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王曼村共有姓氏18个,即尹、吴、王、赵、张、郭、滕、刘、孙、高、郑、邵、卢、崔、石、施、吕、杨。其中千人以上的姓是吴姓,接近百人及以上的姓有6个,即王、赵、郭、滕、刘、张,其余姓氏为50人以下。
据不完全统计,嫁到南王曼的女性姓氏(除南王曼18个姓氏外)有:孟、边、贾、邓、商、夏、程、甄、许、徐、胡、褚、黄、马、臧、宁、朱、宋、任、车、司、曹、翟、穆、于、姜、冯、侯、韩、姚、田、李、魏、白、杜等。
南王曼各姓氏探源
尹姓:上古时候,黄帝有个儿子叫少昊,他的第二个妃子生了个儿子叫殷,后来殷就被封在尹城这个地方,他的官职就是乡正,负责制造弓箭和长矛这样一些东西,因为他被封在尹城,他就把尹城的尹字作为他的姓,这就是尹姓最早的来源,尹殷就是他们立姓的第一代祖先。
明永乐二年(1404年)尹姓由山西洪洞县一部迁居尹庄,一部迁居大韩村,后迁居南王曼。
吴姓:是当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周朝,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出奔江南建都梅里(今江苏无锡),号称句吴,当地人敬仰他的德行,纷纷前来投靠,之后建立了吴国,至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南王曼吴氏祖于安徽璜源迁徙来,一路北迁至海丰、大韩村吴家楼后,于明永乐二年迁至南王曼,与尹姓共同立村。
王姓: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南王曼王姓,祖籍河北滦县大柳庄,其部号为“天官王”,明永乐二年迁居盐山王家帽圈,清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前,迁居南王曼。另支由王大本迁入,再另支由山东即墨迁至宁津,后迁至南王曼。
赵姓:赵姓源出于嬴姓,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赢姓,伯益的后代,由于造父在平定叛乱中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此后称赵氏。其后人赵襄建立赵国,后被秦国所灭,其王室遗族及百姓以国名为姓,另有皇帝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赵氏者。南王曼赵姓,祖籍河北滦州,明永乐二年一部迁居盐山赵家庄,一部迁居大韩村,再由七世祖从大韩村迁入南王曼。另支从狼洼迁居南王曼,再另支从山东宁津迁居南王曼。
郭姓:郭姓源出于古代的虢国。周文王封其弟虢叔于东虢,封虢仲于西虢,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虢国,即郭国。东郭国在今河南荥阳市一带,公元前765年被郑国所灭。西郭国又名城国,在今陕西宝鸡东部。西周灭亡后,支族乃留原地称为小郭。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兼并,北部建都于上阳,占据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几处之后代子孙皆为郭氏。
南王曼郭氏,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入山东无棣县,又由山东无棣县郭家桥迁入羊三木,后迁居南王曼。
滕姓:滕姓起源说法有两种,一说滕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一说滕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之后,公元前10世纪,周朝灭商,周武王封其弟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齐鲁之间,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便成为滕国第一代国君。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乱局面中存在近700年,历31世。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名为姓,改姓为滕。南王曼滕氏,始祖嫌公于明永乐二年由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万棵松村迁入慈庄,后由慈庄迁居南王曼。
刘姓:刘姓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祁氏被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名为姓;一说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周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一说出自他姓,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明永乐二年刘姓始祖携四子二侄从祖籍山东即墨,迁至聚馆、道口等庄。嗣后一支九世祖刘绍泉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道口迁至刘场村,后迁到南王曼。
另支祖籍山东刘姓,明永乐二年由山东滨州迁入盐山后迁居南王曼,再另支由道口迁居南王曼。
张姓:张姓是现今中国最大的姓氏。据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后渐成望族。历史中也有改原姓为张姓的例子,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后改姓张。又三国蜀相诸葛亮赐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氏。
张氏自汉代以后,人数渐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道教自称源于黄帝而盛行,有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另据说黄帝的孙子挥,仿照天上的孤星,制成了一支弓矢主祀张姓,因姓张。南王曼张氏一支自明永乐二年由滦州迁入张孙村,后迁居南王曼。另支从韩村大街北迁居南王曼。
郑姓:郑姓源出于姬姓。据史记载,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后代姬友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且以原国名郑为姓。南王曼郑姓,明永乐二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沧州东北李村西郑家庄,十六世祖迁居南王曼。(www.xing528.com)
邵姓:邵姓源出于姬姓,以邑名为氏,周文王庶子奭受封于召邑(今陕西岐山西南),世称邵公,后又转封于蓟(今北京一带),成为燕国始祖,其后有邵氏。南王曼邵氏,明永乐年间由河南迁滦州后迁盐山,再后迁入南王曼。
崔姓:崔姓源出于姜姓,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载,春秋时齐丁公的嫡子季子,不愿与兄弟之间争夺国位,把国位继承权让于弟弟姜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遂以邑为氏。南王曼崔氏明代由山东迁河北滦州,后迁盐山,之后迁居南王曼。
高姓:高姓源出于姜姓,以邑为氏。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称为公子高,其孙傒以祖封邑为名氏,称高傒,其后有了高氏。
另据史所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子孙以王父字高为姓。
另有其他姓氏改为高姓者,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为高姓。北齐时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为高欢所养,改姓高。南王曼高姓,明永乐二年由山东昌邑海丰北高家庄迁入。
卢姓:卢姓源出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其后人以卢为姓。
除此还有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北魏莫庐氏改为芦氏,后去草头改为卢氏,吐伏卢氏亦改为卢氏。南王曼卢氏,六世祖明代以前迁居河北李官庄,十三世祖由李官庄迁居南王曼。
石姓:石姓源出于姬姓,据史记载,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 之后,石碏在卫国立有大功,卫王封其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
另据史所载,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和戊地等九个小国,皆氏昭武,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石氏,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南王曼石氏,明永乐二年由山东青州府诸城县石林村迁居盐山,后迁入周郭庄,再后迁入南王曼。
施姓:施姓源出有二:一是夏朝时有诸侯国叫施国,国亡后,其共族之孙以国名为姓;二是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叫施父,其后代以施为姓。南王曼施氏,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河北黄骅东毕孟前排,20世纪50年代末迁居南王曼。
孙姓:孙姓是中国第十二大姓,其源出有三:一是,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二是,楚国有贤臣孙叔敖,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姓。三是,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以后此说影响较大。
南王曼孙氏明永乐二年由浙江绍兴迁沧州大白冢,后迁居南王曼。
杨姓:杨姓是中华民族第六大姓,源自姬姓。据史记载,周武王分封叔虞于晋,传至晋武公时,又赐杨地为食邑,武公之子伯侨被封为杨侯,此为以邑为氏。另有史记载,周宣王的小儿子尚文,被封为杨侯,后被晋国所灭,遗氏仍以国名为姓。北魏后,有不少少数民族也改为杨姓。南王曼杨姓与杨常庄同宗,其后迁入岐口,1989年迁入南王曼。
吕姓:吕姓源出于姜姓。据史所载,夏朝有吕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吕国后代子孙仍以国号为姓。另据史所载,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一支部族也改为吕姓。
南王曼吕氏,明永乐二年由山东蒲台迁入沧州后迁至刘官庄,20世纪90年代迁入南王曼定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