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兴起于湖南之前,整个湖南社会由于相对封闭,除了一些求学和为官在外的士人和仕子外,一般人很少与外界有广泛接触。在江浙一带的文人眼里,“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且“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15]。就连湖南人自己也认为,“衡湘风气简朴,居官不改常度”。在如此古朴、闭塞的风气和环境里,湖南人早已习惯了在土地上的终年劳作,从来就没有走出家门、迁居城市、吃山珍海味、住高楼大厦的奢望。诚如郭嵩焘所言:“楚人之性,守田庐不乐仕进。”胡林翼死前留给家人的遗嘱第一条就是“守田者不贫”。[16]
关于湖南人重视以农为本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中找到相关例证:如道光末年,在辰州府的溆浦县,当地“俗尚淳朴,男女专业,无矿土,少游民,饮食衣服唯中人产始衣裘帛,宴客稍丰”;常德府的武陵县是“农务耕种,终岁勤动”。澧洲地方“曩城乡衣服纯用棉布,见衣绫绸者相顾愕眙”;长沙府的醴陵县也是“农勤耕作,隙地皆垦种,无弃壤,田所宜唯稻,岁两熟,有早晚两种”,由于推广双季稻,致使广大“农人终岁勤动,视他邑岁一熟者尤为劳苦。山谷则种薯芋、豆、粟等杂粮及植茶、麻,以资食用”;在郴州的兴宁县,广大贫苦农民更是“勤于农事,早作夜息不劳劝课,终岁无暇”[17],
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表现出朴素无华的特色。在着衣方面,一般都是冬棉夏苎,所穿的衣布多成自家人手,谓之“家机布”冠、履不讲求时髦,妇女也不吃烟、不施粉。“山农野老,员锄袯襫,或一冠数十年,或浣濯然后揖客,则古朴犹存焉”[18],广大农民“衣朴素,民间有不识绮罗者。妇人用方帕屈两角系脑后”。即使是稍微富裕的读书人聚集在公众场合也是以着棉制衣服为主,“着缎鞋者不过数人,袭羊裘者不过一二人”;“城乡衣服纯用棉布,见衣绫绸者相顾愕眙。”[19]在饮食上,以米饭为主,平时皆粗茶淡饭,遇上宴请宾客才以鱼肉、鸡鸭为厚品,“唯大宾客始用海味”。醴陵县“近山之民每食菜根脱粟,庆吊宴客亦力崇俭朴,无有穷极海陆珍珠,以侈相夸者”,“乡民非节令不食肉,非庆吊不置酒,款客止于杀鸡,鲜味止于罾鱼。县城食肆止于包面茶馆,无以酒席为业者”;[20]在住房方面,普通人家皆土屋茅舍,平原地带的官宦之家,也只是“栋宇坚整”,卑陋无华饰。而山泽之民,则“室多土筑,编竹诛茅,聊蔽风雨,间有转墙瓦屋,瓦即着掾,不承以砖”。[21]在婚丧嫁娶、祭祀做寿等方面,也多视家贫富而定。例如据《安仁县志》记载,民间婚嫁,“向来奁物、酒席尚质朴”;平江县的丧礼多有不做佛事者,吊丧不用赙,只具香锗楮、庶羞,读祭文,最富厚者具羊猪,丧家待吊客、饮食、布帛,费用也不是很奢侈。(www.xing528.com)
以上便是湘军兴起之前湖南社会风气之大致情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