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的概念,它是指从事物自身的性质特点及事物所处的环境出发,多维度分析事物变化的过程,以确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属性。‘向度’的概念是立体的,它不仅包括了事物发展的主体条件、时空条件、背景条件,也包含了事物变化的逻辑因素、目的因素和属性因素。”[21]南山寺许多建筑是在清末民初国家政治动荡、寺庙经济募化、石雕技艺成熟的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工匠对文人笔下题材的移植的,对民俗图案在佛教建筑装饰表现的适应性,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雅俗文化相对立、交融与统一的文化发展潮流。
人类意念的表达方式之一是图案。图案随文化发展而发展,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符号,会随存在环境的不同,扩大或缩小象征符号的含义。由陈之佛先生撰写的《表号图案》一书,在序言中说:“考察古时图案,大都含有一种表号的意义。在这类图案的寓意中可以探索当时人民的观念思想、信仰;一方面在其形式上又有有趣味的表现而能满足装饰的欲望。”具有象征或表号的图案纹样,不仅可以用来装饰物象,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高尚的民族精神。
(一)图案的精神信仰依托
“龙凤肇始,龙飞凤舞,是中国神话的母题,也是吉祥纹样的母题,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肇始和繁盛,孕有蓬勃的生命力。”[22]在南山寺石雕装饰纹样中,吉祥图案到处呈现,其中有寓意名禄、福寿以及富贵的图案,也有与佛教、道教相关的人物、法器。这里的“吉祥”可以理解为吉庆祥和,既是“大家”的太平祥和,也是指“小家”的和睦幸福。所谓“吉祥止止的纹饰”,既与百姓内心的期望相契合,也与佛教教义中“大我”的契合。南山寺石雕中表现最多的是关于福、寿文化,通过福星、寿星等形象寄托了人们对福报、长寿的祈愿。其次是用瑞花嘉叶饰构件,以瓶、觚、盆为代表的插花器在南山寺望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插花器以吉祥图案装点器身,配上几支不同造型的花材,为寺庙增添祥和瑞意。栏杆上雕饰的龙凤形象,表达人们祈求强大力量的精神信仰。出现在南山寺建筑构件上的吉祥图案,作为信众的精神寄托,从中获得慰藉;同时,它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寄托和呈现人们的希望和祝祷,也承载着佛教祈求天下太平的祈愿。图案形象上出现得“泛吉祥化”的现象如何在南山寺这样一个宗教场域里存在、延续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www.xing528.com)
(二)石雕装饰图案的雅俗世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雅俗观念作为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同时,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其文化内涵也有所变化。大体而言,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雅,而俗则被人否定,因此尚雅贬俗在传统文人思想中可谓根深蒂固,但是雅、俗也在不断相互影响与转化。明清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尤其是花鸟画。如文人笔下的四君子形象,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演绎和创作,成为表达个人品格的艺术符号。在表现中重意不求形,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符号,同时注重画面意境的表达,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清高境界。南山寺石雕装饰艺术在题材和表现上受其影响,装饰图案中大量出现梅、兰、竹、菊、松等明清文人热衷的题材。绘画与工艺中虽然选取同一题材作为表现对象,但是表现的艺术风貌却不尽相同。文人画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墨客“聊以自娱”的思想下发展形成的,贵在自我情感的抒发,不求别人理解。南山寺中石雕艺术则是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工匠受到服务对象的制约,重点表现“口彩”及服务对象的审美需求,表达直白,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南山寺建筑装饰中出现的“四君子”是众多装饰形象的代表,虽与文人画中表现的形象相同,但是传达的情感却不同。文人画中体现出自我的雅,而石雕中则体现出百姓对生活的希望。这些形象给人一种清高洁雅、韵味厚重的感觉,是雅俗文化融合的重要表征,是明清雅俗文化合流趋势的延续。南山寺石雕图案虽已纸本绘画为临仿对象,但是由于出自工匠之手和承载媒介的限制,与绘画相比,装饰图案的构图、意境、表现语言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造型重装饰化,强调程式化,对表现形象进行图案化提炼。第二,与文人画构图方面相比较,装饰图案构图饱满,常用填充纹样和角隅纹样进行填补。也有部分纹样吸收绘画的留白艺术,画面清新自然,没有繁缛之感。第三,石雕纹饰以刀代笔,对于图案形象的质感、阴阳采用粗细、曲直、长短的线条进行表现,塑造出不同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和韵律感。第四,南山寺石雕艺术为工匠的群体艺术,而非单独个人艺术创作行为,程式化意味浓重。第五,单幅画面意境直白、通俗易懂,符合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内涵。
总而言之,南山寺石雕图案具有“平易近人”“和态安详”的形式美感。雕饰纹饰方圆组合的特点蕴含“天圆地方—象天法地”的哲学观,体现出“稳定端庄—圆通完美”的审美理趣和“仁德正直—圆融内省”的处世方式,从精神内核上引起信众与参观者的共鸣。纹饰题材上的万物包容,体现出宗教场域开放的姿态,内容的“泛吉祥化”,向民众提供了一条心灵满足的对象化途径。雕饰者的“施艺”创造彰显了造物的“技术美”,同时从视觉上体现繁与简的对比统一,突出了“缤纷”“纯真”的观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