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创北方战场的两年征战中,主帅林凤祥与李开芳所部也曾几度分兵行动,两者之间也存在书信沟通问题。
北上天津途中,虽有分股进兵之时,但他们的进军路线始终是一致的,先后相差无几,左右呼应,形影不离,构成了一股冲向清廷心腹的强大洪流。只是在行军途中忽分忽合,所以相互间书信联系的困难并不突出。
分兵驻守静海和独流期间,双方虽相隔十几里,但中间地带的村庄多数也控制在北伐军手里,两者联系未曾中断。他们互为犄角,遥相呼应,配合基本默契。后来,李开芳撤回静海,使得清军试图将其分割两地的阴谋终未得逞。
咸丰四年五月初二日以后,北伐军再度分成两支单独作战的部队,但当时他们却未料到此次分手竟为永别。林凤祥的部下欧振彩在供词里说:“林凤祥令李开芳领人往攻高唐,后被围住,不能通信。”[8]其实,从连镇分兵后,林凤祥与李开芳都曾给对方写过信,试图取得沟通,但结果却如欧振彩所说,未能如愿,没有“通”罢了。
李开芳出奔高唐后,得知北援军失败的消息,便派遣属下通信员杜有仲回连镇送信,告知林凤祥不必再候援军,立即率余部南下。但是,非常不幸,杜有仲和所带信函在途中被清军崇恩部截获,该信未能送达连镇。当时,正在山东海丰家乡养病的陕西布政使吴式芬听到了此事,在给瑛棨的一封信里说:“高唐距敝县三百余里,此股贼匪,闻贼只一千余人,胜帅围剿多日,现仍负嵎。近日拿获奸细,搜出贼信,招连镇之贼同赴高唐,似有南窜之势”。[9]林、李分手时曾商定,李出奔后探明援军如果没来或被清军消灭,仍与连镇合并。由于林凤祥在连镇始终没收到李开芳的来信,故一直按原计划在连镇等候。
南下高唐的李开芳部,被胜保重重包围。当时他要突围回连镇,确有很大的实际困难,而林凤祥部久候无信,于是他便派人帮其送信联系,结果也被胜保捕获。此信主要内容在胜保奏折里有反映,“拿获奸细讯称,连镇之贼被困,遣伊送信,此股令其回窜救援,一同南窜”。[10]连镇与高唐被清军分别隔离包围,音信不通,孤掌难鸣。首先,连镇被僧格林沁攻克。当僧格林沁移营增援高唐后,前诈降之北伐军刘自明借为清军掘地道攻高唐之机,复投李开芳部。此时李开芳方知连镇已经被敌攻克,于是,决定迅速从高唐突围,奔至冯官屯。虽然,李开芳在冯官屯也曾试图寻找机会,重返南京,但最终未免厄运。
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局势发展和生死存亡,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讯系统来保障。只有及时地疏通各部,使之融为一体,才有可能确保形成战斗力,只有及时不断地获取各种信息反馈,才能保证各部配合一致行动。太平天国北伐战场军事通信失利的惨痛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个浅显的道理。
【注释】
[1]《胜保亲供》,《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第266页。(www.xing528.com)
[2]《张大其自述》,《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1期,第18页。关于这次行动还可参见《剿平粤匪方略》卷82,第20页;卷84,第20页;卷84,第22页;卷87,第7页。
[3]《剿平粤匪方略》,第81卷,第29页
[4]《剿平粤匪方略》,第82卷,第20页。
[5]《张大其供词》,《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1期,第18页。
[6]《剿平粤匪方略》,第85卷,第24页。
[7]《剿平粤匪方略》,第89卷,第8页。
[8]《欧振彩供词》,《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第163页。
[9]《瑛兰坡藏名人尽犊墨迹》第3册,第3信,见《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第642页。
[10]《剿平粤匪方略》,第100卷,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