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学的历史与情感-探寻中国和世界的敦煌

敦煌学的历史与情感-探寻中国和世界的敦煌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文献自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迅速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百年不衰。敦煌文献被骗购至异国他乡,却又保存得相当完好;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却肇始于国外。三是因为我国学者前赴后继,筚路蓝缕、孜孜矻矻,使中国的敦煌学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成煌煌之学,起步艰涩而后来居上。敦煌由于它的遥远而宽容了外来的文化。敦煌文献由于被劫掠到了海外而催生了国际敦煌学。

敦煌学的历史与情感-探寻中国和世界的敦煌

在伤心痛切之余没有自暴自弃,在内忧外患之中不坠青云之志,对自己热爱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中华民族赖以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精神支柱。

敦煌文献自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迅速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百年不衰。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敦煌文献的珍贵——年代久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汉语文献之外,保存了大量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康居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文献;在佛教道教典籍和寺院文书之外,还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尽管人们至今对公元11世纪初藏经洞封存的原因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对这种保存文化典籍的苦心给予足够的敬意。想一想后来者对于文化遗迹的大肆践踏,不禁使人汗颜。

二是国外汉学家把弄到手的敦煌文献悉数捐给了图书馆博物馆,而没有据为己有,并随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斯坦因、马伯乐、伯希和等人皆以精研敦煌学而成名,日本学者曾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而骄傲。敦煌文献被骗购至异国他乡,却又保存得相当完好;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却肇始于国外。国外汉学家用心之专、用力之勤、成果之丰,令人叹服。

三是因为我国学者前赴后继,筚路蓝缕、孜孜矻矻,使中国的敦煌学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成煌煌之学,起步艰涩而后来居上。

提起敦煌学,人们一般都会指责那个道士王圆箓的愚昧,都会感叹国运的多舛,都会愤慨斯坦因、伯希和等洋人的贪婪。一个经久不衰的国际显学,在国乱民贫之时问世,而在学术之外,又渗透着如此沉重的民族感情,不能不令人感叹。(www.xing528.com)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言:“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垂)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今日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而陈垣先生以“敦煌劫余录”为书名,痛切之心溢于言表。然而,今日之论者都引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却很少提及陈寅恪先生对于此种论调不以为然,他接着说:“是说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请举数例以明之。”他在举例说明国内敦煌文献的价值以后,语重心长地说:“今后斯录既出,国人获兹凭籍,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勉作敦煌学之预流。庶几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斯则寅恪受命缀词所不胜大愿者也。”

在伤心痛切之余没有自暴自弃,在内忧外患之中不坠青云之志,对自己热爱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中华民族赖以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精神支柱。我们不乏这样的精神,我们不乏石破天惊的智慧。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给我们带来了那样深重的灾难?敦煌由于它的开放,所以才积累了那样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由于它的遥远而宽容了外来的文化。敦煌文献由于被劫掠到了海外而催生了国际敦煌学。论者以为“四小龙”的崛起证明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殊不知,“四小龙”正处于儒家文化圈的边缘地带。

我们不能因为敦煌学的昌盛而原谅当初的劫掠,正如我们不能因为香港的繁荣而原谅当初的殖民。这是最起码的立场。但是,我们更应该反思传统给我们的包袱和我们对传统的亵渎。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更加的珍惜祖先的文化遗产,更加的以开放的胸襟面对世人,那么,我们的学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家,将是一种怎样的气象呢?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若视为可居之奇货密藏之,或宁可毁掉也不肯示人,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后人所诟病;文化的本性是活的、流动的,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最终只能是被劫掠、被殖民。

面对全球化的潮流,有人以为加入WTO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选择,殊不知,正是世界冠军,才给我们带来真正的骄傲。我们不能靠“14亿人口”成为强国。中国的富强,其标志最终只能是我们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了世界性的大家。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0年10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