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家教艺术与哲学

重塑君子:家教艺术与哲学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实话,很难论证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更多地认为教育是一门严谨的艺术。”赵石屏女士《家教》一书中的“中篇”专门讨论“家长的过失”。孩子成为完成家长价值目标的工具和实现家长控制欲的对象,家教自然会沦为实施这些专制的手段。《家教》一书的“下篇”是“家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叫做教的艺术。“家的哲学和教的艺术”在一些人笔下可能很玄虚、很缥缈、很浮泛、很艰涩——总之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

重塑君子:家教艺术与哲学

所谓“尽心”者,就像育苗一样,无非是浇浇水、松松土而已。

大家都知道“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称之为“官本位意识”,殊不知做官是为了光宗耀祖,游历四方依旧是“以天下为家”。

中国人生活中,家才是真正的本位。

不仅如此,家中有“长”也是中国特色,“家长”一词很难在英语里找到对应的词。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一大批家教专家乃至家教的“规律”。“说实话,很难论证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更多地认为教育是一门严谨的艺术。”赵石屏女士在《家教》一书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笔者深以为然。如果不了解“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把家教视为可以用曲线来描述和把握的“科学”,写一本讨论家教的书,要么不着边际,要么面目可憎——道理很简单,“人不是机器”。事实却是作者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家教问题(“一劳永逸”是一切科学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读者希望找到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各种“速成”“秘诀”充斥市场,“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担忧。

好歹还是有一些人在做认真的思考,还有一两本书值得推荐(而不是捧场或炒作)。赵石屏女士《家教》一书中的“中篇”专门讨论“家长的过失”。她在书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如孩子是属“公”还是属“私”,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家长,家教中的“侵权”行为等,都是直接而具体入微地批评根深蒂固的家的哲学

家长为什么要在孩子身上找回丧失的自我,为什么要“无私”地为孩子奉献一切,为什么不能容忍孩子的“任性”?其根源在于世世代代的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看成是家长“自己的人”,而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一出生就是“别的人”“独立的人”。家教的难与易、冷与热,是不堪重负,还是妙趣横生,是事半功倍,还是事与愿违,归根结底都是要解决“家长”“长”什么的问题。

老子云:“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正如赵石屏女士引用老子的另一句名言:“无为而治。”[1]“无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辛苦又辛苦的家长们,你们手里有多少权利,有几个是三头六臂呢?家教中的种种矛盾甚或家庭中的种种悲剧,往往都是因为家长认为自己有天然的权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去主宰孩子的一切,表面上是“一切为了孩子”,实质上是“一切为了自己”。孩子成为完成家长价值目标的工具和实现家长控制欲的对象,家教自然会沦为实施这些专制的手段。

笔者以为《家教》一书最切中要害、最值得称赞的便是“中篇”对家长过失的探讨和批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赵石屏女士强调教育的有限性,指出家长的智慧和知识更是有限的,因此要像书中说的那样:“去作尽心的努力,然后把孩子交给命运。”“把孩子交给命运”,一是说孩子的命运最终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二是说决定孩子前途的除了家长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很多。能明白这一道理,家长们就可以丢掉一些自以为是的干涉和主宰意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谓“尽心”者,就像育苗一样,无非是浇浇水、松松土而已。我们的家长却往往是拔苗助长,甚至恨不得替孩子成长。“救救孩子”先要“救救家长”,把家长们从“无所不长”的意识中解救出来。明乎此,孩子才能“茁壮成长”。(www.xing528.com)

《家教》一书的“下篇”是“家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叫做教的艺术。艺术的特性是“法无定法”。孩子看多少书,花多少钱,在电视机前待多长时间,和哪些小朋友密切往来,凡此种种,有多少规律可循呢?只能是随机应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防止孩子沉溺于任何感官刺激。“变则通,通则久。”用赵石屏女士的话来说就是:“把好分寸,自有通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家长来说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不成问题,而对孩子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问题。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能是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赵石屏女士在《家教》一书中反复强调家长自己要检点、要自制、要严于律己,要不断学习,要提高能力,正是“牵住了牛鼻子”。但愿读此书的家长朋友们能够认同这一点,从教自己开始教孩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跨入21世纪。

“家的哲学和教的艺术”在一些人笔下可能很玄虚、很缥缈、很浮泛、很艰涩——总之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但读了《家教》一书的人,至少会感受到赵石屏女士的这本书是很好读,也是很耐读的。

书评只写优点不写缺点,被视为有吹捧之嫌。但是真正理解和认同于一本书的优点又谈何容易?不过,这本书的确有一个缺点,它的封面设计有些莫名其妙——色彩图案都像是一本过时的言情小说,多少有些煞风景。

(原刊《北京教育报》,2002年2月2日;《家教》,赵石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

【注释】

[1]“无为而治”,见于《论语·卫灵公》,《文子》、《淮南子》等书中有阐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