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
旧时男婚女嫁全由父母包办,男女一般在15~16岁时,由家长托媒人从中撮合,至双方同意,换帖(互换姓名)后即为结亲。换帖时男方以烟、酒、衣服等物品做定礼交给女方。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并实行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同意后,双方相识,女方到男方家相看家庭,如女方同意即吃顿订婚饭,届时男方将见面礼(钱数不等)交于女方,算作双方亲事已定,择日再举行订亲仪式。
嫁娶
结婚前男方按女方行嫁月择定吉日。迎娶时,要四色礼和翠装衣饰。20世纪60年代接亲用老牛车;80年代后换成大马车;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接亲改用汽车;进入21世纪后,接亲换成轿车车队,车队由6~10辆轿车组成,队伍气势庞大。
旧时,新娘在结婚的前一天被接到男方住地(由于洼大村稀、交通落后,为安全考虑),先在别人家住一宿,俗称“打下处”,次日清晨由专门人负责把新娘领到婚礼现场,举行典礼仪式。如今交通便利,车行方便,一般早晨现接。
接亲有很多讲究,接亲的人必须儿女双全,能说会道。去接亲时男方需带两只公鸡(一只买、一只借),其中女方留下一只,回一只,意味着双方互通信息。为图吉利,接亲的公鸡不能宰杀。
接亲时男方带的礼品,由少变多,由6样发展到8样、10样,每样10斤,称“10大斤”。女方留下一半,押回一半。2010年后发展到不捎公鸡,买两个手机,男的一个、女的一个。“10大斤”也不捎了,直接折合成现金,接亲时捎过去。近些年新兴途中闹喜风俗。接亲途中闹喜者,一般为新郎的亲朋或同学、同事,堵在接亲的路上,等着抢走新娘的鞋,新郎拿钱赎回,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新娘接来下车时,一般热闹人家会给新人的父母化上妆,拴上红头绳为儿媳妇拉车,以此来活跃气氛。待新娘下车时,婆婆接过新娘手中的一把鲜花,拿出准备好的101元或1001元现金红包交给新娘,意味着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如今成为一种新风俗。新娘下车不让脚着地,让新郎直接抱到婚礼现场。亲朋好友一同随新娘到现场开始闹喜,俗话说,“三天没大小”,系指结婚三天内,不论长辈、平辈、晚辈都可以戏闹。
传统的拜堂,俗称拜天地,于日出前在院中摆设香案,上置秤、斗、弓、箭,新人交拜后即为合法夫妻。在结婚的前一天,主家烙喜火烧,以备送给前去看媳妇的亲朋好友,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改掉。3天后新媳妇出拜亲族,称“拜三”。婚后9天,女方回娘家住,称住“单九”,婚后18天,回娘家住,称住“双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旧时的风俗也在不断改变,新的婚嫁习俗出现。2016年,娶媳妇亲戚朋友给拿压腰钱,典礼完毕,早晨吃饺子面条,典礼头天晚上轰棚(聚集在新人洞房饮酒嬉闹)。吃酒席始终没变,增加了老邻旧居的感情,增添了喜庆氛围。
2000年以后,出现婚庆公司,很多家庭把结婚中的一些事情交给婚庆公司操办。婚庆公司提供婚车,全程录像,主持婚礼仪式等。(www.xing528.com)
新式的结婚典礼,包括婚庆公司操办的婚礼还以老传统为主,程序保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习俗。开始把老人请到婚礼现场上座,拜完三项后,请老人退去。司仪再以新人为中心进行各样的节目,使婚礼气氛达到高潮。
结婚第3天,女方娘家人要去男方家道喜。道喜规模有大有小,人员有多有少,喝完酒吃完饭还要每人捎一份礼品。20世纪90年代后道喜逐渐淡化,一般是3天或6天后,新郎去女方娘家,俗称“回门”,女方父母摆席招待新郎。席间或席后开始闹姑爷,让新姑爷掏钱,多则上千,少则几百,以热闹为原则,充满喜庆气氛。闹罢,新郎新娘不能住在娘家,二人一起回婆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打破旧的观念,一些旧的风俗随之消失,现代人娘家婆家随便住。但结婚的第一年,女方家在正月初二要去男方家拜新年,与道喜有些相同,男方家准备好高档酒、烟、饭菜招待亲友,走时每人捎回一份礼品。
生育
1990年以前,妇女生产一般全在家中,自己找个接生婆。新生儿出生前,孕妇的娘家必备接生用品,如新生儿的尿布、小儿的枕头、小被褥、红糖、鸡蛋、小米等物品,提前送到婆家。孩子出生后,产妇喝小米粥,称定心汤。然后男方把女方的母亲接过来伺候女儿月子,一般伺候12天,称“十二晌”。女人生孩子后要吃小米饭,7天吃饺子,吃面片,主要吃鸡蛋、喝红糖水,以滋补产妇身体。
孩子出生以后一般找个有文化、有名望的老人取个名字,亲戚朋友、老邻旧居送喜鸡蛋,主家把鲜鸡蛋煮熟染上红色,送给送鸡蛋的人,称为剩蛋。孩子满月(30天)回孩子姥姥家剪头。按老习俗,孩子进姥姥家门,小孩的舅妈先抱到厕所臭臭,然后在额头上抹上黑锅灰抱到屋里。娘家人找来斗和升,准备好大葱(带根的),剪上狗毛和猫毛(狗三猫四),象征着孩子长大后步步高升、长大聪明。剪完头后给孩子佩戴手镯、银锁等,姥家人在孩子额头上打上一道白印,俗称黑狗去白狗来,应时老俗话,外甥是姥家的狗吃完了就走。孩子到100天后要进行抓生,找好书本、笔、农具、食物,孩子抓到什么象征着孩子长大后的志向。
丧葬
南王曼村延续传统的丧葬程序和仪式,讲究木棺土葬。主要程序为停尸、成殓、发帖、行家礼、候客、出堂、下葬、圆坟、做五期(第一期为七天,此后每期抽一天)。男人过世为正寝,女人过世为内寝。办丧事有主家委托专人操办,操办者称大总理。一般户从人死到下葬时间为3天。人咽气后下铺黄金锦褥,上覆盖白色锦单,俗称铺金盖银。把遗体放在门板上(用门板也有讲究,分男左女右)停放堂屋中央,根据男左女右孝子分两边趴灵。大门封白纸,男戴孝帽女戴孝箍,封白鞋、穿孝服。一般等娘家亲属到来后把遗体放入棺内为成殓。成殓后移入灵棚,孝子男左女右守灵。然后发帖通知各亲属和好友。旧时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派人步行送信。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送信。2015年前后为了快捷直接用手机通知亲友。出堂前一天晚上行家礼,翌日各亲友到此吊唁。上午11时左右辞灵出堂。长子打幡,长媳抱罐,送灵柩到茔地下葬,并请僧道超度亡魂。3天圆坟,孝子起早黎明前拔幡圆坟。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丧葬活动不断翻新,为祭奠老人的不容易,儿子常常会请人表演歌舞,甚至进行狮舞表演,并为老人糊传统的车马,死男的糊车、马;死女的糊车、牛、马,后又增加轿车、冰箱、电视等,以表孝心。1976年,南王曼村实行火化,但火化后仍把骨灰放在棺材中安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