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五台山南山寺石雕图案研究

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五台山南山寺石雕图案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系统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民间造物”的视角对研究对象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予以归纳。南山寺石雕艺术作为综合性民间造物艺术,其题材与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体现出功利性、稳定性、随意性和融合性四个特征。因此,民艺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本元文化”。这种重合性使得各种图案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五台山南山寺石雕图案研究

南山寺石雕的制作者基本上为民间手工艺人,石雕图案创作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受到佛教文化、时代文化和制作匠人文化观念的影响,石雕装饰纹样与民间社会意识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凝聚大众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前文仔细分析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的分布特点,并对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图案所属的装饰空间予以关注。在系统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民间造物”的视角对研究对象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予以归纳。南山寺石雕艺术作为综合性民间造物艺术,其题材与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体现出功利性、稳定性、随意性和融合性四个特征。

(一)功利性

张道一先生在《张道一论民艺》中说“生活的和精神的直接需要是民艺产生的动因。”而“民间美术活动实质上乃是种在精神领域中追求某种功利目的的活动”[4]。如民间美术中的恒长主题、生命繁衍、招财纳福以及驱邪禳灾的主题思想中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精神实践,渗透了文化因素的生命意向。南山寺石雕通过材料与象征符号的设计组合,传达围绕“恒常的主题”为核心的现实需要与生活理想,概括起来为求生观念、趋利观念和弊害观念,即民间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和现实价值观照。

造物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人类文化分作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艺介于二者之间,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上的综合性文化。它一开始便是从实用开始的。在实际应用中,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因此,民艺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本元文化”。[5]南山寺石雕艺术创作是吉祥文化、佛教文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物质化,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体。民间美术的实用形态决定了民众对美的认识价值观念具有功利性。因此,人们在生活主题暗示思想的驱动和约束下,将现实需要和内心需求转化为审美的形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纵观南山寺石雕,在内容上还原到与现实生活原型重合,即在“求生”“纳吉”“幸福”等朴素意义上的本能需要。南山寺装饰设计理念转化成图形符号的结果中,突破佛教教义束缚,体现强烈的趋利倾向,可以说其石雕图案具有“本元文化”的特征,同时造物活动中将精神内涵体现社会不同阶层生存发展的内心诉求。

(二)稳定性

南山寺石雕在题材上虽涵盖“天”—“地”—“人”—“神”—“器”五个范畴多种物象。但多样丰富的形式内容,仍统一于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恒常主题”,即吉祥文化的范围之内。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以民间的吉祥文化为思想内核,其石雕构件形制与雕刻工艺可以在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度中找到起源。因此,装饰图案的“主题思想”与“造型方式与工艺方法”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尚书·洪范》中的“五福”中关于“寿”“康宁”“富”“考终命”的内容,还是张道一先生总结的“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这些观念是民众对自身幸福生活的界定和认可。这种文化心态是民众对以生命存在为核心的自然要求的肯定态度,反映的是他们对生命存在的完美性、自由性和永恒性的强烈向往。6南山寺在扩建过程中,南山寺石雕装饰价值图案“恒常的主题”的表现与民众的审美情感、审美标准需要相契合,因此其装饰图案内涵具有稳定的特征和风貌。多种石雕工艺综合应用,在完成审美对象的同时,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工艺在认识和使用过程中充满传统思维观念,在反复使用中加强实践能力,工艺文化不断积淀和传承,在工艺内部具有稳定性。(www.xing528.com)

(三)重合性

南山寺石雕在造型观念体现的功利性,造型观念内核与工艺技术的稳定性,是造型重合性的根源与保证。重合性主要是指图案的设计与组合上包含多种文化内涵,如儒、释、道及吉祥题材的有机组合。图案雕饰中紧紧围绕装饰位置,内容组织具有个性化特点。这种重合性使得各种图案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民间造物艺术创作并非单纯实用物象的创造,它是在尊重和肯定人心灵的内在要求基础之上,超越科学理性,赋予民间造物极大的人情味和亲和性。民间工匠在主观的、合目的的功利性的心理作用下,造型过程中充分尊重特定场域视觉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主体设计思想,超越具体形态的制约。南山寺石雕纹饰、题材的组合中,集中展现同种题材与形象代表不同含义,实现用最少的形象创达最优的文化传播效果。在石雕图案设计中可以出工匠们“尊重主体的心灵要求,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重新组织安排客观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状态,使它们转化为功能目性的存在,并赋予客观物象以主体的灵性和精神”[7]。当然,这种一幅图案具有包含多种内涵,一方面要工匠要尊重社会对某一符号的约定以及社会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工匠自身需具备高超技艺、匠心独运塑造形象能力,多方位诠释设计主题的情感与理想。

(四)融合性

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整体态势呈现“开放”与“兼容”的态势,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其宗教艺术的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的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化特征的佛教美术。在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中,这种融合表现为:一是具有佛教特色图案逐渐被吉祥图案所取代,最终民间吉祥图案成为佛教建筑装饰领域的主要角色;二是宗教场所的装饰由以民间美术为手段逐渐转向以民间美术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佛教文化象征与中国民间吉祥文化象征外在形式实现融合,使民众趋吉观念与对神灵的信仰合为一体,代表不同文化象征图形的内涵更为丰满。另一方面,民间美术从装饰的手段转变为主体形象,实现多元文化共处同一空间,使佛教教义更加深入人心。出现在宗教产所的图案,搭建了民众从现实性通往心中向往世界的精神桥梁,成了渡向幸福彼岸的“精神之舟”。

南山寺石雕在题材与内容上体现的四个特征,本质上是民间造物理念在寺院建筑装饰实践中的延伸。这种延伸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把握“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内容、观念、工艺的继承与创新中,形成了民间造物系统与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相互关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