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曼三件宝:铁锨、蓑衣、破棉袄
1.铁锨是人们最常用的劳动工具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掘土、翻地。以前,人们长年累月手持铁锨在地的周围挖沟、助堰,拦截雨水,改造盐碱地,所以视铁锨为宝。
2.蓑衣是一种用来遮雨的雨具。用高粱底部的老叶编成,在有露水的天趁潮将高粱底部的老叶和叶柄一起采下,然后再一层一层地拧在一起,做成雨具。遇有下雨天,村民便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去地里巡视,以防地里往外跑水。那时越下大雨越往地里跑,蓑衣披在身上既能挡风遮雨又暖和。人们把蓑衣视为宝。
3.破棉袄是冬季御寒之物。旧时先辈们到冬季都到地里拾柴、拾粪、干杂活。身穿大棉袄,遇风雪也能抵挡。条件差的,一件棉衣传好几代人。当时流传的口头语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棉衣成为当时的传家宝。
食
南王曼村和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习惯相同,一日三餐,冬季有的家庭改为两餐,农忙时,下地干活有带干粮的习惯,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多为冷食。
长期以来,主食以粗粮为主,油脂及动物性食品极少。粮食不足,粗粮多掺糠菜,农忙或活累时也不吃净面饭食,细粮仅用于过年和待客。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吃糠菜者渐少。
1990年后,细粮逐渐替代粗粮,细粮成为主食。副食一般人家早晚以咸菜、虾酱、大葱为主,有的还加个辣椒下饭。中午吃熟菜,一般以素菜为主。春天以腌制菜为主,夏天以南瓜为主,冬天以大白菜为主,豆腐却成为一道好菜。除年节外,鱼肉很少见。赶上雨水大的年份,自己捉点鱼虾来改善生活,但一般人家还吃不上。
2016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村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条件越来越好,到处是饭店、小吃部、超市等,各种食品日益增多。村民的饮食生活从以前的糠团子、饼子、窝头、尜尜汤,变成了米饭、饺子、面条、花卷、烙饼等。
村民食用的野菜及做法
旧时掺粮食吃的野菜有黄菜、皮菜、阳沟菜、马齿苋(马茎菜)、蒲公英(婆婆丁)、苦菜、杨树苗、麦蒿等。做法如下:
1.把拉子:将上述某种野菜洗净、切碎,拌上少量玉米面或高粱面,放在锅内蒸熟吃。
2.波拉盖:用上述方法将拌好野菜的原料团成球状再用手掰开,形状像人的波拉盖,将此用锅蒸熟吃。
3.烀饼:将上述某种野菜拌上玉米面或高粱面,然后在锅内薄薄地铺一层,用小火烘熟吃。
4.麻糁条子:将蒿子籽榨出油后的蒿籽饼研成面,掺玉米面或高粱面、盘子面擀成条煮着吃或蒸着吃。
5.盘籽黏粥:用黄菜成熟后的果实磨成面做粥喝。
6.盘籽尜尜:用黄菜籽磨成面后做的尜尜煮着吃。
注:波拉盖:膝盖。盘籽:黄菜成熟后的果实。蒿籽饼:俗名叫麻糁。(www.xing528.com)
鞋
在旧时村民穿鞋为直楦,不分左右脚,鞋底用麻绳纳成,鞋帮用棉线缝,冬天穿船形棉靴,蒲草鞋,鞋和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的。年轻女人穿绣花鞋。
新中国成立后,男鞋改为软帮,千层底,先后流行方口鞋、五眼鞋、松紧口鞋,女人鞋在方口鞋上加了鞋带以防掉鞋。1970年以后,人们用塑料底自己做鞋,再以后自己做鞋的渐少,开始穿球鞋、运动鞋。1990年后,人们以穿旅游鞋、各种式样的皮鞋为主。
帽、头巾
旧时村民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春秋季节戴帽垫;后改为遮阳帽、棉布帽、栽绒帽;20世纪80年代流行鸭舌帽、太阳帽、风雪帽;进入21世纪,人们戴的是各式各样新颖的帽子。
女子从前罩头巾,20世纪60年代为方巾,70年代戴围巾、纱巾,进入21世纪,流行各种色泽花样的围巾。
衣服饰品
历史上南王曼村村民的衣物都是手工制作的。布料是自纺自织的窄面粗布。女人上衣为偏襟,男人上衣为对襟,多用布条做成疙瘩扣子。下衣不分男女都是直筒大裤裆,绾折裤布带系腰,老年人一年到头扎着裤腿。
冬天下洼时脚穿着绑(牛皮做的类似鞋子),穿着大棉袄,衣服少、换洗少,衣缝中生满了虱子。
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了缝纫机,衣服布料也改为平布、斜纹、条绒布。70年代又改为的确良、涤卡、涤纶、毛料等,这时人们开始穿西服、制服袄、运动装、仿军装。9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穿着时尚多样,追求名牌。
女子戴的首饰主要为金银制品,一般指手镯、耳环、戒指、项链四大件,也有戴有玉制品的。旧时女子化妆主要用头油、胭脂、口红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的种类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国际品牌的化妆品也已经进入普通家庭。
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走亲访友、出门办事,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条件好的坐牛马车或骑毛驴出行。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个别家庭购置加重自行车(俗称大铁驴),能驮二三百斤重的东西,作为代步或运输的工具,被村民视为宝贝。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个别家庭购置了轻便自行车,有飞鸽、红旗、永久等品牌,有的购置了轻型摩托车。
步入20世纪90年代,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少数人购置了小轿车。至2016年,南王曼村家家户户住进了楼房,每户都有轿车,个别户甚至有几辆,全村轿车达500辆。人们的出行方式彻底改变,现如今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