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文明开化与风起的纪念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文明开化与风起的纪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湘军兴起之前的湖南,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阶段,士人因为接受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相对保守的农耕社会风气的熏陶,大多数都表现为因循守旧,不太乐意接受先进地区新鲜事物,更不用说西洋事物了。到光绪二年,已经升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更是注重边疆地区的文明开化,上奏朝廷要求开矿练兵,以重边防而裕饷源。湘军将领们还通过带兵,渐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在结束战事,荣归故里后,大开湖南文明之风。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文明开化与风起的纪念

湘军兴起之前的湖南,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阶段,士人因为接受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相对保守的农耕社会风气的熏陶,大多数都表现为因循守旧,不太乐意接受先进地区新鲜事物,更不用说西洋事物了。正所谓“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中,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悔,虽未为万世开太平以措施见诸行事,而蒙难坚贞以遁世无闷,固为生民立极”[46]

随着湘军转战南北,湖南人眼界大开。特别是那些湘军领导人物,原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通过办理军务,既领略了西洋文明,又增加了实践知识,个人素质大大提高,眼光也日渐远大。对此左宗棠就颇有感受地说过:“吾频年兵事,颇得力方舆之学。入浙度陇,兼及荒政农学。大都昔时偶有会心,临急遽以得力。以此知读书之有益,而问学之宜豫。”[47]通过带兵,湘军将领们渐知洋枪洋炮之厉害,纷纷主张兴办洋务。

例如,湘军首脑曾国藩原本是一个讲求义理之人,通过办理湘军军务,意识到在四方多难、纪纲紊乱的当口,若再一意维持成法,则是不明智之举,至少应当引用正人,既不泥于例,又不悖于理。所以在围攻安庆之际,他就主张兴办洋务,创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延请徐寿、华衡芳等科学家来做技术顾问,制造火轮和枪炮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曾国藩又对清廷面临的形势作了一番估计,意识到中外矛盾在所难免,将来必有恶战,届时清政府必将办理船炮事宜责成海疆督抚,所以他趁军务闲暇之际,大量购器募匠,试造轮船,在他看来:“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船等具为下手工夫”。在处理中外关系问题上,又要求“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先威后亲。为了熟知夷情,他又派遣容闳出洋考察。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表现。

另一个湘军智囊人物郭嵩焘,其思想更为先进,眼光最为远大,他认为太平军之所以军事强大,所依靠的就是洋枪洋炮,湘军久战无功,皆因无洋枪之故。他一方面先后在江浙、广州等地广为湘军筹款购置洋枪洋炮,另一方面倡导湘军普遍使用现代化装备,不仅要求在前线的湘军专侍洋枪之利,而且认为在湖南境内的湘军也要求预备此物,择营稍强能耐战者,使用洋枪,这样军队人数虽少,却可以以一当百,战斗力大大加强。由于在军中广泛推广使用洋枪洋炮,湘军在同治年间“已习用之”。郭嵩焘后来一系列先进的洋务、外交、政治军事思想的形成可以说都是得益于为湘军筹款购器的经历。

湘军主将曾国荃也是在对敌作战的亲身经历中开阔了眼界,渐渐具有文明西化的主张了。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他就函商湖南巡抚毛鸿宾在湖南宝庆、辰州二府兴办开炉炒铁以资军需事宜;同治年间,他又默观时态,不为乡俗之见所囿,更不听其兄长所劝,加大了引进和购买西式武器弹药的力度,他多方求援,购买洋炮千尊,以加强水陆两军的抵抗力。曾国荃还表明了要打击外来侵略,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水师力量的观点:若水师建成,“则岛人(指英国人)或稍敛戢,长江利权不至尽失,亦中国不可少之着也”[48]。曾国荃的洋务思想在同光年间更加完善,就连自认为思想比较先进的郭嵩焘都暗中佩服道:“沅浦宫保所见洋务极深透,识解尤远且大。吾初自视方今言洋务当首屈一指,与沅老谈,自愧不如,其神识过人远矣。”[49]左宗棠更在办理军务的过程中,对洋务的理解非常深刻和精辟。他说过,“自海上用兵以来,其始坏于不知洋务之人,不知己知彼,侥幸求胜。其继坏于深悉洋务之人,不知大计,苟且图存,愈办愈坏,莫知所措”[50]。(www.xing528.com)

还有湘军武将刘长佑,虽身系武职,但是他很关心文教风化,在广西任职期间,招贤纳士,兴学重教,创建了桂山书院,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到光绪二年(1876年),已经升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更是注重边疆地区的文明开化,上奏朝廷要求开矿练兵,以重边防而裕饷源。

湘军将领们还通过带兵,渐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在结束战事,荣归故里后,大开湖南文明之风。有的创办义学,主持地方公益事业,如胡林翼创办箴言书院,曾氏兄弟为东皋书院、文庙、求忠书院等捐款,李元度、李续宾、李续宜兄弟等捐建地方昭忠祠、乡贤祠,且为增加地方学额多次发动捐款,李元度、左宗棠又分别主持修建长沙城北碧浪湖和岳庙等公共设施。有的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作贡献,如郭嵩焘、曾国荃、李元度、罗汝怀、吴敏树、邹汉勋、丁取忠、邓弥之等人,就主持采编和撰写了诸如地方志、先正事略、乡贤事迹、绥边征实、褒忠录、沅湘耆旧集等。还有的通过带兵,提高了个人素质,曾国藩对此就发表过感慨:“吾湖南近日风气蒸蒸日上,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51]同治三年(1864),湘军大员蒋益澧受命浙江巡抚,他有感于年少失学,而身为朝廷要员又必须有学识,于是特拜杭州拔贡两人为师,就舍亟廨讲论,执贽为弟子。蒋益澧的诗书气也因此养成,且看他作成的精彩对联:“希贤希圣希天,尚友诗书,其揆则一;立言立功立德,名山俎豆,不朽者三”[52],就能窥见、知晓其文化水准。湘军中还有很多人在保有武职官衔后,并不满足现状,为了提高自己的品位,他们纷纷回乡参加科举考试,“近年保举一二品大员应乡试者盖多有之,亦向来所未有者”[53]。例如,陈展堂从刘长佑(荫渠)入湘军保至道员加布政史衔后,又于同治九年(1870)赶回省城参加乡试。

不仅湘军的上层领导人物的思想日渐开明,就连普通士兵也因走出家门而见识大开后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在被迫结束军旅生涯回到家乡后,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笃信传统、重操旧业,而是选择了新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或者用自己的多年积蓄从事食盐茶叶烟酒等商品买卖,经营实体,走南闯北,成为大小不等的商人。但也有人通过走关系,求荐于军营,重操旧业。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经营不善而招致破产后,却走上了反清的道路,成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和革命先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