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最初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当时这一地区工业技术发展相对较快,致使大量的工业设备、生产车间、矿冶场地以及附属环境遭到废弃,这些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中期,英国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并举办工业遗产的展览。19世纪末期,在英国出现了“工业考古学”这一学科,开始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进行记录和保护。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英国工业考古学的推动下,工业遗产保护理论逐渐形成,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关注迅速增多。1963年,英国考古理事会和英国公共工程部联合设立了工业遗迹普查署。1965年,美国历史建筑清查组开始对工业遗迹进行初步研究。纽约苏荷区的保护运动成为这一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代表。作为19世纪后半期纽约的工业区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苏荷区在城市更新浪潮中一直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由于当地艺术家、居民及其他团体的不断斗争和努力,更新计划被阻止。1973年,苏荷区被列为保护区,从而成为世界上首个由工业区转变而来的保护区。[27]
1973年,在英国什罗普郡的铁桥峡谷,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遗产专业论坛,工业遗产保护的对象从此开始由产业“纪念物”向“遗产”转变,根据本次论坛的提议,1978年,第一个有关工业遗产方面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瑞典成立,旨在推进针对工业遗产的保存、保护、研究、文献整理和阐释工作。从此,各种与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相继开始颁布与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文件和公约,欧美学者对工业遗产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开始倡议和开展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活动。同年,波兰的维耶里奇卡盐矿最早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1979年,法国成立工业遗产考古学会,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进行工业遗产登记和保护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登记了法国近1000处工业遗产,并分地域、分类型地出版了大量相关书籍。[28]之后,挪威的勒罗斯村(1980年),法国的阿尔克—赛纳斯皇家盐场(1982年)、罗马加德输水桥(1985年),西班牙的塞戈维亚古城及其高渠输水道(1985年)等工业遗产被陆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欧洲理事会以“工业遗产,何种政策”为主题召开了西方有关工业遗产的国际会议。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工业遗址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9]法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都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普查。1989年,美国技术史及工业考古学会成立,不仅协助国家开展历史工程档案登记工作,同时还提供专业教育培训机会。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筑协会第19届大会明确提出对工业集合、火车站、码头等废弃地段的保护和再利用。(www.xing528.com)
2003年7月,在俄罗斯召开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第十二届大会,会上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是有关工业遗产保护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国际宪章。此后,一大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它们的成功也使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得到更多承认和理解,推动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在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10年,全世界已有52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工业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的数量在不同的资料有一些差异。究其原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认为,工业遗产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考古”(Industrial Archaeology),即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工业遗存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许多国家的工业遗产组织至今仍然沿用这一名称,如英国的AIA(The Association for Industrial Archaeology)、美国 的SIA(Society for Industrial Archaeology)和日本的JIAS(Japan Industrial Archaeology Society)等。从上述4个文件或报告中,我们可以获知工业遗产的4个名称: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农业、工业以及技术遗产(Agricultural,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技术和工业遗产(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与工程遗产(Industrial or Engineering Heritage)。这些名称的概念、内涵和边界有着明显差别,这也正是TICCIH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世界工业遗产名录的原因。[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