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员定位,全情战斗-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

三员定位,全情战斗-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我应该当好“三员”。之后,我又到住院部后门,那里有一排平房设有钴60治疗科和镭房,这时已经安排住进了妇科、产科的病人。我提出这五点建议,并且说明前两条有关尸体和搭建大棚的事项,请院领导主持解决。

三员定位,全情战斗-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

从院办公室出来,我边走边想,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灾害,救死扶伤,医院面临严峻而艰巨的任务,虽然党委的决议没有向我提出特定任务,但我作为分管护理工作的医务处副主任,应该就本人的职责,为自己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我想,我应该当好“三员”(即当好通讯员、联络员和战斗员)。医院的领导干部既已分工把口,指挥全面,我可以下去多方面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反映,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起通讯作用;医护人员在第一线忙于抢救伤病员,需要后勤部门协作配合,保障供应,我可以从中牵线搭桥起联络作用;抢救伤病员任务繁重,只要第一线需要,我也参加护理,做一名战斗员。在那非同寻常的严峻时刻,我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做的。

当时医院附近的街上挤满人群,伤员有被人背来的、抱来的,还有抬来的,也有自己走来的轻伤员。医院在住院部和门诊部大门前的人行道上设立了临时接待站,医务人员正为伤员做简单包扎。我穿过马路,到行政楼对过的康复楼,楼前设有临时接待站,这里的病人已疏散到安全地带,医护人员大部分已去门诊部。我随即奔向急诊、门诊部,一进院子只见一片凄惨景象,甬道上满地横七竖八躺着伤病员,有的正在被抢救,有的正在被包扎治疗,也有的已停止呼吸。院子左边停着两辆大汽车,两车之间的上面搭着苫布,两边挂着白布单子,这是临时用做抢救伤员施行手术的地方。我从门诊部旁门进去,里面也挤满了人,真是水泄不通。本来门诊部有大门、旁门和放射科、药房的小门共4个门可通向外面,现在大门被人群堵住,进出不得,放射科和药房的小门都没开,只有一个旁门还能通行,如果再有余震,人们跑不出去,后果不堪设想,这里必须临时疏通出口。我转到门诊部后院,那里有刚搭起的几个临建棚,其中一个大棚安排原来在康复楼住院的病号;还有的做全院职工休息用和分别给家中住房倒塌的职工用,另有两个做临时手术室

这时住院部院内也搭起了几个简易棚,住院部大楼四层半(半层是在手术室上面),二至四层是病房,一层是大厅、会议室、药剂室和交换台。震后,主楼右侧从楼顶到底层地平线有一条约30°斜角的能观察到的裂缝(当天经工程师鉴定是危楼)。医护人员还在从楼上往下抬病人,把能自己走动的病人安排在院子里的安全处,不能自己走动的病人就由医护人员抬下来集中在一楼过道和大厅里。之后,我又到住院部后门,那里有一排平房设有钴60治疗科和镭房,这时已经安排住进了妇科产科的病人。这里的建筑虽然比较坚固,但做为患者常住的病房,还需要改造防护设备。医院的太平间紧靠后院院墙,我发现通往太平间的小路坑洼不平,需要平整。此外,我还考虑到党委决定要准备建能容600张床位的临建病房。由于主楼已震损,修复需要时间,很可能病人要住在临建棚内过冬,目前已经搭盖的大小简易临建棚,难以挡风遮雨和防寒。(www.xing528.com)

当天晚上,我将白天了解到的情况加以归纳,整理成材料,向院领导提出五点建议:1.及早开通平整通往太平间的通道,加快处理停放在院内外的尸体,以免刺激住院病人情绪,影响环境卫生。2.在住院部院内搭盖比较正规的9个临建大棚。每个大棚70张病床,共可容纳600余张病床。同时在院子东西两侧靠院墙处,盖几个封闭式的公共厕所,男女分开,供能行动的病人和探视病人的亲属用。要挖深坑,可以准备一桶白灰,用来复盖消毒除臭,并指派专人负责清洁卫生。3.钴60治疗科的候诊大厅和镭房可做为妇产科病人的住院病房,但需增加防护设备,将钴60治疗室通往候诊大厅的门关闭,并在靠大厅的这面门上加一层防护板;镭房的镭锭罐应挪到院内的危险库内存放。4.在门诊部的入口处设立分诊处,指派有经验的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对来院就诊的伤病员进行鉴别,根据不同病情,分别指定其到门诊或急诊处就诊,以缩短对危重伤病员的抢救时间,进行有序的治疗。同时,把门诊部通向院子的4个门都疏通,便于再有震情时能够快速疏散楼内人群。5临建大棚建成后,建立陪伴探视制度。大棚按1—9顺序编号,打破按科室划分的界限。大棚要有明显的标志,可用红漆在棚外按编号写上阿拉伯字母,以便于工作人员和探视家属查找,与病床挂牌相一致。我提出这五点建议,并且说明前两条有关尸体和搭建大棚的事项,请院领导主持解决。后三条建议可由我与有关方面商量解决。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写好的建议交到院办公室,很快被领导采纳。随后五天之内基本全部落实。

震后第二天,我便搬到行政楼传达室后边的一间6平米小屋住宿兼办公。这间小屋的门在过道,对外没有窗户,光线昏暗,白天也是黑洞洞的。小屋内摆一张床,一个炉子,这里就成了我的家,我一直住到1977年4月,所有住院病人都搬进修复的住院部大楼之后,我才搬回卫星里住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