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黄瓜育种,实现全国大面积推广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黄瓜育种,实现全国大面积推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侯锋、吕淑珍为解决黄瓜连茬种植形成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矛盾,培育成功兼抗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津研一至七号黄瓜品种,使津研号黄瓜成为配套的抗病丰产系列品种,由于其可逆性强,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栽培形式,迅速大面积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到1983年覆盖了我国露地黄瓜播种面积的80%,年创社会效益4亿元以上,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我国首次授予蔬菜项目这一级别的奖励。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黄瓜育种,实现全国大面积推广

1962年初,为了搞黄瓜研究,侯锋、吕淑珍调到天津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为了从黄瓜生长的错综复杂的现象里摸出规律,他们从搜集到的116个黄瓜品种中筛选出30个优良品种,对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反复观察试验。他们起早贪黑,不顾风吹日晒,蹲在露天的黄瓜架中或塑料大棚里,两眼盯着黄瓜爬蔓、叶片形态、开花,认真记录每株瓜秧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蔓高、节数、分枝、长势、根瓜、腰瓜、顶瓜生在哪节,瓜条的重量、长度、颜色、以及瓜棱、瓜瘤、瓜刺等状况和抗病能力与产量。在上万株黄瓜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在调查黄瓜的病害时,为了取得一个可靠的数据,他们从早晨进入塑料大棚,一个叶片,一个叶片地进行调查。中午棚内气温高达35℃以上,又闷又热,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擦汗的毛巾拧干了再擦,湿了再拧。每年5月是进行黄瓜授粉的季节,他们天一亮就去试验田进行人工授粉,下午对黄瓜进行雄花与雌花隔离,一直干到天黑。白天在烈日的炙烤下,一天要蹲下去再站起来,如此反复上千次。疲乏程度可以想象,不能准时吃饭,更是常事。晚上回到家里、混身上下像散了架一样,躺在床上不愿再动一动。但他们从不灰心,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鼓舞着他们,遇到挫折便总结了经验教训后,继续前进。

1966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狂热的政治风暴,科研机构被解散,科技人员下放劳动。侯锋也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批斗。研究工作陷入困境。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仍然深刻地感到研究黄瓜抗病育种工作是农民需要,必须坚持干下去。

生活稍稍稳定,他们便和所在生产队队长商量,请求拨给一块地,继续搞黄瓜科研试验。这个要求得到队长的支持,拨出八分试验田。这样他们便开始了边接受改造,边进行试验的生活。

1969年—1973年,他们成功培育出津研一、二、三、四号双抗(抗霜霉·抗白粉病)品种。(www.xing528.com)

1970年恢复了蔬菜所。1981年他们又成功地选育出“津研五号”、“津研六号”、“津研七号”黄瓜新品种。“津研一至七号”7个黄瓜新品种解决了当时黄瓜种植中严重存在的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威胁黄瓜生产的难题,受到广大菜农的喜爱。

侯锋、吕淑珍为解决黄瓜连茬种植形成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矛盾,培育成功兼抗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津研一至七号黄瓜品种,使津研号黄瓜成为配套的抗病丰产系列品种,由于其可逆性强,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栽培形式,迅速大面积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到1983年覆盖了我国露地黄瓜播种面积的80%,年创社会效益4亿元以上,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我国首次授予蔬菜项目这一级别的奖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四个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国建国后黄瓜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