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贤●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严重地波及我市,就市内6个区情况看,和平区的灾情最重。我当时在中共和平区委、区革委会办事组(办公室)工作,目睹了严重的震灾,参加了我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我家住在和平区大理道益寿里,是木结构两层灰砖楼房,地震发生后,益寿里临大理道一侧的这栋两层楼的山墙倒在了大理道上。我定了定神,感到事态严重。我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地震就是命令。于是我立即向机关奔去。在机关门口,区委、区革委的领导都陆续来了。机关的办公楼房是这一地区一幢建筑结构比较坚固的像一艘舰艇似的四层楼房,这次地震也遭到了破坏,砖砌的取暖锅炉烟囱倒塌把楼顶砸了个大窟窿,落在三楼过厅,把水磨石地面砸坏了一大片。区委、区革委的领导,当即决定分头下去了解灾情。我跟随区委书记、区革委主任李化民同志,清晨首先来到了和平区第一防治院(今滨江医院),只见医院的大院里已经有不少伤员。李化民同志指示医院在场的医务人员要想方设法抢救受灾群众。然后坐吉普车来到重灾区南营门街贵阳路一带,只见这里墙倒屋塌十分严重,在贵阳路上的一幢灰砖楼里,被砸的群众还埋在瓦砾之中。水、电、交通、市场供应等陷于瘫痪。为了迅速抢救埋在塌房瓦砾中的受灾群众,迅速准确地掌握灾情,区领导和机关干部们一连几天都未合眼。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灾情基本上弄清了:全区45万人,震灾死亡700多人,伤1200多人,住房19.8万间,78%不同程度震损,其中倒塌或需要重建大修的就占30%以上。全区12万户,无家可归的近3万户、11万人。全区12个街,以南营门街灾情最重,小白楼街次之,甘肃路街、体育馆街、民园街分别列三、四、五位,灾情十分严重。
地震发生后,全区党政军民紧密团结,共同抗灾。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灾区的广大群众,于7月30日和8月5日分别派郭玉峰和华国锋同志率领中央慰问团来我市慰问。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10点,市委、市革委领导同志阎达开、王淑珍同志就来到我区机关,带领我区人民开始了抢救伤员、掩埋死者、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等救灾工作,成立了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区属12个街道,也都相继组成了抗震救灾工作班子,迅速开展工作。广大党、团员、干部、公安干警、民兵和解放军驻区部队的广大官兵,立即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他们在余震频频发生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来到险区扒寻埋在塌房瓦砾中的伤员。劝业场街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寇会来地震发生时正在机关值班,强震刚停,他就和另一名共产党员、街道干部张义文直奔离街较近的恒和西里居委会,路上碰到了劝业场派出所驻片民警、共产党员申范祥,三人一起在恒和西里排险救人。他们首先发现11号院的二层楼房倒塌,一个老太太正夹在二楼与一楼地板中间。这时,寇会来等不顾个人安危,冲进屋内扒开楼板,把大娘背了出来。接着他们又用手扒了一个多小时,救出了埋在楼底下的一对中年夫妇。这三位同志后来又来到山东路恒安里9号,这幢楼大梁已塌,一男一女被埋在砖头下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了40多分钟,把两人救了出来。经过三位同志的共同努力,先后共救出13名群众,除一人因伤势过重死亡外,都安全脱险。
地震发生后,天津警备区、天津驻军等驻区部队纷纷奉命来到我区灾情最重的现场,投入了紧张的抢救受灾群众的战斗。四面钟街沈阳道28号楼房倒塌,楼里姓高的一户人家由于二楼倒塌被埋在瓦砾之中,解放军52857部队战士常万和、姚文国、李桂华等几名战士闻讯后,跑步进入现场,他们没有工具就用手扒,在救出了2人之后,发现砖窟窿里还有人,于是又连续战斗,终于挖出了埋了很深的一人,经急送医院抢救,因伤势严重死亡一人,其余均被救活。体育馆街贵州路花园西里的四幢楼房倒塌,居住此处的群众被埋在里面,天津警备区某部十几名战士奉命来到这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扒房救人,被埋在塌房下面的群众一个个地被救了出来,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感谢毛主席派来的解放军救了我!”距此不远的西康路回民饮食店职工,看到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地抢救群众,主动送来热饭、热汤对战士表示慰问。
南营门街迎新巷震灾严重,居委会主任、退休工人、共产党员臧秀文,在震波未平的情况下,不听老伴及子女的劝阻,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周围受灾群众,她说:“时间不等人,我要立即召集居委核心,研究措施,组织群众转移。”于是,她毅然冲出家门,就在她去找群众的路上,不幸被残墙砸倒牺牲。居委会的其他同志和周围群众一致认为:老臧是为了救护和保护群众而牺牲的,她不愧是一名好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解放桥街滨江道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桐东,双目失明,动脉硬化。地震使这个居委会倒塌了700多间房子,他家的住房也全部倒塌。当他听到有一户9口被压在房子底下,心急如焚,立即让小儿子扶着他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群众说他眼睛不好看不见,太危险,劝他回去,他执意不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受灾群众救不出来我怎能离开?于是,他和大家一道奋战了4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这一家9口人。东兴市场街蒙古路21号住着一位87岁高龄的孤寡大娘,地震被砸在瓦砾之中,邻居们冒着危险把她从土里扒出来以后,住在蒙古路19号的王美华同志,主动把这位大娘扶到自己家的帐篷,喂水喂饭,端屎倒尿,细心照顾,使这位孤寡老人很快康复。在四面钟街有一位产妇在地震发生那天要临产,家属急得不知所措,这个街的妇联主任栾彩茹得知后,安排街卫生院的大夫为她检查接生。大家说,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好!那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团结一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天灾!
在抢救受灾群众的同时,全区上下,各行各业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工作,确保日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粮食部门克服困难积极调运粮食,保证供应。市粮食局组织机关干部70余人,在副局长洪禹洲的带领下,用20多辆手排车,从大王庄粮库,给我区兴安路、北安道、清和街、东兴街粮店运送面粉,使基层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区粮食局统筹调运确保供应。南营门粮管站所属24门市部,震后房屋倒塌,几万斤粮食被埋在塌房里,他们组织职工把4万多斤粮食抢了出来恢复供应。重庆道副食基层商店震后刚过半个小时,领导干部立即赶到商店,5点钟他们就作出了“拿出一切库存保障人民生活”的决定,同时组成15个小组分别去慰问安排职工抗灾生活,6点钟即组织职工出摊售货。虽然商店职工震后生活有许多困难,但由于商店领导妥善安排,震后几天来职工的出勤率每天都在90%以上,保证了商店的正常运转。医药卫生战线上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第二防治院外科,地震发生时正在为一名急性阑尾炎患者作手术,大地摇动霎时一片漆黑,面对这一险恶情势,青年医生孙秀萍、魏俊庆、李家奇3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改用手电筒照明,一丝不苟地坚持做完手术。四面钟街卫生院震后立即建立起临时医院,抢救受伤人员,没有药,他们冒险到危楼中去取,由于他们的精心治疗,48名伤口缝合的病人,无一例感染的。不少医院、卫生院的大夫白天抢险、巡回医疗,晚上深入居民中宣传卫生常识、消毒打药,防止疫情发生。抓紧掩埋死亡者的尸体,也是当务之急。区指挥部决定把在五七干校学习的同志召回来,由区革委政治部张惠君同志负责,配合民政部门完成这一艰巨的特殊任务。由于区里没有专门的运输机构,震后的运输也成了问题。区指挥部研究,建立指挥部运输组。办法是:一是从区属有车单位和市属驻区有车单位连车带司机一齐抽调;二是请部队支援,集中解决震后垃圾废土的运出和粮食、蔬菜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调入问题。运输组的司机们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一连几天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部队的车辆随用随调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宣传部门的同志们,克服困难,出动流动宣传车,在灾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场地设广播站,宣传党中央、市委的关怀和指示精神,宣传指挥部的决定、要求,宣传群众中的好人好事,鼓舞群众斗志,树立战胜灾害人定胜天的决心。(www.xing528.com)
为了防止大的余震发生,再造成新的伤亡,群众的居住、机关办公都需要移到空旷的场地,如学校的操场、体育场、公园和偏辟地段的马路等等。区指挥部也因此从机关的地下室、汽车房迁入到新华路体育场。同时,为了帮助群众解决搭盖抗震棚所需的毛竹、苇席、竹竿、竹笆、铅丝、钉子、塑料布、油毡等物资,指挥部决定动用民政部门的救灾经费,购置一批物资,建立指挥部物资组,负责管理、发放物资。为了统筹规划解决灾民的临时居住问题,在市里的关心支持下,区、街两级指挥部作了认真安排,采取了集中统一搭建与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建相结合的形式,紧张有序地得到了解决。市委责成市建工局、房管局组织市一建公司、住宅建筑公司、市房第二修建公司、市公房公司等专业建筑队伍,为我区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体育学院等场地集中修建2.5万平方米临建棚,协助我区安置一批灾民;区里还在新华路体育场、十六中(耀华学校)操场等集中搭建了一批临建棚;街则采取街校挂钩的方法,在附近学校的支持下,组织群众在学校操场搭建;在一部分平房区,动员住在那里的群众,借着自家的残墙,自己动手架上檩条或毛竹,铺上油毡或塑料布,改变成临建棚居住。经过上述多种方式,灾民的临时居住问题得到了解决。正在人们紧张有序地安排震后生产生活之际,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一次6级左右的强烈余震发生,但由于人们普遍有所戒备,没有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只是仁立毛织厂的车间塌了,一些正在生产的职工被砸在厂房里面,经过抢救,人员全部脱险。有些震损的房屋,经过这次晃动彻底塌了下来,如《天津日报》南院(即张园旧址)主楼楼尖,在这次强余震中彻底塌落。为了加快恢复震灾以后的生产和安置好灾民的过冬生活,区委决定区级各机关实行半日工作,半日劳动,深入基层同群众一道参加排险、清理积土、修建临建棚等劳动,争取尽快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住房问题。我和机关的其他同志一道,先后6次到小白楼街灾情最重的崇仁里参加清理积土的劳动。就这样,全区人民在中央、市委的关怀和区委的领导下,党政军民团结一心一齐上阵,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初步安置,各行各业都基本上恢复了正常,人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和平区在这次地震当中,全区19万多间住房,78%程度不同被震损。其中倒塌及严重震损的一、二类房屋就有72000多间,占全区住宅总数的31.29%。认真规划,搞好住宅重建,解决广大灾民的居住问题,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十分关心,拨出专款规划重建。震后当年,就以市房管局为主(当时我区不管房子,房子由市房管局直属房产一公司负责管理),区里积极配合,修复加固了一批房屋。比如,有的打了圈梁、拉竿;有的去掉了震损的瓦顶,铺上了油毡等。同时,根据市的规划,在全市震损重建的五大片之一贵阳路和崇仁里规划重建了近25万平方米新楼,使这一地区的震灾居民在地震后的第二年就迁入新楼居住。1980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消除震灾加速住宅恢复重建的决定》,并随之调整了房管领导体制,市直属房产公司下放到区,成立了和平区房管局,从此,我区全部承担了区内的住宅震损重建工作,由于我区是地震的重灾区,截至市委、市政府关于住宅恢复重建的决定文件下达时,全区仍有倒塌及严重震损的住房23000余间,建筑面积40余万平米,几乎占全市一类震损住宅的2/3,灾民13000多户,大都还住在马路、操场、公园等搭盖的临建棚里。因此,我区规划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区城市建设指挥部于1981年1月27日在区政府召开了联合办公会议,这次会议确定我区震损住宅的恢复重建任务为68万平方米,公建配套任务为5万平方米,安置我区的13000余户灾民。这个任务数字不包括贵阳路、崇仁里25万平方米。据此,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用1981年至1983年三年时间,把规划重建的68万平方米住房分期分批建起来,同时,要把确定修复的震损房屋和配套设施全部修好;并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1981年12月20日前,把建在马路、操场、公园等处的临建棚拆除完毕,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安景英同志任总指挥,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区长张树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相文泉及市建委派到我区的郭景山同志任副总指挥。同时还决定全区有恢复重建任务的11个街,相应地成立指挥部,由街办事处主任、派出所所长、房管站站长任正副指挥。又从区属各局抽调40余名干部充实区、街指挥部的工作。第二是关键时刻,调兵遣将,集中会战。为了确保各个阶段任务的完成,避免贻误时机,影响全局,区委、区政府在动员拆迁、分房拆棚等关键时刻,采取调兵遣将、集中会战的办法,区委、政府等四大机关除留下少数同志照顾日常工作外,多数干部分工深入基层协助工作,解决问题。如在3年规划第一年即1981年的动员拆迁工作中,区政府又抽调出5名副区长,人大又投入一位副主任,带领一批区局级干部深入各街协助动员搬迁,各街也相应地集中力量,各居委会还成立了推动组,高峰时全区投入的人力达1200人。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仅用了20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搬迁工作,为搞好规划、按期施工、确保第一年3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任务的完成创造了条件。第三是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顺利施工。在这方面市有关部门,诸如市计委、市建委、建工局、房管局、公用局、电力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部门,给了我区很大的支持。在完成我区的震损住宅恢复重建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协调各方,认真规划,保证施工,区里还抽调了多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甲方工作班子,配合规划部门和乙方施工单位解决各种问题。如清理现场、联系水电、设计出图、申请占路断路、审查工程预决算和检查验收工程质量等等,确保施工单位工程顺利进行。
3年来,国家共为我区投资人民币15200万元,重建新建住房676.823平方米,商业网点等公建配套设施50.673平方米,13000多户灾民分批迁入了新居,拆除了分布在马路、体育场、公园等处的1600间临建棚,圆满地完成了震损住宅的恢复重建任务。全区一批批新楼拔地而起,广大受灾群众依据“三原”的精神,即原地住户、原房间数、原居住面积分配了新房,居住条件较前有了较大改善。据统计全区震前人均居住面积为5.6平方米,重建后人均面积为6.1平方米,人均增加住房面积0.5平方米,另据对7700户分房结果的分析,震后增房户占71%。经过这次震损住宅的恢复重建工作,大大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同时,还使我区的市容卫生、街景绿化、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改观。多处居住小区,都按一定比例保留了绿地或建成了街心公园,成为附近群众晨练、纳凉、散步、休憩的场所。如地震后是一片废墟的小白楼街崇仁里、松寿里住宅小区,规划重建后,一批六层的新住宅楼拔地而起,在这批住宅楼中间保留了一块绿地,建起了一座名曰“崇泉”的街心公园,有假山、池塘、喷泉、流水,在树木、花草的相映下,别有一番情趣,是这一地区居民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是少年儿童嬉戏的好场所。广大群众说:“地震天灾并不可怕,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天灾,就一定会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陈健征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