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今所存最早的太平天国对四民布告的实物是发布于癸好三年五月初一日(1853年6月5日)的《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安抚四民诰谕》,但参考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刊刻《颁行诏书》中记载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4]得知,太平天国早期在颁发布告时的署名应该是“真天命太平天国”加发布者头衔加姓,后面才是布告的标题,且发布者不列全名。如《安抚四民诰谕》的抬头便是:“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为诰谕四民各安常业事”。
如果太平王檄文果真是翼王石达开发布的,那么根据现存最早的石达开布告,即癸好三年(1853年)《翼王石达开告安徽良民各安生业勿受妖惑训谕》[5],其抬头应该为:“真天命太平天国电师左军主将翼王石,为训谕……事。”且必须在布告中将“训谕”二字单独加大、加粗印刷,而太平王檄文开头则是:“太平王洪秀全檄文,翼王石达开”,这实在是有违太平天国布告行文规范。
另外,太平天国初期的文书、印书,所使用的语言基本都是客家话。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皆是客家人,萧朝贵精通客家话。他们草拟或发布的诏令、条规,随口传授,信手书来,都是客家语言。如第二人称说“尔”而不说汝或你;不可、不要全用“不好”;这样大、这样蠢说为“咁大”、“咁蠢”;说主意、计谋为“桥水”;说比手力为“钢手桥”;称父子为“子爷”,两父子为“两子爷”。如此等等,见于太平天国文书的,可说是举不胜举。太平天国定鼎金陵后,由于有两湖、三江等地知识分子的参加,在文字与语言方面,书卷气代替了乡土气息。但这些都改变不了太平天国文书在文字与语言上固有的特色,例子无需多举,只要看一看天王与幼天王在天京发布的“诏旨”,以及石达开与黄玉昆甲寅四年五月二十三日(1854年6月28日)写成的《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6]就明白了。(www.xing528.com)
而在太平王檄文中这种客家语言的行文习惯却踪迹全无。笔者在其第三段还发现了“忍使(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河山)”[7]的字句。这句经梁启超称扬后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出处是清末革命党人黄世仲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这样一句经确认是杜撰出来用以鼓吹革命的话语同样出现在了太平王檄文中,其说明的问题似乎已是不言自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