斋盂茗椀,漱风嚥月,搰搰乎晨夕之供。水之畔湖,而私于井者不给,则取余于湖,山君恧焉。”[67]也透露出他借景讴歌宋理宗和罢相闲居的心志,如《大石桥碶闸记》云“清之投闲忧国,惟切年丰之愿”[68]

总的来看,郑清之的文章有助深入了解晚宋社会和统治集团,惜传世太少,《安晚集》所载文章已佚。上列27篇佚文,不一定都原载于该文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探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