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天津汇文中学国文教师陈哲甫(前清举人,为天津第一批赴日考察教育者之一)提倡昆曲,与学生庞濯江、熊履端、韩士琦等组织彩云曲社,请王益友教师,剧目有《闹学》、《游园》、《思凡》、《扫松》、《春睡》(长生殿中的一折,鲜有演者)、《佳期拷红》诸剧。朱作舟曾在汇文中学游艺会演出《火判》,王为把场。嗣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请王教曲,此外在群贤、留韵社、永兴剧社任教师负责排戏。票友姚惜云演出《火判》、《功宴》,吴六如(西医)爱武戏,从王学《探庄》。
1933年白云生、郝振基、陶显庭、侯永奎、马祥麟等组织的庆生社来津在天祥商场新欣舞台演唱,邀请王益友参加演出,他为传播昆曲,促进天津昆曲的发展,登台献技,以资晚辈演员和昆曲爱好者观摩。先后演出《夜奔》、《打虎》、《三挡》等戏,与老辈演员郝振基、侯益隆、陶振江、吴祥珍等合演《棋盘会》,与郝振基、陶显庭合演《洞庭湖》自饰岳飞。演《青石山》饰关平,与白云生、侯玉山合演《通天犀》,与白云生合演《义侠记》、《武松杀嫂》珠联璧合,备见精采。
1936年冬,在天津的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嗜曲的王贻祜、熊履端、陈宗枢、高润田等发起组织昆曲社,社名取自《牡丹亭·闹学》的第一支曲一江风曲牌,称为一江风曲社,推王贻祜为社长,聘请王益友任教习。王贻祜唱老生,熊履端唱旦,高润田唱旦、花衫,陈宗枢唱净、武生兼小生。同时在天津青年会电台每周六播音一次,每次两折,历时数月,播音剧目有《仙圆》、《北樵》、《追信》、《询图》、《扫松》等,均属稀演戏目。
“七七”事变后,曲社活动一度停止。翌年恢复活动,一江风曲社社址移在南开天海路小学,天津市立师范校友及昆曲爱好者纷纷参加,后因社员增多,曲社扩大,得第三文化馆的赞助,开辟数室,供排练之用,仍由王益友指导,积极准备公演。
为了传播昆曲,该社社员朱经畬在所教的工商学院附中组织工商昆曲社,请王益友任教师,在校内游艺会及校外演出《弹词》、《山门》、《闹学》、《游园》《小宴·惊变·闻铃》、《刀会》、《奇双会·哭监·写状》等戏。
1941年,一江风曲社在天津青年会礼堂公演两场,工商昆曲社助演,可称为从王益友学曲的一次大检阅。剧目有《草诏》、《通天犀》、《瑶台》、《弹词》、《闹学》、《游园惊梦》、《夜奔》、《佳期》、《花荡》、《卸甲封王》、《单刀会》、《烧香·水斗·断桥》,此外尚有排练未得演出的剧目《思凡》、《麒麟阁》、《雅观楼》、《酒楼》、《北钱》、《火判》、《打子》、《搜出打车》等戏。(www.xing528.com)
嗣后第七文化馆亦成立昆曲组,请王益友指导,时间不长,与一江风曲社合并。
1942年王益友在北京大学文艺研究会昆曲组教身段,拍曲由许雨香担任。年终在北大礼堂举办游艺会演出《赐福》、《刺虎》、《三醉》、《思凡》(带《下山》)、《烧香·水斗》、《游园惊梦》。嗣后又排练《夜奔》、《花荡》、《嫁妹》、《断桥》、《佳期》、《小宴》、《扫花》、《探庄》、《琴挑》等戏,在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演出。
1944年初,王益友和韩世昌在吉祥戏院同台演出《夜奔》,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演出。
1945年,王益友不幸在北京得病,开始是感冒,后来转伤寒,终于不治,享年6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