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文化与宗教问题研究成果

太平天国文化与宗教问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铁宝等著《太平天国的文化》一书属南京出版社推出的“十朝故都文化丛书”之一,这是有关太平天国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该书对太平天国的文化背景、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典章制度与建筑、社会政策与习俗、文学与教育体系、民众艺术等重要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探讨。

太平天国文化与宗教问题研究成果

张铁宝等著《太平天国文化》一书属南京出版社推出的“十朝故都文化丛书”之一,这是有关太平天国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该书对太平天国的文化背景、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典章制度与建筑社会政策与习俗、文学教育体系、民众艺术等重要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探讨。

宦洪云注意到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核心价值问题,指出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及对外政策、民众意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考察太平天国兴起、发展、壮大到最终衰败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其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其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65]刘学照针对以往过多地强调太平天国反孔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讨论了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深刻影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但就其思想模式来说仍是承袭了历代农民战争的“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传统变革模式,这是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于太平天国的重要方面;而《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乡官建设等制度的直接渊源是《周礼》,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66]林志杰认为太平天国的文化教育具有平等性、传统性、创造性、宗教性等特点,其文化与教育改革具有进步与落后并存的两面性。[67]

宗教问题是近十年太平天国史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最具争议性的要算太平天国宗教是不是“邪教”问题。夏春涛继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太平天国宗教》一书后,历经十余年研究,又推出了有关太平天国宗教问题的新著《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强调太平天国宗教有一个不断流变的发展过程,上帝教在各个阶段的内涵发生了若干变异,其功能、效应也各有差别。他肯定了洪秀全借用宗教揭竿造反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对洪氏及上帝教的历史局限与谬误作了实事求是的批判。该书最后集中辨析了本世纪之初以来开始出现并莫衷一是的太平天国“邪教”说,认为这一说法在立论上存在明显破绽,太平天国的上帝教不是邪教。[68]在此之前,夏春涛还发表《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辩正》一文,不同意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之说,认为“片面地谴责洪秀全装神弄鬼、对内部实行空前绝后的严厉控制,并以此作为判定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的依据,未免过于简单化”,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事实”的做法。[69]王国平与之持相同观点,并从宗教角度和社会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70]陈蕴茜在定义“邪教”的基础上,也认为太平天国的“上帝教”并不具备邪教的本质与特征。[71]相反,一部分学者坚持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的看法,如史式在从五个方面分辨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之后,得出了他的结论: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正是不折不扣的邪教。他还引介了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否定性言论,并反对称洪秀全为农民起义领袖。[72]

关于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称谓,十年来持续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要为太平天国宗教正名。2002年,王国平从归纳太平天国关于“天”字的五种含义出发,认为如果从用法和制度等角度去考察,就很难同意“天教”、“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宗教之自称的说法,“上帝教”则是他称。[73]对此,张英明重申如果从制度(主要是避讳礼制)的角度去考察,那么“天教”就是自称。[74]夏春涛认为太平天国对其宗教没有正式命名,间或称为“天教”,但不少人根据“拜上帝会”这一名称进行推演而称之为“拜上帝教”,是欠妥的。冯云山创建的宗教组织本该叫“上帝会”,而不是“拜上帝会”。同时太平天国宗教组织也确实存在,并不因太平天国的文献中没有提到“上帝会”而不存在。[75]

关于《圣经》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影响,张英明、徐庆铭以《圣经》马氏(马礼逊)译本中的“上帝”译名为例,考察了《圣经》对洪秀全的具体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洪秀全对《圣经》作出了种种误读,使其形成了区别于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走上了创立新宗教之路。[76]而太平天国刊印的《圣经》到底是以“马氏译本”还是“郭氏(郭士立)译本”为底本,存在两种观点,迄无定论。赵晓阳通过梳理中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两种观点的主要原文献,并通过《圣经》汉译本的校勘对比,认为太平天国刊印的《圣经》底本是“郭氏译本”,其刊印行为对《圣经》汉译事业起了推进作用。[77]

关于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来源,秦宝琦发表的《太平天国的“小天堂”——“人间天堂”宗教理想的中国实践》一文认为,太平天国“人间天堂”的宗教理想——小天堂,反映了农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对现世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明清时期的秘密教门所崇奉的“白阳世界”教义并无二致,可以称作“秘密洋教门”。太平天国“人间天堂”宗教理想的实践表明,夺得政权后的教主与骨干确实过上了“人间天堂”的豪华生活,而广大信徒和起义参加者却依然受着剥削与压迫。[78]赵春晨指出,太平天国既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又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太平天国由于“天朝上国”观念、神权政治等束缚,注定不能走近代化的道路或推进中国的近代化。[79]李锦全在《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与中西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并非完全来自西方基督教,“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学习西方相结合的产物”,“拜上帝教的平等平均思想受到了原始基督教的启示,但同时也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革命的本能和相同的价值观”。[80]宋德华特别指出了拜上帝教与中西文化共源又相异的复杂关系,认为“拜上帝教在结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81]

总结这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可以看到,虽然研究成果数量有所减少,研究队伍亦有所萎缩,但太平天国史研究并未因此而丧失其生机和活力。十年来,学者们发表及出版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作品,就太平天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对太平天国的定性和定位上,虽然争论激烈,甚至存在各走极端的现象,但通过这种激烈的往复辩难,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呈现了太平天国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在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上,由于研究范式的转移即现代化范式兴起及革命史范式趋于淡化,传统的政治军事问题研究虽然还占有一定的分量,但社会史、区域史及宗教问题研究明显趋于活跃,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的引入,则丰富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使不少传统命题有了新的或多样化的解读。

(作者陈亚玲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生,肖自力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注释】

[1]以同样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得出的结果分别是:1980—1989年,论文年均为115.7篇,专著年均为7.4部;1990—2001年,论文年均为101.3篇,专著年均为11.4部;2002—2011年,论文年均为85篇,专著年均为5.4部。必须指出,由于检索词的选定等原因,以上统计肯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仅能反映各个时期研究的大致情况。

[2]王明前:《阶级分析论的贫困——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上太平天国研究重建的尝试》,《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3]蔡少卿:《太平天国起义与千年王国》,《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4]廖胜:《民众心理需求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5]魏万磊:《洪秀全久病不医的精神分析》,《长江论坛》2007年第2期;《太平天国败亡的集体心理分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6]刘一兵:《反思近代农民战争史——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福建论坛》2002年第1期。

[7]方之光:《再谈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为金田起义155周年而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茅家琦:《走出“14年(1850—1864)”的思想束缚,以广阔的视角观察太平天国历史》,《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9]章开沅:《从清史编纂看太平天国》,《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10]戴鞍钢:《太平天国再认识》,《学术争鸣》2011年第3期。

[11]李锦全:《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历史定位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2]沈渭滨:《清史纂修与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对〈清史·通记〉纂修的几点意见》,《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13]方之光:《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4]郭毅生主编:《天国洪杨——太平天国讲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史式:《太平天国不太平》,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赫连勃勃大王:《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华艺出版社2008年版;陶短房:《这个天国不太平》(1~2),中华书局2010、2011年版;月映长河:《欲望是把双刃剑——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1~2),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18]夏春涛:《太平军中的婚姻状况与两性关系探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太平天国妇女地位问题再研究》,《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9]廖胜:《太平天国妇女自由问题之民俗释论——兼论妇女自由不能作为太平天国妇女解放之论据》,《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20]王晓南、廖胜:《广西地方婚俗与太平天国寡妇再嫁问题——兼论寡妇再嫁不能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之论据》,《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21]廖胜、王晓南:《太平天国的婢女问题》,《史林》2008年第5期。

[22]侯竹青:《太平天国奠都之初的妇女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23]潘旭澜:《太平军中的童子兵》,《山西文学》2005年第12期。

[24]侯竹青、陈志刚:《军中幼童:对太平军战争史的另一种解读》,《求索》2008年第11期。

[25]张德顺:《太平天国与江南士绅群体文化互动述论》,《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6]曾凡安:《太平天国治下的伶人与演剧》,《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7]姜涛:《太平天国战争与晚清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8]华强、蔡宏俊:《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晚清国家与社会》;蔡宏俊:《太平天国战争中人口损失研究述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侯竹青:《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损失研究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30]侯竹青:《太平天国奠都前后南京人数剧减原因探析》,《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31]李娟芳:《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的移风易俗举措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32]朱薇:《浅析太平天国之禁棺葬》,《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3]徐建云:《论太平天国所奉行的进步卫生措施及其价值》,《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4]侯竹青:《太平天国时期奠都初期的天京地区治安政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35]侯竹青:《太平天国奠都之初天京城市管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6]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盛泽镇》、《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地区》、《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地区》,分别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2003年第7期、2010年第4期;《太平天国时期的常州地区》,《江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7]王明前:《太平天国苏州三县农村政治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太平天国常熟县农村政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太平天国江西农村政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www.xing528.com)

[38]王兴福:《太平天国在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9]池子华:《太平天国时期河南联庄会事件述论》,《历史档案》2007年第3期。

[40]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1]夏春涛:《金田起义前夜的广西社会》,《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42]刘海峰:《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州县钱粮积欠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3][日]菊池秀明著,梁雯译:《太平天国前夜的广西社会变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史料为中心》,《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44]夏春涛:《太平天国毁灭偶像政策的由来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5]唐晓涛:《神明的正统性与社、庙组织的地域性——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社会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46]欧阳跃峰:《“圣库制度”考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7]吴善中:《太平天国圣库制度辨正》,《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8]吴善中、殷定泉:《太平天国“人无私财”问题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9]贾熟村:《太平天国的进贡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0]朱从兵:《太平天国文书制度再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王明前:《太平天国官制的基本原则与前后期变化》,《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2]朱从兵:《太平天国侯相考》,《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53]王国平:《太平天国政体与“神权政治”》,《史林》2002年第4期。

[54]王立诚:《洪秀全的天命论与太平天国的政权建构》,《复旦学报》2002年第1期。

[55]王明前:《太平天国政治的文化继承》,《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56]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王明前:《论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兼辨“客家武装移民”说》,《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8]张英明、周璐:《西方学者早期对客家与太平天国关系之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9]姜涛:《关于太平天国的反满问题》,《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60]林齐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61]李惠民:《太平天国是怎样与北方平民百姓做买卖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62]王国平:《〈天朝田亩制度〉新议》,《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63]高小亮:《论太平天国的税关与海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4]吴保华:《论太平天国的金银货币及其货币政策》,《钱币文论特辑》2006年第2期。

[65]宦洪云:《太平天国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66]刘学照:《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67]林志杰:《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8]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夏春涛:《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辩正》,《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0]王国平:《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几点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1]陈蕴茜:《太平天国的上帝教是邪教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2]史式:《恢复太平天国本来面目》,《文史天地》2008年第1期。

[73]王国平:《太平天国的“天”和“天教”——兼谈太平天国宗教的正名》,《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

[74]张英明:《太平天国宗教正名问题商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5]夏春涛:《“拜上帝会”说辨正》,《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拜上帝会”说再辨正》,《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

[76]张英明、徐庆铭:《论〈圣经〉马氏译本对洪秀全的影响——以“上帝”译名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7]赵晓阳:《太平天国刊印圣经底本源流考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78]秦宝琦:《太平天国的“小天堂”——“人间天堂”宗教理想的中国实践》,《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9]赵春晨:《太平天国与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80]李锦全:《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学术研讨会编《太平天国与中国文化——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1]宋德华:《拜上帝教: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产物》,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学术研讨会编《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