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图案艺术研究成果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图案艺术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装饰受工艺美术的启发而产生的创意,图案从锦缎图案、吉祥纹样、山水小品中进行借鉴。建筑彩画作为明清时期的五台山的建筑装饰手段之,它是“伴随着古代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装饰及防朽手段,历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建筑艺术中极富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4]。清代建筑装饰石雕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很强的生命力。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图案艺术研究成果

明清时期国内仍然建造了许多寺院,如南京灵谷寺、报恩寺、山西太原崇善寺、五台山黛螺顶、南山寺龙泉寺等。五台山是明清佛教建筑修建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在意识形态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对边陲的统治,辅助王化,崇佛敬僧,优礼五台山佛教,促进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到了清代,统治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加强对蒙古族藏族的统治的工具,极力提倡藏传教。清前期皇帝顺治、康熙等曾先后13次巡幸五台山,将其作为参拜道场,发放敕建银两修缮寺庙,并将五台山上原有十座青庙改造为藏传寺庙,同时统治者给予佛教一定的重视。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由于其距离京城较近,历来受宫廷建筑影响较大。如明洪武时(1368—1398)修的显通寺、永乐时(1403—1424)扩建的塔院寺,正德时(1506—1521)重修的广宗寺、万历时(1573—1620)李太后出资重修的罗睺寺等,屋脊雕饰内容、木构彩绘、券口雕刻、格扇纹样等建筑装饰式样受到皇家宫殿不同程度的影响。康熙、乾隆两朝对五台山许多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建筑风格更加富丽堂皇。如菩萨顶的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装绘都为皇宫式样,金碧辉煌,极为华丽。这些敕建寺院除维持严整的格局,宏大的殿堂体量外,多增加许多雕饰。雕饰技艺中也有部分山西地方木雕、悬塑、铜瓦等工艺手法,工艺特色明显。五台山周围府县各类匠作师傅由于长期为核心区的佛寺营造服务,进而建立了体系完备、技艺精湛的匠作体系,能满足佛教造像与建筑装饰的特殊需求,孕育出极高的木作、石作、瓦作和砖作。总之,五台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五台山匠作体系还与官式做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明显的交流特征。

明清时期的五台山的建筑装饰手段主要包括彩绘、雕刻和油饰三种,装饰材料主要有琉璃、砖、木、砖、瓦、油漆、颜料、铜等,建筑装饰则表现出精巧、细腻的风格。建筑装饰受工艺美术的启发而产生的创意,图案从锦缎图案、吉祥纹样、山水小品中进行借鉴。

建筑彩画作为明清时期的五台山的建筑装饰手段之,它是“伴随着古代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装饰及防朽手段,历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建筑艺术中极富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4]。五台山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寺院内现存彩画主要集中在清代。这些现存彩画的发展可划分为明末清初、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和清末民初四个阶段,与官式彩画影响的消长息息相关。明末至清代前期,官式彩画由于大量敕建活动而对风土彩画的规范和风土元素产生影响。随着清代后期国力的衰落,五台山佛寺的敕建工程急剧减少,风土彩画在原有基础上巩固发展,并局部引入了一些与宗教信仰无关的流行纹饰,显示出五台山风土彩画紧随时代发展的开放性特征。五台山风土彩画体现与官式彩画在属性上差异,即秩序分明而巧于变通。“在满足信仰的基础上,彩画呈现出充实完整、细致生动的特征。同时,民间对圆满、喜庆、丰收等含义的追求亦于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5]其次,五台山风土彩画基于自身多样化发展的诉求及为符合民众对吉祥含义的表达,其彩画表现中呈现出特有的等级体系。“与清式彩画不同,五台山彩画体系中同苏式彩画相应的上五类升为高等级,同旋子彩画相应的下五彩类反而降至低等级。”[6]一般清式彩画通常表现出内、外檐及廊内的统一,但五台山彩画则具有自身的俭省处理办法,即画匠对面向观者的方位及接近视线的构件进行刻意强调,从而形成了基于观者关注程度的彩画布局。这种等级外高内低、下高上低、前高后低的晋系风土彩画处理办法,是与官式彩画的重要区别。(www.xing528.com)

三雕艺术在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其中石雕装饰特色比较典型。石雕在建筑装饰中历史最久,它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组成分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陆地面积的77%为沉积岩成为建筑装饰加工的石材,为我国建筑石雕的加工和使用奠定了最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只不过在人类早期利用石材中,由于石材硬度大、自重大,以及加工生产力和科技的落后,使其开采难,所以我国出现大量直接利用自然山石的创作,如石窟、摩崖石刻。商代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开始将岩石雕琢成建筑装饰的石雕。因此,建筑石雕起源于商。其后在汉代形成石雕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到唐代则发展到石雕的第二个高峰期。宋代总结出石雕的技法,分别为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钑、素平四种,概括了当时的雕镌水平。明清以来,石雕以其坚固耐久,防水防潮,质感高贵,色彩明快的优良品质,仍是宫廷建筑、寺庙祠堂以及富商大户的常用手法。[7]纵观石雕发展史,其技艺发展迅速,工艺水平高超、制作的精巧,让人叹为观止。明清石雕生产数量急剧增加,其数量是明清前的8倍。明、清前期的石雕工艺继承唐宋遗韵,刀法细腻流畅,造型比例适宜;清后期趋向精雕细琢,线条细腻繁丽,但气势略减。[8]如清代皇家的仪卫性大型石雕,对局部注重精工细刻,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道。清代建筑装饰石雕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很强的生命力。大量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等建筑局部和构件上,石雕工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如在五台山的建筑装饰中,应用石材雕饰进行装饰的寺院众多:竹林寺山门外新修的石影壁、镇海寺公路旁的石影壁、圆照寺山门外的石影壁、龙泉寺山门外108台阶前的石牌坊、尊胜寺的影壁、普华寺的影壁、南山寺石牌坊及影壁等。

明、清时期琉璃瓦的生产,无论生产的数量、琉璃瓦的质量上都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朝代,但是,这些瓦的颜色和装饰题材仍然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其中黄色琉璃瓦只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9]根据实地考察发现,五台山黄庙的顶部都装饰有颜色鲜艳的琉璃瓦。如五台山菩萨顶文殊寺角楼顶部的琉璃瓦装饰,显示出古代工匠师在运用琉璃瓦以获得艺术效果方面的成果显著。这种技艺与工艺丰富了建筑装饰艺术。

明代砖的生产数量增长,不仅民间建筑很多用砖瓦,当时全国大部分州、县城的城墙都加砌砖面,特别是直隶、山西二省内长达千余千米的万里长城。10在结构方面,元代以前城门用半圆形券,明清则全部用砖券。可见,砖的生产技术有很大进步,并作为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中。在五台山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如塔院寺西门外影壁山门外影壁、显通寺门外影壁、五爷庙门外影壁、七佛寺山门外影壁、罗睺寺山门外影壁及大殿前影壁、镇海寺院内两座影壁、明月池路边影壁、圆照寺山门外影壁、菩萨顶和二塔寺影壁、金界寺砖砌影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