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德林:北周核心人物,奠定隋文帝至高地位

李德林:北周核心人物,奠定隋文帝至高地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声在外,李德林入仕后,受到了东魏定州刺史任城王元湝的重视。可李德林射策五条,均为上等,打破了纪录,被授为殿中将军。北齐建立后,李德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李德林赶往长安,授内史上士,主管诏令文书,选拔原北齐人物。君主赞赏,朝臣赞赏,李德林在北周鹤立鸡群,成为中央核心人物。李德林的建议,为奠定杨坚至高无上的地位,作出了莫大的贡献。隋文帝禅代北周,所有重要文书出自于李德林之手。

李德林:北周核心人物,奠定隋文帝至高地位

李德林,是个地道的文臣,之所以如此说,在于他不但是行政意义上文臣的翘楚,且以一手好文章名闻天下。

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今河北安平)人。祖父李寿是北魏州政府的官员,父亲李敬族为文学博士、镇远将军。北周分裂后,李家站在了东魏、北齐一边。

李德林年方数岁时,仅用十多日便背出左思的《蜀都赋》。重臣高隆之对他赞赏不已,对朝士们说:“这孩子只要有足够的寿数,必为天下伟器!”赞语流向朝野,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多闻名前来李府,车水马龙,争睹李德林的风采。到十五岁,他已能遍诵儒家五经和各种古今文集,通晓多种学问。《魏书》作者、著名史学家魏收,将他与文坛才子温子昇相提并论。父亲亡故后,他在家服侍多病的母亲,无意于官场,在母亲的催逼下,才走上了仕途。

名声在外,李德林入仕后,受到了东魏定州刺史任城王元湝的重视。元湝是个极为重才的宗室成员,认定李德林能为东魏的生存与发展出大力,与之朝夕同游,尊为师友,并举为秀才,送往邺都。

元湝给尚书令杨遵彦的推荐信说:“燕、赵多奇士,此言不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他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于经国大体(治国平天下),是贾谊晁错之流;雕虫小技(诗赋文章),是司马相如扬雄之辈。”

为试李德林是否果真如元湝所说的那样,杨遵彦让他撰写《让尚书令表》。李德林立马而就,文不加点。吏部尚书陆卬钦佩地说:“李德林的文笔,浩浩如长河东注;与之相比,后生们的制作,不过是涓涓细流。”举秀才,是汉代中央政府人才选拔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地方性的举孝廉高出一大截。时杨遵彦主持秀才考试,把关极严,罕有甲科。可李德林射策五条,均为上等,打破了纪录,被授为殿中将军。殿中将军并不带兵,只是一种闲职,李德林见没有他用武之地,托病还乡。

乱世重人才。在乱世中,有政治抱负的枭雄,需要人才为他们经营事业,需要人才为他们披荆斩棘,故而,每每以各种方式,将人才罗致到他们的帐下。当时的东魏名为元氏政权,实际却是高氏父子在把持。在高欢撒手西归后,他的儿子高洋成了高氏集团的领袖,也成了东魏的宰相。高洋为把元氏政权变为高氏政权,千方百计寻觅能辅佐他的人才。在这过程中,他把隐居在家乡的李德林召了出来,令参掌机密。北齐建立后,李德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武帝平定北齐,做的第一件惹人注目的事情是,让使者去李府宣布:“平齐之利,唯在得到你,宜来长安相见。”作为政治家的周武帝,他的言语自然有因需要而夸张的成分,然也确实反映了他的某种真实心态,汲取汉文化,拉拢汉族名士,以为他的政权服务。李德林本就有名,在周武帝超级赞语的映照下,名声更发扬光大,成了海内瞩目的大名士。

李德林赶往长安,授内史上士,主管诏令文书,选拔原北齐人物。李德林虔诚并忠于职守的态度,让周武帝激动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闻李德林之名,又见到他为齐朝所撰写的诏令檄文,以为是天上人。没想到今日为我驱使,为我作文书,岂非大奇事!”大臣豆陵毅纥接口逢迎说:“臣闻明王圣主麒麟凤凰为瑞兆。但瑞物虽来,不堪使用。如李德林来受驱使,是被陛下圣德所感,他有大才用,无所不能,远胜麒麟凤凰!”

君主赞赏,朝臣赞赏,李德林在北周鹤立鸡群,成为中央核心人物。(www.xing528.com)

转眼到了北周末期,杨坚控制了政柄,准备改朝换代。到底是忠于北周皇室,还是择木而栖?不愿为没落王朝殉葬的李德林,选择了后者。他对为杨坚来游说他的人说:“德林虽愚庸,但也略识时务。若能得提奖,必不推辞。”在杨坚亲自与之谈了话后,他更是倾心尽力地投进了杨氏集团。

杨氏集团虽在朝廷举足轻重,大目标也一致,然主要成员却是鱼龙混杂,各有各的小算盘,就是如何利用本集团的力量,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对权力和地位的分配,最为积极的两个干将郑译、刘昉提出的方案是:由杨坚出任冢宰(第一宰相),主持朝政;由郑译出任大司马(军队最高长官),统领军队;由刘昉出任小冢宰(第二宰相),具体管理政务。这方案,明为尊崇杨坚,实际则架空了他,而由郑译、刘昉分掌军队和政府的实权。杨坚心有疑虑,拿不定主意,遂征询李德林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公宜作大丞相,掌握权柄,统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路军队。不如此,无以压服众人之心。”一语中的,杨坚采用了李德林的主张,仿照曹操任丞相的形式,切实掌握了军政大权,而将郑、刘二人纳入丞相府的职官体系,阻遏了他们欲自掌大权的野心。李德林的建议,为奠定杨坚至高无上的地位,作出了莫大的贡献。然也因此,郑、刘二人和李德林产生了很大的嫌隙。

前面有更大的挑战等待着李德林,但也为他大展身手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三大地方军事势力发兵反对杨坚,在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李德林屡屡参与了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贡献了他的智谋。不仅如此,他还全面负责军事文书的撰写。他表现出罕见的惊人才干,对不同内容的文书,可同时快速口述文辞,让人分头记录,没有半点紊乱,一日之中,能发出百件左右。

迎战尉迟迥的东道元帅韦孝宽之部进军迟缓。有人向杨坚报告,他的三员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故意延误战机,弄得军内人心惶惶。事实上,韦孝宽的态度是积极的,他的部下也无受贿之事,只是在攻打永桥城时,见城坚兵足,恐怕急战不下,会有损士气,故而暂移师沁水东岸,待时再战。隋文帝不明真相,误信报告,大怒之下,要派人前去替换三将。李德林谏诤说:“公与诸将是平等的,只是借助挟天子的威名,才能指挥他们。即使撤换诸将,又怎能保证后接之将必会效忠?贿赂一事,急切中难以查明。临阵易将,犯兵家大忌。不如派一有智略并为众信服的心腹,速去前线,以观真伪,相机行事。”醍醐灌顶,如梦初醒的杨坚忙不迭地对李德林说:“非公,险些误了大事!”遂命高颎赴阵节度诸将,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隋文帝禅代北周,所有重要文书出自于李德林之手。

平陈统一,李德林贡献了卓有成效的方略。本来隋文帝要将他列为首功,高颎恐杨广与众将领不服以致节外生枝,予以劝阻才作罢。

李德林功在杨家,功在社稷,功在天下,按理当随着政局的变化而获得尊荣。可令他遗憾的是,他没有如愿以偿,相反,多次遭到了隋文帝的谴责和冷落。直接的原因是,他犯颜直谏,逆了龙鳞。隋文帝皇袍加身后,欲尽诛北周宇文氏宗室,以绝后患,李德林数次上言反对,以为不可,激得隋文帝发怒说:“你是读书人,不懂怎样处理这种事!”宰相苏威建议设立“乡正”,掌理民间诉讼,李德林认为不妥,但见隋文帝支持,只得转变了态度。推行之后果然产生了一些弊端,隋文帝要废除,李德林认为朝令夕改,有损帝王立法之意,以至隋文帝变色说:“你是否把我比作王莽!”如此的事一而再地发生,原来融洽的君臣关系,被彼此不同的见解给破坏了。

最后,李德林被问了罪,罪行是:隋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他说孝本出自天性,毋需特地设教提倡;以逆人之产为名,强占民宅,开店营取巨利;为父亲编造当过太尉咨议的经历,骗取赠官。

发落的结果是,李德林被贬为怀州刺史。怏怏不得志的李德林死在了任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