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探讨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

重塑君子:探讨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写中国哲学史,关注当下中国文化的命运。有文章说“现行的中国哲学史没有哲学味”,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仍是以西方的哲学定义来衡量中国哲学,似乎还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重写中国哲学史,首先需要树立“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的指导思想。“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应该成为我们清醒的使命感,认真而冷静地分析现有中国哲学史的可继承处、须扬弃处,进而为新文化的诞生付出我们所应该的努力。

重塑君子:探讨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

重写中国哲学史,关注当下中国文化的命运。

有文章说“现行的中国哲学史没有哲学味”,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仍是以西方的哲学定义来衡量中国哲学,似乎还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以天人和谐为价值取向,以阴阳平衡为行动指南,在贯通有无中展现深邃,在彻悟生死处安身立命。从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道器”“天人”“阴阳”“有无”“理”“气”“心”“性”等范畴出发,才有可能把握传统哲学的精髓,来整理、阐释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

冯友兰先生为外国人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虽借用英文,但其出发点还是中国哲学的精义。他在讲到“名家”的英译时,主张按字面翻译为“the School of Names”,这样翻译是从中国哲学自身出发,“也可以提醒西方人注意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而通常的译法,有时作“sophists”(诡辩家),有时作“logicians”(逻辑家)或“dialecticians”(辩证家),都是从西方哲学出发,失掉了名家之义,必然引起混乱。相同的例子,还有五行,通常译作“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也无从体现中国哲学五行学说所蕴含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和其中的时空观念。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而加深了彼此的隔阂。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了。(www.xing528.com)

而目前大多数的中国哲学史都是以唯心唯物的尺度为思想家们分类排队,很多哲学家的身上同时贴着唯心唯物的标签,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或类似的框架把他们的思想搞得面目不清、无特色可辨、无生气可言。这是很多学者写中国哲学史不能为人满意的症结所在。而少数精要简明又不失中国味的中哲史在海内外却广受欢迎,冯友兰先生英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先后被译为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在欧美很有影响,该书译成中文后,又在最近再版发行。周桂钿教授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国内也是三次印刷,在韩国也颇受好评。重写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原因很多),首先需要树立“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的指导思想。这是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结论。

“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关注当下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哲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哲学史写法。在我们的视野内,或救亡图存,或启蒙维新,或返本开新,或造反革命,不同的时代气息在不同的哲学史著作中留下了特色鲜明的烙印。现在,中华文化的全面振兴不仅迫切,而且可能。只有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才可能在对话中找到底气,使弘扬落在实处,为创造打下基础。“中国哲学史要有中国味”应该成为我们清醒的使命感,认真而冷静地分析现有中国哲学史的可继承处、须扬弃处,进而为新文化的诞生付出我们所应该的努力。

(原刊《社会科学报》1997年4月3日,《文摘报》1997年4月17日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