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文 王广甲▽
1945年10月,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土木系三年级学生苏立仁、关志清、朱理藩、刘济舟、王广甲等几位同学,看到日本已经投降,社会上有许多失学青年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认为国家光复,但满目疮痍,青年人应对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振兴中华,故决定面对失学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办起天津市第一民众义务学校。规定该校校长、教师、工作人员都从土木系三年级以下的同学中产生,四年级需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和考试等项工作,不参加义校工作。
第一任校长是苏立仁,校舍是从刘济舟同学母亲——培育小学校长刘王立明处借到教室,开办经费由苏立仁和义校教师拿出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书和粉笔等,学校就开始招生了。
第一任的教师是:苏立仁、丁联臻、王广甲、邱澄一、朱理藩、刘益晟、孙耀江等。
计划招收100名学生,不想报名人数却超过600名,最后录取了200名失学失业青少年,其中有工人,还有不少是捡煤核儿、拾破烂儿的。
为了避免课程重复,节省时间,便把小学和初中合并成4个班:识字、初级中级、高级。课程从识字开始,有语文、常识、音乐、图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第一期学生在1945年11月1日开学。
课程上采取削枝保干的方法,以语文、数学为主课,其它都合并为常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当保留习字、音乐课。为了应付“外面”,初中保留了公民课。马铮同学主动担任了这门课的教师,把劳动创造世界也加了进去,后来才知道马铮是当时同学中唯一的一位地下党员。学校没有实验室,教数理化的孙曾诚就启发同学如何提高煤油灯的亮度(当时电灯并不普及,1981年他从美国回国探亲时,还津津有味地回忆了这段历史)。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当时有20几岁)被请来校教音乐,唱《我的太阳》。
学校没有经费来源,就成立董事会,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董事。他们都是同学中的亲朋,最初担任董事长的是徐世章,对学校较热心,曾几次出席学校的联欢会,后来担任过董事长的是宋棐卿。简单的教具、文具和体育用品……等费用都由他们的捐赠中解决,大学生业余讲课不仅没有报酬,有时甚至掏腰包主动补助个别经济困难的学生,从未发生过“缺教”情况,就这样大家还抽出时间去家访,组织学生春游,对每个学生情况都了如指掌。(www.xing528.com)
为解决经费问题,大家还搞义演、义卖,到社会上去募捐,徐世章之子是土木系同学,便利用这一关系,由徐世章、宋棐卿、朱继圣出面邀请董事会和社会上的士绅参观学生成绩展览,他们捐了不小的数目。学校经费较前宽裕了,义校又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
为了取得社会承认,要在教育局立案,这样义校的毕业证书才能算作正式学历。当时教育局中某些人认为义校学生成绩肯定不会好,便同意义校学生参加市一中初中班毕业考试,作为甄审,没想到考试平均成绩与市一中不相上下,有几名还名列前茅,使教育局很惊讶,便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成绩,拿到市一中文凭。
1981年6月14日,天津市政协文史办召开义校师生座谈会,原在义校上学的学生夏玉琨说:“没想到今天师生又会聚会在一起,对老师表示深深感谢,这不是一般的客套,是发自内心的。小时家里穷,上不起学,父亲没有正式职业,上中学也交不起学费,在街上看到义校招生广告,上了两年。初中毕业老师不只教文化,还教我怎样做人,教我爱国,教我为人要有正义感。老师们虽然出身不同,但爱国是共同的。在义校学两年比外面学的只多不少,最后参加一中考试,成绩很好。解放后到部队,转业回到天津。1960年河北业大毕业,这都是难忘的1945—1947两年的义校学习打下的好基础,义校对我的恩情重。”
于嘉祯(天津日报摄影记者)说:“别看每晚两小时的课,内容可多了,非常丰富。青年人到何处去?在我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记得一天下大雨,老师们拿出自己的钱买大饼给同学们吃,放学了,老师们淌着水,把我们的小同学背出去。”
河北工学院的李慧珠说:“在义校上学,不遭白眼看待,义校上了一年初中,我就考上师范,一年等于三年,在义校学到关心人,做人应像义校老师那样。”
第一批义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有了光明的前途,像原市妇联办公室主任李真(李桂芬),原河西区委的李晶岩,气象台的马葆英等。
解放后,第一民众义校和天津市的业余教育并轨,以一种新形式办下去。
(柴寿安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