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关西距漳州城东15公里,位于九龙江之滨马岐山与鹤鸣山之间联峙的峡谷中,东望江东桥,是过去进出漳州东面的唯一隘口,史称“汉唐古道”。初唐陈元光建漳后,于此山峦间开辟一条漳州通往京都和省城道路,取名福岐路。明正统年间(1436—1449),郡人陈克聪沿这条峡谷栽松成荫,因称万松岭;后由于缺乏管理,漫山稀疏的松树间暴露出堆叠如云的岩石,又称堆云岭。
该地历来为漳东军事屯御要地和兵家必争要冲。天启年间(1621—1627),海上武装集团常勾结倭寇入侵海澄、龙溪和九龙江一带,窃据台澎的荷兰侵略者也频频进犯。为保障漳城不受侵扰,群议兴建关城,取得漳州知府杜某的支持,但开工不久因知府奉调而中止。崇祯二年(1629),就任漳州知府的工部主事施邦曜续建关城,增置镇门两岸炮台等防御设施。工程耗时1万多工日,于当年建成高25米,上部厚7米、下部8.5米,全长100米的关城。楼堞巍峨,屹然天险,上辟炮门3眼,堞高可见海。登临城楼,一条大道循着山谷穿过城门向关外群峰伸展。回望关内,漳州平原一览无遗,有万夫莫开之险。加之关左马岐山上五营寨屯兵驻守,势成犄角一体防御系统。时任礼部左侍郎林釬为关门题额“天保维垣”,并镌竖《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于关门前。
入清以来,关城历经多次战火烽烟。顺治九年(1652)四月,郑成功率27万人马无法突破此关,遂砌筑大寨,驻围五月有余才占据漳城。郑成功据险驻守漳州,招兵囤粮,为收复台湾作准备。同治三年农历九月十四,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从西门突破漳州府城,斩漳州镇总兵禄魁、汀漳龙道徐晓峰、漳州知府扎克丹布,龙溪知县钱世叙阵亡。数日之内,逾10万民众罹难。十月初九,福建陆路提督、台湾彰化人林文察奉闽浙总督左宗棠之命,从浙江进抵万松关,结营于瑞香亭。十一月初三日,占据漳州城的李世贤趁清军立足未稳,亲率精锐夺取云洞岩后山作战略制高点,并于半夜偷袭清军营垒,致万松关失陷。乱军中林文察被俘获,被李世贤施以点天灯酷刑。后来,在提督高连升、黄少春增援下,清军才收复万松关,赶跑太平军南方余部。(www.xing528.com)
建国以后,关城附近开辟鹰厦铁路和漳福公路干线,万松关的军事重要性随着岁月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60年代,漳州建设西溪大桥。龙海县为节约经费就近取材,派民工拆除万松关城,拆除高大的关墙垛口,建筑桥墩和水闸,城顶炮台被毁近半,城墙残留仅长55米、高8米、厚4米,关外《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被竖截为多段。雄伟的万松关虽然遭到严重破坏,原来石砌谯楼与炮门也湮没于动乱年代。如今的万松关城遗址,已成为我们凭吊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