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广东军在苏皖助剿中有突出表现,但也无法掩盖其劣根性。对于这一点,当时清朝中央和带兵统率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较为客观的评价。
第一,桀骜难驯,乃广东军之通病。1854年10月17日,向荣上奏,称广东“水师兵勇,类多桀骜不驯之辈。”[59]至于潮勇更是如此,1853年曾发生候选知府谢继超以潮勇不遵约束,难于管带而不肯接札的事情。[60]红单船和潮勇都是雇佣兵,不服管,纪律差,贪婪图利,耗费巨大,难以驾驭,使清军将领颇为头疼。但因其善战,又不得不倚重之,显得异常矛盾。
第二,贪婪图利,军纪败坏,滋扰民众,问题始终严重,尤以潮勇突出。如1853年3月2日向荣奏称:潮勇“狂悍不驯,每于追贼吃紧,官兵在前追蹑,该勇往往途中逗留,如掳掠奸淫,无所不有,以致所过之处,民不堪扰……此潮勇之通病,难于驾驭者。”[61]1855年11月3日,向荣奏称:军营潮勇,“如管带得人,打仗尚属勇往,惟性多狂悍,往往滋事扰民,且每月口粮较他尤多糜费。臣前在广西、湖南,深知其弊,故于到九江后,奏明撤遣六千余名”。仅挑选留下广西捷勇和广东常胜、制胜、得胜三勇5000余名,其均系军兴之始,在粤招募。“自随征以来,节次调派堵剿,最为奋勇得力,亦皆肯恪遵约束”。后因官兵分调各路,遣用不敷,募添新勇,均为川黔鄂粤之人,并无潮勇。惟镇江刘廷锳部潮勇,本系江苏潮州馆董事招募防堵,后因镇江吃紧,派来助剿,因打仗尚好,增募渐多。此端既开,去年以来,潮勇纷纷来营投效,虽拒而不收,仍接踵而至。曾分咨广东督抚,饬令该管地方官,严禁潮民出境,并于江苏、浙江沿海,随时稽查截回。本年五六月间,潮勇到来盈千累百,幸江苏省分起截回,并由上海绅董捐钱,押解乘海船回籍,尚未滋事。但潮人趋利若鹜,难保不去而复来,且江苏五方杂处,潮勇太多,往往惊扰滋事,遣除不易。请敕广东督抚,晓谕地方,“军营不收潮勇,设法严禁毋任出境。”朱批同意办理。同月16日,上谕称潮勇盘踞苏州,鱼肉居民,“惠潮无赖之徒,由海至苏,日聚日多,人心震动”。已明降谕旨,令各地方官劝导潮勇,使不为匪,并设法遣返原籍。[62]1857年6月初,连日有人奏苏州、常州两府擅设抽厘局卡,苛捐杂税纷繁,“镇江潮勇二千名,最为不法,不服调遣,四出抢掠,扰害行旅”[63]。
第三,矛盾重重,相互猜忌,各自保存实力。如1853年10月初,江南大营即有红单船“素习波涛,惯于打仗,在洋遇贼,皆能冲锋陷镝,不避险危,故粤东历来剿办海寇,皆资于此。然必驾驭有方,乃能得其死力。惟其人与官兵不洽习,若令官为统带,必致窒碍难行”。据闻这些雇募之船,“各怀疑惧”,既然以利谋生,“与其奖以功名,不若赏以重利”,“必令其自成一队,庶不致有所阻扰,推委迁延,所有临阵机宜,听其自行举事,并令自举勇干绅士为之董率,与官兵两不相妨,将见将得士心而士为将用矣”[64]。
第四,行程迁延,不听调遣,擅自行动,不顾大局,甚至罔闻上谕。如向荣初临太平天国水陆盛势,束手无策,专盼粤师助剿,并得清帝支持,但广东战船却行踪飘忽,致使朝野焦灼。又如1854年11月3日上谕,痛斥吴全美和叶常春所带兵船擅自行动实属可恶,警告其若再“藉词延宕”,不听节制,即将具实严参,予以重惩。[65]
(作者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注释】
[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2]《江浦埤乘》卷十四记:“红单船者,广东商船也。前经大宪雇募防海,水师中之最剽捷者”。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3]《向荣奏稿》卷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21页。
[4]李滨:《中兴别记》卷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90页。
[5]《向荣奏稿》卷2,《太平天国》(七),第64、77页。
[6]《中兴别记》卷6,《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100页。
[7]《中兴别记》卷7,《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116页。
[8]《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190页。
[9]《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197、215页。
[10]《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223页。
[11]《向荣奏稿》卷5,《太平天国》(七),第260页。
[12]《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282页。
[13]《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287页。
[14]《中兴别记》卷14,《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235页。
[15]《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291页。
[16]《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293页。
[17]《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320页。
[18]《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43页。
[19]《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53~354页。
[20]《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52页。
[21]《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60、368页。
[22]《向荣奏稿》卷8,《太平天国》(八),第402页。
[23]《中兴别记》卷17,《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291页。另见《向荣奏稿》卷8,第402页。
[24]《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66页。
[25]《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51页。
[26]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卷4,《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页。
[27]《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60~461页。
[28]《向荣奏稿》卷11,《太平天国》(八),第570页。
[29]《中兴别记》卷25,《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412页。
[30]《向荣奏稿》卷12,《太平天国》(八),第620页。(www.xing528.com)
[31]《中兴别记》卷35,《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第574~575页。
[32]《中兴别记》卷39,《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630页。
[33]《中兴别记》卷48,《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770页。
[34]《中兴别记》卷53,《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845页。
[35]《向荣奏稿》卷1,《太平天国》(七),第28、30页。
[36]《向荣奏稿》卷1,《太平天国》(七),第51页。
[37]《向荣奏稿》卷2,《太平天国》(七),第57页。
[38]《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169、172页。
[39]《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180页。
[40]《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205页。
[41]《向荣奏稿》卷6,《太平天国》(七),第278页。
[42]《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29页。
[43]《向荣奏稿》卷12,《太平天国》(八),第648~649页。
[44]《中兴别记》卷43,《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690页。
[45]《中兴别记》卷51,《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824页。
[46]《向荣奏稿》卷5,《太平天国》(七),第259页。
[47]《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51页。
[48]《平定粤寇纪略》卷4,《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57页。
[49]《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67页。
[50]《中兴别记》卷52,《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839页。
[51]《平定粤寇纪略》卷17,《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292页。
[52]《向荣奏稿》卷5,《太平天国》(七),第266页。
[53]《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51页。
[54]《向荣奏稿》卷9,《太平天国》(八),第491页。
[55]《向荣奏稿》卷1,《太平天国》(七),第30页。
[56]《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40页。
[57]《向荣奏稿》卷8,《太平天国》(八),第432页。
[58]《向荣奏稿》卷10,《太平天国》(八),第516页。
[59]《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58页。
[60]《向荣奏稿》卷2,《太平天国》(七),第107页。
[61]《向荣奏稿》卷1,《太平天国》(七),第51页。
[62]《向荣奏稿》卷10,《太平天国》(八),第502、546页。
[63]《中兴别记》卷33,《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下,第538页。
[64]《向荣奏稿》卷4,《太平天国》(七),第215页。
[65]《向荣奏稿》卷7,《太平天国》(七),第3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